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界齊聚聲援
蟾蜍山文化景觀範圍公聽會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5/12/23
資料來源: 

【時間】12/24 (四)14:00-16:00

【地點】民族國中3F會議室(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3巷13號)

【流程】

 1400-1415 臺北市文化局簡報(蟾蜍山文化景觀位置說明、保存範圍各方案之分析)
 1415-1445 意見交流(土地、建物所有權人、管理人陳述意見)
 1445-1520 民眾發言
 1520-1530 結語

 

台北公館的百年山城-蟾蜍山,自2014年7月被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文化景觀」後,遲未劃定範圍、完成公告。一年多來,聚落保存仍在原地踏步,獨特的山城眷村「煥民新村」毀損嚴重。作家朱天心、張萬康、聶隱娘編劇謝海盟、資深電影人王耿瑜等藝文界人士將齊聚聲援,希望文化局與土地所有權人能重視蟾蜍山的保存議題。

蟾蜍山早年因軍事管制的緣故,仍保留了台北百年來的發展軌跡。小小不到兩公頃的地方,有清代古道、瑠公圳、日治的農試所、蠶業改良場宿舍群,也有見證中美協防歷史的山城眷村:煥民新村、自立營造眷村。除了豐富的歷史與生活感,蟾蜍山也是台北重要的生態棲地,鄰近公館商圈卻有山羌、白鼻心、大冠鷲等保育類動物在此出沒,是人類與自然共存的生態聚落。

訴求

文化景觀範圍應包含「聚落-生態-軍事」

根據文化部2015年的調查研究報告,蟾蜍山除了聚落區所擁有的豐富歷史疊層(瑠公圳、古道、日治宿舍、煥民新村、自立營造眷村)外,尚有獨特的生態與軍事地景,宜依文化部的建議進行整體劃定,以維護蟾蜍山整體風貌之真實性與完整性。

除了「範圍」還要有「保存原則」

沒有「保存原則」的文化景觀只是一個空殼,北市文化局應參考文化部調查研究報告之內容,於1/13(三)文資大會審議時,提出保存原則送審。

肯定台科大朝「低樓板、低密度」方向規劃

教育部長吳思華在12月初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上,明確承諾臺科大南基地(聚落區)將朝「低樓板、低密度」方向規劃,這與文化景觀允許低密度使用的方向吻合,期待台科校方支持文化景觀劃定,發揮學校在設計與建築上之優勢,在「教育-生態-社區」共生的概念下,創造多贏。

蟾蜍山之特殊性

見證中美協防的軍事地景

蟾蜍山的「空軍作戰指揮部」、「民防司令部」是當年美軍協防台灣的重點,也是韓戰至今,臺海空防的核心。緊鄰的「煥民新村」則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空軍眷村,見證了「美軍十三航空隊」與「1950年代臺海空戰」的歷史。與一般平地眷村不同,「煥民新村」沿等高線而建,區位分散具有多元建築形式,是台灣少有的「山城眷村」。而當年許多沒配到眷舍的外省籍軍人也在蟾蜍山自力造屋,形成目前台灣少見,由列管眷村與自立營造眷村共存的特殊現象,宛如一個寶藏巖(自立營造的非列管眷村)包著一個四四南村(列管眷村),是居民與山共存的具體呈現。

台灣農業現代化的發源地

蟾蜍山的「農業試驗所」與「蠶業改良場」是台灣農業現代化的濫觴,尤其蠶業與稻米的改良,奠定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蟾蜍山聚落的日治農試所宿舍群,與周遭的台大昆蟲館、前漁業合作發展協會(現為台科大所有)是目前台北市少數留存,能見證當年「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歷史遺產。

「公館」起源與瑠公圳

蟾蜍山一帶為「公館」地名的起源。該處的隘口地形為清領時期,進出台北盆地的交通要道。不僅新店景美地區的居民得透過「公館古道」往返(古道目前仍保留完整),瑠公圳自碧潭引水後,亦在蟾蜍山山麓一分為三,流進台北盆地。其中「瑠公圳第一幹線」便流經聚落前方,從前洗衣、釣魚、戲水是居民的共通回憶,宛如兒歌歌詞「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的寫照。

台灣新電影與藝術工作者的搖籃

蟾蜍山曾是張菲、費玉清、畫家鄭在東、林鉅、作家張萬康、須文蔚的居住地,而93歲的水墨畫家楊年耀更選擇蟾蜍山作為安居創作之地。蟾蜍山獨特的聚落風貌,吸引了侯孝賢以此作為《尼羅河女兒》、《好男好女》等多部台灣新電影的重要場景。侯導亦提出在蟾蜍山舉辦「金馬電影學院」的構想,以作為優秀電影工作者的搖籃。

都市裡的生態聚落

蟾蜍山除了獨特的山城景觀外,也因緊鄰空軍作戰指揮部,人為干擾較少, 在長期低強度的使用下,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2010年被選為「臺北市生態廊道的優先示範區」,是臺北「生態城市」規畫中重要的一環。而2015年的文化部研究計畫也在蟾蜍山拍到山羌、白鼻心的珍貴畫面,是台北南緣重要的生態棲地。

活動日期: 
2015/12/24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