向上認同的嘉年華

2013/11/24
先後於紐約、倫敦工讀電影及媒體藝術,目前在嶺南大學教文化研究,執導的電影有《好郁》、《壞孩子》等,著有文集《另起爐灶》、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大毛蛋》等。

上星期天,我跟學生們參加了香港同志遊行。

因為健康的緣故,有好一段時間沒出席這類活動了。零五至零九年,當歧視法的討論浮出水面,香港主流基督教會的恐同調調乘勢作出史無前例的「出櫃」,那幾年真是黃金時代──道德民粹感情宣洩的黃金時代,讓港人得以明明白白看見社會整天自詡為「多元」、「開放」、「自由」的所謂核心價值,原來敵不過忽然傳統的「家庭道德」觀,及上帝原來充滿條件的選擇性的愛。人們想像出來的神充滿附帶條件,是因為人的愛也如此,再「大」也是謊言。在今年同志遊行隊伍中,有一名男子高舉標語,寫着:「若你口口聲聲『撐同志』/卻在歧視外傭歧視新移民/壓迫其他弱勢群體/這算甚麼大愛算什麼平權?」。他這高調抗議容易給人誤會是恐同症發作刻意搗亂,但對於有留意這幾年性小眾社會運動的朋友,不難看見其中的真誠大膽,實道盡不少人的心聲。

過去十多年來,全球同志運動的主旋律是爭取婚權,以此作為性小眾運動強化正當性、團結內部的最重要命題,舉凡對此作出些微異議的,都容易被視為保守封閉或槍口對內等。近日主推同性婚姻的台灣「多元家庭」法案(包括「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家屬制度」)已在立法院一讀通過,若過三讀,台灣將成亞洲「第一」,步目前全球二十多個國家的後塵。

本來全世界的婚姻制度都在崩潰中,愈來愈多人選擇不婚、離婚或各種非婚的成家、共居共享模式。性小眾運動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降,也是這性相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旗手,讓性愛關係與單元婚姻的神話脫勾,重新正視較貼近人性的多元慾望流動。這本來是同志運動對人類現代文明的最大貢獻。

然而,隨着新自由主義強化私有制,讓社會資源急劇向上流動,加深貧富懸殊,同時強化國家對於情慾、身體的規訓,同志運動則獻身為最成功被收編的群體,第一個走出來認作「正常」中產陽光,靚仔靚女。為了成就這「正常」同志人版,更搶着為婚姻制度貼金,把婚權述說成「人權」或「公民權」。任何收過稅單的人都心知肚明,婚姻是套鞏固歧視非婚人口的特權制度。今年初,香港的性小眾平權聯盟為了要推動性傾向歧視立法,就主動提出過包含宗教及家居豁免的「大讓步」,即同志不能因其性向而被解僱,但在家居工作如外傭與補習老師等除外。

這種「讓步」,不過是為了賺取向上流動,用階級歧視置換性向歧視。這樣的立法,算甚麼大愛?甚麼平權?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