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 20 餘年拍攝的紀錄片《原民會戰功冊》終於在上週末原住民族紀念日(8/1)舉行臺北首映,吸引了許多民眾參與。會後噶瑪蘭族導演潘朝成(Bauki Angaw)表示,《原》片主要控訴政府無視所謂「平埔族」語言、文化與認同均存在的事實,而原民日乃為了紀念 1994 年修憲首次以「原住民」取代「山胞」,但政府至今仍不承認多數「平埔原住民族」為臺灣原住民族,正名只做半套,因此臺北首映特別選在官定原民日當天播放,既有意義又格外諷刺。
本紀錄片記錄了未正名平埔原住民族自 1993 年至今的正名歷史,及政府拒絕承認族人為原住民族的荒謬。導演指出,民國政府最初為了選舉行政劃分而便宜行事,沿用日治時期的區分,強制所有「高砂族」登記為「山胞」,但選擇性登記的「平地山胞」卻由於部分縣市的行政疏漏,使得許多平埔原住民族人未前往登記;例如花東地區的噶瑪蘭族已成為臺灣官方原住民族之一,但來自原鄉宜蘭噶瑪蘭族的潘朝成導演卻無法取得官方原民身分,是非常荒謬的歷史錯誤。關於原民會所謂「利益分配」問題而遲遲不肯承認平埔為原住民族,導演更是氣憤,「那麼這幾年對我們連續開四場公聽會都是開假的?」
對於已正名與未正名原住民族人之間的矛盾,導演以一則笑話形容:「兒子昨天鬧脾氣,不肯叫爸爸,結果今天爸爸就不認兒子了!」然而根據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所做的統計,當初國內仍有上萬名族人不願登記為漢族;「這在當時原住民族還沒有福利且充滿歧視的年代,是多麼難能可貴,誰說我們沒有族群認同?」
《原》片當中亦呈現噶哈巫族、巴宰族及西拉雅族等部落族人推動語言文化傳承數年的努力,試圖打破一般人誤以為所有平埔原住民族都已經「被漢化」、「消失」的刻板印象。「祭典、上課,都還在講族語,誰說我們都已經消失了?」希望與會的非原民朋友不要再以刻板印象,去看待努力傳承文化的未正名原住民族。
本次首映由原民網路媒體《Mata‧Taiwan》所主辦,吸引了多數非原民朋友及少數原住民族青年。為此,來自鄒族的汪明輝博士(Tibusungu ‘e Vayayana)在會後也勉勵所有原住民族青年,「對於外來文化的入侵,正名與非正名原住民族同樣面臨極危險的處境」,因此正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學習與傳承部落文化,唱自己的歌,說自己的族語,成為一位真正的原住民。
原民日,看見被抹去名字的原住民族 紀錄片《原民會戰功冊》台北首映會暨潘朝成導演會後座談
•活動日期:2014年 8月1日(星期五) •活動時間:18時45分至22時00分 •活動地點:臺北市松江路69巷5號(蛙咖啡松江店,近捷運松江南京站) •主辦單位:《Mata‧Taiwan》/http://www.pure-taiwan.info •與談貴賓:潘朝成導演(Bauki Angaw,噶瑪蘭族) 汪明輝博士(Tibusungu ‘e Vayayana,鄒族) •活動網址:http://goo.gl/94tAeX •活動說明:
1984年,原住民族人權運動正式興起,原住民族訴求原住民族歷史正義。1994年8月1日,經過10年努力,政府終於首次以「原住民」稱呼這群福爾摩沙的主人,並正式於《憲法增修條文》以「原住民」一詞代替「山胞」。2014年的今天,相較於當初的9族,現已有16族原住民族正式為政府方所承認;但這塊土地上,還有更多主人的名字與歷史,正在被抹去……
為什麼同樣是「人」,他們的名字和歷史卻被抹去了?
是誰抹去這些「人」的故事?
•活動流程: o18:45 – 19:00:開放入場 o19:00 – 21:30:《原民會戰功冊》紀錄片台北首映會 o21:30 – 22:00:潘朝成導演會後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