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為慶祝所慶20週年慶,特與數位文化中心共同籌劃「學動•運生: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自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上午10點起,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2樓數位文化展示中心展出,展期至2015年8月14日(五)止。
22日(星期三)上午10點,在展覽地點舉行開幕典禮,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蕭新煌以及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兼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共同主持。
本展覽歷經一年多的準備時間,嘗試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政治變遷與社會議題,呈現戰後七十多年來「學生運動」在台灣政治民主化與社會改革中的角色與影響。
展覽內容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涵蓋1947年「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清剿地下黨的1950年代;「自由中國」雜誌遭壓制後沈寂的1960年代;1970年代初保釣運動掀起的青年覺醒;從「現代詩論戰」到「鄉土文學論戰」、從「中壢事件」到「美麗島大審」,承轉了學運史斷裂與連續;1980年代,學生突破威權政府的校園控制,走向民間社會,參與社會運動,串聯起1990年的「野百合」大集結,至1991年「獨台會事件」,導致刑法一百條廢除。此後學運繽紛綻放。校園自由化,使得學生參與更廣泛、更深入的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那是萬花筒的年代,也是自由開放的年代:學運與社運、政運交纏共構,難以理清邊界。2000年,民進黨早熟執政,社運備受政運吸納,造成反政黨政治的社運氛圍;同時,學生持續堅持社會正義,2004年開啟的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即是一例;2008年迄今,威權發展主義復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中國崛起,反抗聲浪遍地烽火;中國政府對台灣步步進逼,引發「反服貿運動」、「318佔領國會行動」;但除了政治化的學運,尚有眾多學運成員在社運場域堅持奮戰。
學運(複數)仍持續中,歷史的時鐘尚未擺正。
藉此展覽,雕塑了時間,也展示了歷史,因而不得不解釋歷史。本所盡有限的學術能力與美感素養,籌劃此次特展。從1945,走到2015,七十年的學生抗爭,期待各位一同來參與、糾錯、補白,讓我們共同策劃下一輪反抗盛世的台灣學運展。
(附件一)「學動•運生: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開幕典禮流程
時 間: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上午10:00
地 點: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二樓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流 程:10:00-10:10 主持人致詞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蕭新煌所長•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兼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謝國興
10:10-10:20 貴賓致詞
10:20-10:30 拷秋勤樂團表演
10:30-10:35 開幕儀式
10:35-11:00 「學動•運生」特展導覽
11:00-11:30 開幕茶會
(附件二)「學動•運生: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展期資訊
特展名稱:學動•運生: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展覽日期: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至2015年8月14日(星期五)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9:00~17:00(星期六僅接受團體預約。)
展示地點: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展示中心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人文社會科學館2樓)
相關網站: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http://www.ios.sinica.edu.tw
IOS20:中研院社會所二十週年慶系列活動:http://www.facebook.com/ios20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