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農民抗爭 軍警開槍兩死
台菲友好協會要求菲政府徹查

2016/04/08
苦勞網記者

菲律賓北科塔巴托省(Cotabato)基達帕萬市(Kidapawan)日前發生軍警暴力鎮壓群眾抗爭事件,2名農民中彈身亡。台菲友好協會今天(4/8)下午偕多位在台菲籍移工與台灣聲援團體赴台北的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要求菲政府全面徹查鎮壓事件、將北科塔巴托省省長門多薩(Emmylou Taliño-Mendoza)停職並接受調查。

衝突的背景

台菲友好協會成員汪英達表示,菲律賓南部因為聖嬰現象的天災影響,從去年(2015)二月開始便有嚴重旱災,土地寸草不生,農業幾乎完全癱瘓,導致農民幾乎難以生存。菲律賓政府曾宣佈將針對此重大天然災害發放急難基金與物資,然而目前為止,受災農民並未得到任何協助。

於是,自今年3月30日起,北科塔巴托省約六千名農民,透過阻斷從基達帕萬市通往達沃市(Davao)的高速公路,欲逼政府出面解決,要求省政府發放總計15000包白米。然而經過兩回合協商後,政府只願意對每位農民家庭每季發放3公斤白米,引起農民不滿並持續抗議。省政府原承諾繼續進行第三輪協商,卻在4月1日上午發生有警方突然以暴力驅散抗議農民,現場包括有多名手持M16步槍的狙擊手對民眾射擊,造成死傷。汪英達表示,根據菲律賓民間團體調查,這起衝突至少造成2人中彈死亡、10人受到槍傷、70人遭違法逮捕、359人受傷。

原來是訴求政府發放白米物資,卻換來子彈對待,在台菲籍移工們聲援同胞,在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前高喊「Bigas Hinda Bala」,意思是「要米!不要子彈!」。

菲籍移工們在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前高喊「Bigas Hinda Bala」。</br>(攝影:王顥中)

事實上,這並不是第一起菲律賓政府鎮壓農民抗爭的案例,台菲友好協會指出,1985年西尼格羅省(Negros Occidental)的艾斯卡蘭特(Escalante)、1987年馬尼拉門地歐拉(Mendiola)、2004年塔拉克省(Tarlac)路易西塔莊園(Hacienda Luisita),過去已經發生過三起的針對農民抗爭的武力鎮壓。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瑤華表示,台灣民間團體一直很關心菲律賓的人權狀況,「菲律賓是全世界記者被殺比例最高的地區,在伊拉克戰爭期間,記者死亡人數就僅次於伊拉克當地。」陳瑤華說,過去幾十年來,甚至有非常多異議份子、工會領袖,或者抗爭的帶頭份子都遭到暗殺。

陳瑤華說,如果台灣希望建立保障人權的社會,就必須關心菲律賓,無論是菲律賓鎮壓農民,或者台灣324占領行政院事件中警察毆打民眾,都是對人權的極端蔑視。政府應鼓勵多元意見並保障每個人的生活。「所有社會的人都知道,人如果因為飢餓而偷竊,不應該對這樣的人採取刑罰。這些人是被迫到沒有辦法過一個像人的生活,出於完全的無奈,例如沒有食物可吃,才採取行動。」

在台菲籍移工以白色蠟燭排列出稻米的圖案,悼念鎮壓中死去的菲律賓農民。(攝影:王顥中)

菲律賓與「民主自由」

眾所週知,菲律賓是美國的軍事同盟,簽有《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美國長期為其提供軍事與武力後援,去年底才剛剛提供114輛陸軍裝甲車,提升菲律賓軍方部隊作戰實力。同時,起碼在外觀上,菲律賓也是個民主國家,實施三權分立的總統制。

根據門多薩對媒體的說法,此次警方動用M16步槍向農民開火,是為了對付共產黨游擊隊,人權團體因此痛批菲國政府「扣農民紅帽子」。藉剿匪清共之名打壓群眾運動,向來是「民主自由」國家的慣例,台、菲兩地政府可謂有志一同,差別在於,台灣的共黨地下組織在50年代的白色恐怖中幾乎遭到全數殲滅,而菲律賓共產黨則持續以「新人民軍」(New People's Army)的游擊隊形式在國內活動,被菲律賓政府與美國等國家列為恐怖組織,以至於類似台灣白色恐怖下的「錯假冤」案,在菲律賓至今都仍有新增案例,不時傳出有政府軍為了掃除共黨而誤殺農民的事件

基於普世人權的論述,在台灣可用以平反白色恐怖「錯假冤」案,在菲律賓可以聲援「餓肚子且手無寸鐵的農民」,然而面對到過去的共產黨政治犯或者今日的菲律賓共黨游擊隊,若要同時平反這些非以「弱勢」面貌出場,具有政治主體性且主觀意願上就是意圖要顛覆政府的左翼革命(或叛亂)份子,恐怕就會挑戰到普世人權論述背後的「民主自由」假設了。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