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
台灣人凍結民進黨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4/07/16
資料來源: 

民主進步黨20日舉行全國黨代表大會,將討論由前立委陳昭南、郭正亮及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等提出的「凍結台獨黨綱」提案。台派社團召開聯合記者會,堅決反對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強調民進黨若通過凍獨,台灣人將會凍結民進黨。同時,也呼籲部分民進黨人士不要急於向北京輸誠,與中國國民黨搶當中共在台代理人。背棄理想、出賣靈魂的下場,必遭台灣人民棄之如敝屣。 民進黨1991年修訂通過的黨綱第一條宣示要「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此條文被稱為「台獨黨綱」,具體主張: 1. 依照台灣主權現實獨立建國,制定新憲,使法政體系符合台灣社會現實,並依據國際法之原則重返國際社會。 2. 依照台灣主權現實重新界定台灣國家領域主權及對人主權之範圍,使台海兩岸得以依國際法建立往來之法秩序,並保障雙方人民往來時之權益。 3. 以台灣社會共同體為基礎,依保障文化多元發展的原則重新調整國民教育內容,使人民之國家、社會、文化認同自然發展成熟,而建立符合現實之國民意識。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時間:7月17日 (週四) 下午3時 地點:台灣北社會議室 (台北市青島東路5號2樓之2) 出席:余文儀(台灣社副社長/台灣東社(台東)創社社長) 林偉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幹事) 張炎憲(台灣社社長) 張復聚(台灣南社社長) 張葉森(台灣北社社長) 陳南天(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黃永達(台灣客社副社長) 黃慶林(908台灣國總會長) 蔡丁貴(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 劉曜華(台灣中社社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發起單位:台灣北社、台灣社 新聞聯絡人:黃啟豪

活動日期: 
2014/07/17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獨派會師批蔡英文:若敢凍獨,人民會凍黨
中評社台北7月17日電(記者 黃筱筠)

民進黨20日舉行全代會,前“立委”陳昭南等40人連署提案“凍結台獨黨綱”。獨派團體近日動作連連,向黨中央施壓。獨派社團下午聯合舉行記者會痛批,若民進黨敢凍結台獨黨綱,人民就會凍結民進黨。他們並指出,民進黨認為凍結台獨黨綱可以為中國政策解套,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委屈不能求全,只會自我閹割。
獨派社團今天的焦點轉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012年選舉所提的“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說法。
台獨聯盟主席陳南天表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差別在於:民進黨是台灣為主體,國民黨是中國為主體。如果民進黨拿掉台獨主張,和國民黨有什麼兩樣?“中華民國等於台灣,台灣等於中華民國”的說法,讓國民黨有統治正當性。他強調,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進黨邏輯不分清楚,選舉怎麼會贏,“台灣就是台灣,不希望看到民進黨國民黨化、台灣香港化”。
台灣東社副社長余文儀表示,如果台灣現狀就是獨立,怎麼會有“中華民國”?1991年通過的《台獨黨綱》,前面說的是對的,但後面提到“現階段名字叫中華民國”這是喪失理想性”,如果要修正應該是拿掉這一段,他去年和蔡英文常常有見面機會,就跟蔡說“台灣不是中華民國”,但蔡強調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我很錯愕”。
余文儀說,“台灣目前的迷思是台灣是中華民國”,台灣人要堅持自己前途要自己決定,台灣和中國完全不同,台灣要走出自己的路。”
“一邊一國行動聯盟”理事長陳昭姿也說,扁第二任已經說了“台灣和中國,是一邊一國”,但是民進黨沒有承接,反而是回到“中華民國是台灣”,這是讓國家定位倒退,才是讓選舉失敗的原因。
台灣社社長張炎憲指出,許多人都說台獨是票房毒藥,但陳水扁2008年主張“一台一中、一邊一國”、2003年推動制憲正名,一直到牽手護台灣活動等,扁因此連任成功。扁主張“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反而可以連任。民進黨在1991年通過《台獨黨綱》後一年的選舉也是勝利,但每次民進黨選輸就說是台獨黨綱的問題,民進黨沒有檢視台獨黨綱發揮多少效用。
北社社長張葉森說,學運世代、台南市長賴清德到中國復旦大學等,都提到民主、自由等觀念。現在台灣人有八成以上認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這是主流民意。甚至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都說,只要贏得年底選舉,中國一定會轉向和台灣交流。
張葉森嗆聲說,如果民進黨敢通過凍結台獨黨綱,他們會隨時路過黨中央,警告民進黨:若讓凍結台獨黨綱通過,他們會號召人民凍結民進黨。

柯文哲與倒扁要角合作激怒扁迷 深綠緩頰
2014-07-17 中評社台北7月17日電(記者 黃筱筠)

泛綠支持的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邀請前倒扁紅衫軍要角姚立明擔任競選總幹事。陳水扁民間醫療小組成員、榮總醫師郭正典忍不住在臉書上說“扁迷的票恐怕投不下去”。長期挺扁的前台灣北社社長陳昭姿下午緩頰說,“我寧可相信姚先生已經改變了,他對扁就醫的態度,應該已傾向支持居家療養。”
民進黨20日舉行全代會,前“立委”陳昭南等40人連署提案“凍結台獨黨綱”。獨派團體近日動作連連,向黨中央施壓。
獨派社團下午聯合舉行記者會痛批,若民進黨敢凍結台獨黨綱,人民就會凍結民進黨。出席的本土社團包括:台灣北社、台灣社社長張炎憲、台獨聯盟主席陳南天、台灣東社副社長余文儀、台灣客社副社長黃永達、908台灣國總會長黃慶林、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蔡丁貴、台灣南社秘書長陳奕齊、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社幹事林偉聯牧師。
張葉森說,柯文哲雖沒有提及台灣獨立的言論,但柯曾說一生追隨蔣渭水,要改革就是要改變醬缸文化,希望人民生活在台灣為主的環境之下,這也是台灣獨立的一種方式。“至於姚老師過去是紅衫軍,那是以前的做為,但是現在可以從台灣觀點出發,我會聽其言、觀其行。”
長期挺扁的陳昭姿說,柯文哲是扁醫療小組召集人,對扁有情有義,甚至在野整合進行民調的前一天,柯都出席“監委”黃煌雄的記者會,民調結果也非常出色,這也顯示讓扁回家絕對不是票房毒藥。
不過,陳昭姿也說,郭正典會說扁迷票會投不下去,這也是很自然的反彈聲音。挺扁的人為爭取扁醫療人道,為扁出錢出力,難免會感到委屈。但是姚立明也發表過和以前不同的主張,姚先生態度改變,相信姚立明支持讓扁回家治療。
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蔡丁貴表示,他的思考角度是,只要能拉下國民黨參選人連勝文,只要打敗連勝文,他們都支持。

當禿子離開了月光?
2013/6/11 陳茂雄(台灣時報社論)

近日有民進黨重量級人士的言論引起某社運團體不滿,雖然灌爆其臉書,但這位重量級人士毫不理會,這是以前不可能發生的事。以前社運團體往往可以左右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言行,尤其是阿扁總統執政時期,社運團體紅遍政壇,總統未必輕易接見立委,但社運團體負責人卻很容易與總統見面,也因此引起社運團體負責人的爭奪戰。可是今日風光不再,綠營政治人物表面上很尊重社運團體,卻完全不受左右,這是相當大的轉變。
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產生好幾個新的社運團體。碰巧阿扁總統上台剛滿週年國親兩黨就發動罷免,新成立的社運團體因而在高雄舉辦反罷免群眾運動,短時間內就凝聚超過五萬人的群眾。此舉震驚國內外綠營社會,社團竟然有數萬的群眾,連阿扁總統都相信社運團體可以左右選舉,因而相當重視社運團體。事實上那些群眾是為了挺扁,不是跟著社運團體走。平時沒有政治議題時,社運團體連號召百人都不容易。
陳菊第一次參選高雄市長時,民進黨的氣勢幾近崩盤,綠營支持者的投票意願相當低,陳菊的選局相當危急。恰好當時出現紅衫軍,激發綠營支持者出席投票的意願。選舉前有社運團體在愛河幫陳菊造勢,也是凝聚數萬人,陳菊的氣勢因而上升,社運團體一直認為這是他們的功勞,這又是一個大盲點。若不是陳菊參選市長,社運團體能凝聚幾個人?若是社運團體轉而支持黃俊英,那些群眾會跟著社運團體走嗎?顯然的,到場的人是陳菊的群眾,不是社運團體的。
不只阿扁總統認為社運團體可以左右選舉,連社運團體都相信他們可以呼風喚雨,因而氣勢大為高漲,想要主導民進黨的政治生態。2007年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所有在2000年後才組成的新社運團體全面抵制謝長廷,結果謝長廷出線。這一屆的民進黨黨主席選舉,有數個社運團體聯合抵制蘇貞昌,結果蘇貞昌一個人的得票比其他四個候選人得票的總和還多。這兩次黨內選舉,讓民進黨政治人物對社運團體的影響力重新評估,造成近日民進黨重量級人士完全不理會某社運團體的叫囂。
會反中國國民黨的人往往自主性很高,妥協性低,不可能會跟著社團走。挺扁及挺陳菊時,群眾都屬陳水扁及陳菊的,卻讓人誤以為是社運團體的群眾。事實上社運團體是跟著主流民意走,卻讓人誤以為是社運團體主導主流民意,它就像禿子頭上的光是反射月光,卻讓人誤以為禿子的頭上會發光,最後連禿子自己都相信,因而走到沒有月光的地方去發光,才讓人發現禿子的頭並不會發光,這是大變化。
社運團體若只從事社運活動,不介入民進黨內部的選舉,會讓人誤以為社運團體有能力主導主流民意,對政治人物的言行就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可惜社運團體介入民進黨內部的選舉,自曝其短,影響力消失殆盡。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反凍獨 本土社團嗆「凍結民進黨」
2014年7月17日 中時即時 方濬哲、陳文信

民進黨周日將召開全代會,有部分黨代表提案凍結台獨黨綱,料將成為當天的焦點。不過,趕在全代會召開之前,台灣社、台灣北社、南社等本土社團今天(17日)串聯共同出面,表達堅決反對的立場;他們更嗆聲,若民進黨真的通過凍獨,將號召台灣人「凍結民進黨」。
台灣社社長、前國史館長張炎憲說,民進黨在1991年通過台獨黨綱,隔年立委選舉贏得52席次。2004年前總統陳水扁主張一邊一國,推動正名制憲,更舉辦手牽手護台灣,結果連任成功;當時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宋楚瑜也順應阿扁的主張,跪在地上親吻台灣土地。可見台獨不是票房毒藥,而是台灣人民的願望。
台獨聯盟主席陳南天則表示,民進黨與國民黨最大不同,就是一個以台灣為主體、一個以中國為主體,一個主張台獨、一個主張統一;若把台獨黨綱拿掉,民進黨與國民黨有何不同?他說,不希望看到民進黨「國民黨化」,也不希望看見台灣香港化。
一邊一國行動聯盟理事長陳昭姿表示,根據台灣智庫最新民調,高達82.9%台灣人民支持台灣獨立;國民黨和民進黨最大品牌區別,就是住民自決;民進黨一定要想清楚,支持者是為了甚麼原因支持民進黨?
台灣南社祕書長陳奕齊(新一)表示,318學運後,包括陳為廷、林飛帆等年輕學子都在臉書上表明「我是某某某,我主張台灣獨立」,這些「小台獨」們成功凍結服貿協議,獲得台灣人民支持;他要提醒民進黨,「站在年輕人對立面,政黨沒有未來」,民進黨一定要三思。

如果台灣獨立了
2014年7月13日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如果在2016年時台灣終於爭取到獨立,而且朱立倫、蔡小英、黃國昌、柯文哲或者你最喜歡的人選當選了總統,台灣的問題就獲得了解決嗎?沒有!你只是終於可以認真去想:
我們要如何在追求公義的過程中,避免陷入經濟衰退?我們要用怎樣的制度去創造財富與分配財富?我們要全盤接受主流經濟思想、繼續全盤自由化,還是要朝萊茵制度或北歐制度邁進?我們要如何教育稟賦優異的孩子,讓他們長大後以造福弱勢為榮,而不是以踐踏、掠奪弱勢為傲?我們要建立怎樣的土地賦稅制度,以結束今天荒唐的房價?我們要如何改變立法院的生態?我們要如何教導選民,提供他們候選人的可靠訊息,讓他們有能力分辨候選人的良宥?我們要如何建立有效的政黨政治體制與文化,使得各政黨為其從政黨員的言行負責,以便讓政黨發動積極的自我管理之責,而減少選民公共監督的負擔(從監督無數的候選人簡化為監督兩大政黨或少數政黨)?我們要如何改變選舉文化與制度、政黨文化與制度、文官文化與制度、媒體文化與制度、產業文化與制度?etc,………
所有今天困擾著我們的問題,將一如往昔地繼續困擾著我們,不會因為台灣獨立或換了總統而改變。我們只是無法再用統獨、省籍與總統無能當藉口,來遮掩其他問題的存在。
就算台灣獨立了,而且大陸也不妨礙我們跟其他國家簽FTA,我們還是得要問:要如何分散貿易伙伴,以免經濟過度倚賴大陸?要簽出怎樣的FTA才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有利,而不至於在簽署FTA的過程中被強國欺凌?我們要有怎樣的產業政策,FTA如何跟產業政策結合,以確保簽出來的FTA可以全民獲益、而非肥了少數財團?要如何確保總統當選人有能力選出合適的閣員,又不會被既有的官商勾結體制(財閥、民代與腐敗文官體系的綿密結合)愚弄,而搞出合宜住宅弊端與另類服貿(犧牲大多數的弱勢去追求少數財閥空想的機會)?媒體環境這麼糟,官商勾結的管道這麼發達且人脈網絡如此牢固,如何有效監督政府施政?etc,………
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問題,1%~5%來自於台灣沒有獨立,95%~99%來自於媒體、選舉、政治、政黨、文官的體制與文化有問題,也來自於不知道自己的社會該往怎樣的方向發展、該追求怎樣的制度、該如何建立好的制度與文化,以及該如何逐步朝這些議定的方向走過去、以及如何克服過程中的各種障礙。
更重要的,我們甚至於還不是個國家(不管她叫中華民國或台灣共和國)。
我們只管自己的荷包和家裡的存款簿,而不想去管公共事務;我們只想用自力救濟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升學與就業問題,而不想去管體制與文化的問題;我們只想把「家」管好,而不想去管「國家」層級的制度與文化。這樣的一群人集合起來叫做「散眾」,而不叫「國家」。
一位女企業家曾經感慨地跟我說:「我可以留給孩子十億或三十億的財產,讓他一輩子吃用不盡。但是,如果台灣社會繼續亂下去,那十億或三十億的財產又能帶給他多少好處?他照樣無法自由自在地長大、人盡其才地發揮。但是,如果我捐出三十億,換來一個事事上軌道的台灣社會、制度與文化,他就可以盡情發揮才華,也不需要我再給他三十億了。」可惜,有這種認識的人太少。
我們必須真切地體認到:我們不只留給孩子財產,也留給他們(優質或惡質)的社會、制度與文化,並且願意為了下一代的未來而努力去改善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制度與文化。
在我們還沒有普遍有此覺悟之前,即使台灣獨立了,她仍舊不是一個國家──大家繼續把它當謀財的工具,剝削它、糟蹋它,糟蹋完了就出國移民;就像當年跨海移民的台灣先民和蔣介石,以及把台灣當跳板的一堆美加台灣移民,她們都不是台灣的「國民」,而是過客。
台灣永遠不會是一個國家;除非我們決心開始從各種價值觀、社會發展遠景、制度與文化上,一磚一瓦地建設她、一代又一代地改善她。
附記:我曾在《蘋果日報》上發表〈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惹來一堆無謂的曲解、誤會與攻擊。其實,今天這一篇文章才算是比較準確地掌握到我當時想要說的話:我們的內部問題遠遠大於外部問題。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改善台灣的價值觀、社會發展遠景、制度與文化,會離開的還是會離開;至於是去美國、日本或者去大陸、韓國、新加坡,那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