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虹教授近期投書指出台大人文大樓推動過程中的「灰箱」治校與破壞校門景觀「和諧」的建築高度。然我仍希望以一個使用者正義的觀點,指出張教授在此價值選擇中所忽略的盲點。
誰才被霸凌?
張教授指出「目前定案的建築設計對校園周遭古蹟與歷史建物的霸凌,對椰林大道整體和諧的破壞」到底「霸凌」誰說的算?「和諧」與否,在19世紀末現代主義的艾菲爾鐵塔的建立也遭受極大人文學者批判,美學價值到底說是主觀的,問題是現在有人把主觀的理想美感變成絕對的判準並凌駕其他需求,讓原本在地的人哲兩系與其他文院學生空間更壓縮並持續流離危樓,難道不是天際線抽象美學「霸凌」活生生使用者的需求?
灰箱?當理念型民主犧牲實質正義
白黑灰箱誰定義,也是一種美學評判。張教授也提出「捐贈綁基地」、「捐款綁設計」之抗議。這兩個標籤,黃麗玲教授和楊池畔校長也辯護過,倒底是否如此罪大惡極、不公不義?所以捐款者都不能掛名、不能指定設計師、不能介入規畫提出意見,一切都得由台大校方(又,校方的誰?)來主導一切,才符合張教授對民主過程的理想?校方一開始的確有霸道傲慢的地方,也許不是錢不夠早就逕自蓋了23層的「怪獸」。
而校方把原本規畫給文學院的基地蓋博雅大樓給全校學生上通識、理學院好幾棟高大的「名人館」的確是捐贈綁基地,諷刺著文學院連系館都沒有的窘境,凸顯著校園規劃與分配的不正義。但就這案子上,也許指定設計師也不是那麼「民主」,但捐贈單位都已經連棟名都不綁、設計公司也接受批評協商納入各方的意見,其中最大就是高度,才弄到現在第十案的。也許某些程序一開始沒有「那麼民主」,但這個過程中,你說沒有民主和協商審議的實質過程嗎?難道只要不符合你心中純粹的民主就不是民主、就灰掉了,為了達到完全透明無瑕箱子,一定要打掉重練、反對到底,您了解您在追求這個心中最理想的正義的同時,對於真正被迫遷到水源的師生,造成了實質上不正義的後果嗎?
張教授在這案子所做的堅持是值得敬佩的,但身為一個人類學系畢業生,我不僅為學弟妹受教權與生命財產權所受的侵害憤怒,也覺得奇怪,若張教授真的為校園規劃分配不公抱不平,大可抗議博雅館,令校方收回給本應得到的文院,空間分配不公還有太多地方該被檢討。為何張教授選擇忽略人哲兩系實際需求與苦難,並用天際線美學包裝,來實驗造就您心中理想的正義與民主的美麗白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