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歐巴馬的「反觀」台灣:
從美國廁所戰爭省思LGBT運動

2016/06/02
跨性別倡議站

今年(2016)3月23日,北卡羅來納州通過反跨性別的廁所法案(即明定必須依出生登記的生理性別使用哪個廁所),引起一連串抵制風潮。5月13日,歐巴馬政府由聯邦層級的教育部與司法部,發佈給全美各公立學校一封名為〈致同事:論跨性別學生〉(Dear Colleague Letter on Transgender Students)的信,關於如何提供包容跨性別學生校園環境的指引。其雖然既非法律也非命令,但內文寫到,若有學校不遵守,將取消聯邦提供的教育經費補助。接著,9個州政府聯合向聯邦政府提出訴訟。

近來美國上演中的廁所戰爭,成為全國層級最熱的文化大戰,台灣也經由中譯外電略之一二,宛如霧裡看花。據筆者觀察台灣的接受反應,在一般民眾,許多人感到突兀、覺得依生理性別上男女廁所才是常識、可依個人意願選擇才是不正常。我認為,由於台灣自2009年世新團隊倡導另立「性別友善廁所」,僅管主張回到功能區分、給照護者方便、也「解決跨性別如廁問題」,但始終並未直接觸及跨性別使用與原生性別相異的現有男、女廁所的核心社會衝突。反倒是美國動畫《南方公園》2014年第18季第3集反諷性地呈現該議題,在台灣一般民眾間略有知名度。而在性別平權運動陣營,許多支持婚姻平權及性別平等教育的臉書粉絲頁,也大多將美國上演的廁所戰爭閱讀為「保守反對派如此可惡,性平眾們一起聯合站起來」,進步/保守、支持/反對之二元對立。

歐巴馬指示公立學校應允許跨性別學生使用符合其性別認同的廁所。(圖片來源:NBC News)

本文在此不直接探討廁所問題的各種面向,而是希望以幾條軸線指出美國上演的政治因素,以及台灣LGBT運動的反省。

其一,美國國內政黨政治到國際利益的同志國族主義。美國最大的商業募資之政治遊說團體、同時也是推動同婚不遺餘力的團體——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與民主黨合作無間,特別是2008年歐巴馬當選總統後,已經以行政權的方式推動許多跨性別人權,如白宮跨性別員工的支持政策。而今年8年任期將屆,為了追求歷史定位及年底大選的民主黨部署,特別在美國國內與國際關係上積極作為。包括5月那封法律地位曖昧的、同志人權特使的亞太之旅,及歐巴馬親赴亞太的重要戰略聚點,介入現今詭譎多變的亞太情勢(包括南海問題、圍堵中國掘起、打擊伊斯蘭宗教國家的反恐戰爭等)、以及維繫美國的最大利益。歐巴馬此刻丟出廁所法案所代表的LGBT權益,確實有效地挑起了沿著共和黨/民主黨兩黨競合下、各自支持者相互叫陣的激情政治對立。

LGBT人權,經由聯合國體系公約權利論述的包裝,確實是門增進民主黨於美國國內「社會正義」(許多美國反對者批評民主黨「過於左派」)的業績,也是藉此點名亞洲國家LGBT處境「後段班」(如以伊斯蘭教為大宗的印尼、缺乏民主迫害人權及非政府組織的中國)的手段。這些國際政治,使得這些被點名的政府與社會,將反美的情緒加諸在國內LGBT身上、驟然升高了對LGBT的敵意與攻擊,如印尼政府1至3月的諸多反LGBT發言(其中特別點名聯合國以愛滋防治和LGBT權益的項目資金,是對印尼政府主權的介入);4月孟加拉(也是伊斯蘭宗教國家)激進份子刺殺LGBT雜誌編輯;以及中國大陸立法限縮管制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與海外資金流入。

身為同志人權前段班、《紐約時報》點名「亞洲燈塔」,當台灣LGBT團體於2月初在台北、高雄興高采列地接見美國同志人權特使、拍照卡打上傳的同時,亞洲另一端國家的LGBT的肉身正在承受更高力度的反作用力。

其二,美國保守派今年的反制頻繁,可被視為2015年6月聯邦司法判決同性婚姻合法生效後,社會的反制力量轉移到州層級的立法戰略。包括以宗教自由為名抵消LGBT反歧視法,以及推動立法反跨性別的廁所法案。這裡的省思是,以都會中產階級推動立法保障作為LGBT運動的方式,但冒然強硬推行、沒有相應必然纋慢辛苦的社會對話,造成立法距離(法律規範與實際社會的落差),容易造成相應社會勢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回更加脆弱的鄉村/黑人/窮人/移民/第三世界的同性戀/跨性別者身上。美國上演劇碼,更會擴散到全世界相似的權力鬥爭。

其三,歐巴馬政府以其行政部門、提出法治意義曖昧的。雖然是以行政權最高首長的權力推促LGBT平權、獲得LGBT陣營支持,但其在民主法治層面上,可能需與歐巴馬政府任內同時如何對待非法移民(無證入境)與黑人平權運動的作法,一同對照來看。我不是法律專家,但美國自創國以來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如同許多西方民主政體一樣,憲政體制下的三權分立——尤其行政與立法的分離,立法權是民意反映的行使,而行政部門必須依照議會通過的立法來行事、避免行政權過度擴充,是民主法治國家運作的重要原則。

致同事:論跨性別學生〉以行政權徑行頒佈總統意志「站在正確這一邊」。然而,二幕光景可作鮮明對照:2015年6月,正當同志驕傲月、同性婚姻判決通過的歡慶前夕,歐巴馬於白宮邀請許多LGBT團體舉辦茶會。演講途中,遭墨裔跨性別者的LGBT移民議題倡導團體運動者台下口號干擾打斷,歐巴馬怒地表示「這裡是我家!」將其驅趕出去。LGBT和移民議題,在國界問題上也是有微妙的相關,當LGBT作為美國或西方世界倡導民主的手段、加劇第三世界LGBT者於國內處境堪虞時,許多亞、非LGBT運動者向歐洲、美國申請庇護、歸化或非法入境,則要面臨到嚴厲的刁難、拷問你是不是「真的同性戀」、是否在母國真的遭受生命威脅,篩掉藉此經濟移民者,以確保西方國家的主權與國族單一性,而被送進遣返居留所者更遭受許多非人對待。光景倒轉,2013年11月,歐巴馬在演講場合中又遭移民運動團體台下抗議,媒體標題定位為歐巴馬耐心、氣度地回應,令人激賞。歐巴馬回應道,我們是民主國家,必須經由比較困難、漫長但合乎民主的程序(即應經由議會),不能只由總統強硬下令。另一場景,2016年5月7日,歐巴馬向擁有黑人民權運動傳統的大學演講喊話,勸告社會改革應該「傾聽相左意見」、「必要時妥協」、「不要只會憤憤不平、寸步不讓」。其被視作回應近年抗議黑人遭謀殺事件頻起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許多黑人平權運動者對歐巴馬改革緩慢感到不耐。

顯然,面對不同社會議題,哪些會用行政權強硬推行、哪些會推委給議會,是依照民主黨的利益而定。即使同屬「普世人權」,LGBT、移民、有色人種間也是有前後排序的,難怪許多論者批評LGBT是以白人及中產階級中心,加劇惡化了交織有色人種或移民LGBT者的生活。我認為,這對台灣性平運動或各式社會運動者,是個雙重標準的警省:當自己不支持的議題,就祭出「程序民主」杯葛;而當自己推促的議題,希望經由行政部門首長的意志由上而下推動,疾乎稱讚「正確的一大步」,卻繞過了立院遊說與社會對話。

其四,在美國輿論中,即使是相對支持LGBT及跨性別者使用相適自己廁所之權益的人,也對歐巴馬這次的做法,表達疑慮。有法律學者認為,典型的行政過度擴權/濫權,對法治是不好的示範,此類問題應交由地方決定1。也有論者認為此舉是適得其反,僅管立意良好,但恐怕無法達到目標。已經對LGBT友善的地域,根本不需要歐巴馬的指引,早己那麼做了;而對LGBT相對保守的學校,反倒更加激怒,並且加諸在惡化LGBT學生處境身上

台灣LGBT及性平運動,仰望來自國際的壓力來推促國內政府與社會的法律與行政進程。然而,美國國內也有其結構問題,特別在種族、懸殊貧富差距、移民、槍枝、街頭性工作者、監獄、政黨政治惡鬥等。片面以「落後/進步」單一尺標,可能無法立體化事情的樣貌。同時,美國看似同性婚姻、跨性別人權的大促進,卻建立在該國國內相當單一、商業募資與政治游說的團體上。這次廁所戰爭,主流媒體也只看得見人權陣線的發言,無法窺見其它LGBT、酷兒或跨性別團體的不同看法。這真的是我們仰望的圖像?

回到台灣,2016年1月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及首位女總統當選,婦女及性平團體提出對內閣性別比例的不滿。畢恆達與日前在投書《自由時報》,寫到:「歐巴馬剛發指令給全美公立學校,明訂校方必須讓跨性別學生依他們的意願使用廁所,台灣的新政府以為呢?」畢恆達固然是1990年代以來推動性別與空間、2009年世新團隊之一,然而,部份變性人社群其實並不希望美國引發的廁所大戰在台灣上演,避免由硬性法律保障結果造成更大的社會反彈。而在熱門的交織性、性別主流化,使「同志」與婦運體制內利益整合在一起,其中如3月初在同志諮詢熱線的發言稿中,羅列提到「老年同志、原住民同志、跨性別同志、身心障礙同志、有小孩的同志家長、愛滋感染者同志、遊民同志、失業勞工同志、兒少同志、以及同志特有的情感模式與性文化」,而用藥同志與性工作同志/跨性別的除罪化、健康權與人身安全卻消音了。推動性平運動,究竟是否性別主流化即好?又是誰的主流化?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