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外勞政策」座談會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5/04/09

時間:104 年 4 月 10 日(星期五)上午 10 時至 12 時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一樓研討室(李總統登輝系友之文物陳列室) 

主辦單位:臺灣農村經濟學會、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協辦單位: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國立中興大學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

當前台灣農業正面臨勞動力年齡結構嚴重老化的困境,在過去近 20 年中,農業就業人數中年齡 65 歲以上的比例,從 1993 年的 6.6%,增加至 2012 年的 17.1%,提高近 3 倍。農業從業人口的高度老化,主要因為農家成員年輕世代不被鼓勵或不願從事農業工作,早期多數農民認為種田是辛苦、賺不到錢、沒有出息的工作,大多不願看到下一代務農,因為農業生產除工作環境不佳且需要大量的體力付出之外,加上現行農場經營規模過小且不易擴張,農產品價格又長期偏低,致使農業所得偏低,致使年輕世代不願接手。

然而台灣農業勞動市場現今所面臨的問題部分導因於一般農業工作內容的特性,農業工作場所通常在戶外,雖少數有室內工作的產業,如菌菇類或畜牧類,其室內溫度亦須適合農產品生產,因此普遍工作環境不如其他行業,且需要大量的體力。由於台灣一般農場規模過小與生產高度雜異性的農場經營模式,在勞動供給面上,絕大多數的農場經營者需同時兼顧一般企業中雇主與勞工的雙重角色,而其他農場工作者也多為農家自身的其他成員,專職受雇於農牧工作的比例相當低。在勞動需求面上,台灣農產品的種類繁多,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因農作物、畜產及漁業等產業不同而有所不同,當自家勞動力不足時,才雇用其它的農業工作者。一般農作物生產所需人力具有高度季節性,通常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所需工作,如蔬菜、水果、菌菇、花卉或茶等,其於收成時需要大量的短期人力協助採收,否則農家一年的生產過程可能會毀於一旦,而在某些時段如作物生長期間,則只需農家自身所提供之勞力即可。不過,畜牧業生產,如養豬業或酪農業,他們則需要持續不間斷的人力,且工作時間相當長。

因此在當前工資不高及工作環境不佳的狀況下,部分農家似乎面臨不易找到足夠人力的現象,致使農業勞動力可能產生供需失衡的情況。目前社會各界在討論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時,提出開放農業引進外籍勞工之建議。不過,外籍勞工的引進主要依據就業服務法相關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企業聘僱外國人工作時,不得妨礙本國人就業機會、勞動條件、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安定。所以在前述不影響本國人就業權益之原則下,目前外籍勞工政策採補充性方式開放,以引進外籍勞工從事製造業、營造業、海洋漁撈、看護工及幫傭等國人較不願從事之特定工作為主,其主要作為基層補充性勞動力。是否開放農業引進外籍勞工,目前各界看法不一,贊成者多認為引進外籍勞工除可降低農企業人力成本外,亦可填補農業短缺人力,分擔雇主從事基層工作之壓力,轉而投入改良及技術研發等領域,提升產業競爭力;反對者則認為農業與工業型態不同,除勞工之間情感聯結因素最為重要外,某些農業如茶葉,其生產過程是須要技術而不是短期可達成,且這些生產和當地文化習習相關,另外農村人口高齡化、缺乏新血問題依舊未解,引進外籍勞工反將壓低農民所得,排擠農民打零工與兼差機會,影響農民就業權益及生計,且如未解決產銷制度與農民及農家所得偏低問題,引進外籍勞工亦無能力管理及提供合法合理之勞動條件。所以我們想透過此次座談會,彙集各方意見,做為政府相關單位決策之參考。

活動日期: 
2015/04/10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