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策展如何作為社會實踐——三方匯集的文化行動主義對話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6/04/19

時間:2016年5月15日(日)14:00-17:0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一樓交誼廳(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7巷11號,交通方式

主持人:

  • 戴瑜慧(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 差事劇團-鍾喬
  • 南洋姐妹會-洪滿枝
  • 當代漂泊-郭盈靖
  • 慈芳關懷中心-蕭靜惠
  • 香港樂施會-蘇培健、梁詩棋

論壇源起:

策展與策展人,曾幾何時,從陌生僅限於少數行走藝術殿堂者始知的詞彙,乘著粉紅光輝的想像泡泡,降臨百工皆蒙灰的塵世裡,幻化為「想像經濟」(the economy of imagination)裡點石成金,引領眾生目光,變幻出一盤又一盤精神盛宴的魔法師。然而「策展」與「策展人」施展魔法的範圍,真的僅限於美術館、博物館、展場和一圈圈的文創園區嗎?策展只是一種關於組織和展示展覽的方法嗎?策展的意識狀態又有多少來自印度庶民研究理論家查卡拉巴提Diepesh Chakrabarty所言的「滯後的魔咒」,內蘊著落後的焦慮,以策展作為「迎頭趕上」,擠入世界城市該有的現代化行頭?

在建制化的「策展」風潮外,有另外一股風光。在「展覽」形貌外,內蘊著文化行動主義的精神內涵。西方或先進資本主義為尚,引進國際策展人與名家的展覽外,這股勃興的脈動強調本地的社會脈絡。在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角色外,民眾,特別是長年噤聲的弱勢者,隱形的外配、災民、鄉野鄙夫、被視為賤民的遊民與精障者是行動的主角。在成品的展示外,強調過程,視文化行動為其整體信仰、行動與社會實踐的一環。在知識的買辦外,是檢視當前文化生產權力的「另一種知識生產」。
在各方人馬經年的努力奔馳下,將魯迅所言本來地上沒有的路,走了出來。而今,來到各方匯聚的歷史節點。此次論壇邀集從藝術領域、社會運動以及社會工作領域當中重要的文化行動實踐組織,分享他們對文化行動的思索、組織經驗、如何以策展作為社會實踐,民眾與美學形式的辯證關係等,進行跨領域的對話,做為推動文化行動主義,跨界生產跨步向前的嘗試。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紫藤廬

活動日期: 
2016/05/15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