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民憲政推動聯盟、翻轉選舉運動與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等數十多個團體,今(12/5)早發表「2014九合一選舉後 台灣下階段的政治改革意志與藍圖 」。開場,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陳俊宏教授開場即表示此次九合一選舉後,國民黨想的是鐘擺效應,民進黨則是期待有骨牌效應,仍都停留在如何取得「勝選」的邏輯,但作為公民,在思考的應該是現有制度如何改革。
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的王希則提到:現在的民主政治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以前都是選「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治人物」(郭台銘思維也還是如此)。馬英九等強而有力的政治人物已經證明這不work,不是選一個政治明星,而是全民參與。而網路世代,更是讓我們更到資訊揭露是民主進步的力量。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則是強調政府不能把經濟總是放在最前面 ,成為房價問題、迫遷問題的共犯結構,並且呼籲鄭文燦先生應該要好好檢討航空城的必要性,包括航空城所徵收的土地在真正處理航空跑道的部分很少,主要都是商城住宅等。未來,也請勿辦出一場沒有符合行政程序法的聽證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則是先向香港抗爭的朋友致敬,進而提到台灣民主制度雖然有其缺點,但有向上進步的空間,只是這次的進步幅度還不夠大,仍待一些結構上難以突破的。以環保議題而言,相關議題有出現在各個候選人的政策之中,但並不完整的,還是會看到很多藍綠陣營候選人對開發的立場是一致的,選制又難以讓第三勢力難以出頭。看到柯文哲雖宣稱超越藍綠,期盼未來不會是「又藍又綠」,討好主流。期許未來第三勢力出現後,中央選舉可以有更多表現,民眾可以更肯定第三勢力的政治新勢力。
最後,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葉浩則是提到吳敦義日前的「政府與人民像夫妻 ,一直罵會有小三說」,根本上就是錯誤的比喻。人民與政府應是契約關係而非夫妻關係,候選人應按契約來履行義務,在出現空頭支票時也應該負起政治責任。憲政體制是要清清楚楚的權責分明,不是床頭吵、床尾就可以解決的。政府要代表人民出去談,不能透過黑箱,兩岸監督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要法制化。而,若以吳的邏輯,政府與人民若是夫妻,政府就是騙婚。身為人民的妻子生活其實根本沒有改善,還有忍受政府跟外面的小三太好,犧牲家庭財產的分配正義,甚至出現像是324行政院的家暴事件,這筆帳都還沒有算呢!
【新聞稿】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民進黨與非國民黨的政治勢力版圖雖大幅增長,各界卻普遍認為這不僅是單一政黨或個別政治人物的勝利,也包含台灣社會近年來歷經大大小小公民運動,所辛苦累積的階段成果。公民社會必須盡快把握這個短暫的契機,將「改革的政治意志」,注入稍微鬆動開來的政治結構中,為台灣社會醞釀下一波制度改革與結構翻轉的進步力量。
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台灣人民透過選票展現了「改革的政治意志」,這樣的意志可分為「拒絕舊政治」與「肯定新價值」的兩個軸線:
一、「拒絕舊政治」的展現:
1.反對「家族世襲政治壟斷選舉」:從連勝文、吳志揚、張麗善的選舉落敗,以及朱立倫苦戰慘勝,已見台灣人民對家族世襲政治壟斷選舉與政治資源的厭惡。但在地方民代的選舉上,家族政治仍然是操控選舉的最主要因素,兩大黨仍然提名相當比例的政治家族,使得真正的青年參政與多元民主遭到阻絕。我們期待接下來的立委選舉,兩大黨應降低而非提高具有家族政治背景候選人所占的比例,並且推動選舉制度改革,打破家族政治與地方派系對選舉的壟斷。
2.反對「兩岸權貴買辦」:此次選舉,兩岸權貴資本的代表郭台銘所站台支持的四位候選人,全數落選,而連戰率領政商集團穿梭兩岸的負面印象,也相當程度影響台北市選民的投票,這足以證明台灣人民拒絕兩岸權貴買辦,以商逼政,傷害台灣政治經濟主體性的行為。人民所期待的是兩岸往來的透明化,而非續行權貴利益分贓模式,當市長候選人聲稱選後「馬照跑、舞照跳」的同時,應該更謙虛的體會人民透過選票所傳達的訊息。
3.反對「忽視分配正義的經濟政策」:選前馬政府大打中韓FTA威脅論,要求在野黨候選人表態支持備受爭議的服貿、貨貿政策,卻無效果。人民真正有感的,其實是頂新魏家鮭魚返鄉所帶來的黑心食品、房產炒作、媒體併購等掠奪;人民真正有感的,是選舉前夕哀哀無告的國道收費員,被迫絕食抗爭卻遭受國家暴力相向。人民對於馬政府執政六年多來,發展主義至上、犧牲弱勢與環境、忽視分配正義與永續發展、假自由貿易之名行圖利特定財團之實的經濟發展模式,明顯感到疑慮、甚至反感。這樣的疑慮、反感轉化為選票,當民進黨選後宣稱自己是準執政黨而調整態度時,是否正打算忽略這些來自底層人民的聲音?!
二、「肯定新價值」的展現:
1.肯定「超越藍綠、打開新局」:此次選舉,柯文哲標舉超越藍綠。歷次的民意調查統計人民對兩大黨的政黨認同與滿意度都不高,在這樣的理解下,超越藍綠絕對不應等於既有藍綠政黨的政治價值,與政治人物的選擇性排列組合,也不是把兩黨加起來除以二,更不應該是將保守價值重新包裝上市,我們期待柯市長以及其他希望超越藍綠的政治人物,能夠展現比現行藍綠政黨更進步的價值。
2.肯定「公民參與、開放政府」:此次選舉中,許多候選人提到公民參與、開放政府的概念,公民社會長期以來所訴求的參與式民主、先期決策參與、救濟與監督機制,經歷318一系列佔領運動後,終於開始進入政治人物的腦袋裏。但,政治人物應明白公民參與並非藉由程序來迴避公共政策的實質價值選擇,甚或包裝、掩飾決策背後所選定的特定價值與立場。在熱熱鬧鬧的各抒己見之後,行政機關也不能只是抱著跑過場的心態,逃避對利害(益)關係人的回應義務與政治責任。
3.肯定「世代正義、資源公平分配」:此次選舉中,許多候選人提到世代正義與分配正義,但這不應該只是口號,而應在具體的政策作為中,將資源做公平合理的分配與運用,停止揮霍本應屬於年輕與未來世代的資源。那些主張提高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無限制發放老人年金等亂開選舉支票、債留子孫的候選人及其所屬政黨,固然應被譴責;而絕大多數縣市長候選人,迴避地方財源不足、不敢正視房屋稅與地價稅課稅現值長年偏低問題,正是背離世代正義的具體表徵。
上述台灣人民「改革的政治意志」,其豐富的內涵有待各界進一步討論,我們在此願拋磚引玉,提出公民社會為實現此一民主想像的五大政治改革面向:
1.「新的政黨政治」:長久以來,因為歷史、國會選制等因素,台灣已形成藍綠兩大黨(陣營)的超穩定結構,藍綠只要比對方「不爛」,就可以勝選,造成政黨的怠惰,因此,我們期待有新的政黨誕生。在財務與利益關係上,新的政黨必須比藍綠兩大黨更透明化、重視利益迴避;在決策機制上,必須比藍綠兩大黨更貫徹內部民主;在經濟政策上,相對於藍綠的保守,新的政黨必須往社會民主的方向前進,徹底打破傳統發展主義至上、犧牲弱勢與環境、忽視分配正義與永續發展的保守經濟路線。我們並呼籲既有政黨朝向以上方向努力。
2.「新的選舉制度」:在地方選制上,應推動地方議會設置政黨比例代表,並開放地方政黨成立,讓地方選舉從「選人情、選服務、選樁腳」的假民主,進化為「選政黨、選政策、選理念」的真民主,並且讓年輕世代與新興政治勢力從各地方開始茁壯。在國會選制上,推動聯立制,增加政黨比例代表席次,並降低5%得票門檻,以建立多元、進步的國會體制。在政黨補助與參選資格上,應降低補助門檻,設定補助上限,並檢討保證金制度。
3.「憲政制度改革」:現行憲法的中央政府體制不明、權責不清,人權保障不足,兩岸關係法治基礎薄弱,使得國民主權、責任政治、權力制衡的基本原則形同具文,雖經七次修憲仍治絲益棻。我們主張透過由下而上召開的「公民憲政會議」,形成對政治部門有拘束力、大規模修憲與修法的共識,以解決民主失靈的體制因素。
4.「深化民主體制」:民主不只是選舉,民主應深化到所有的公共政策的決定,除了補正公投法、下修罷免門檻外,我們更應建立參與式民主,檢討現行環境影響評估、都市更新、土地徵收、大型開發案、基本工資的決定、勞資協商、簽訂兩岸協議、締結國際經貿協定的決策參與、聽證與救濟程序。
5.「新的兩岸關係」:在確保人權、民主與台灣經濟政治主體性的前提下,發展友善、對等、透明的兩岸關係,並建立民主防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