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居住權團體所推動的「國際迫遷法庭」,透過國際法精神釐清世界各地迫遷爭議,這項方法在今年(2016)授權於台灣反迫遷連線等13個團體,並將在7月2日至4日舉辦首屆「東亞迫遷法庭」,邀集日本、南韓、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反迫遷組織來台報告。迫遷法庭的審理結果除了將提交總統府之外,由於今年10月聯合國將在厄瓜多首都基多召開二十年一度的「人居三(Habitat III)」會議,包括台灣的各國居住權團體,也將在這次會議外進行首度國際集結,提出反迫遷等訴求。
國際住民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Inhabitants, IAI)每年10月舉行「世界零迫遷日」行動,並自2011年開啟「國際迫遷法庭」模式,針對各國反迫遷個案,邀請國際居住權專家學者,引用國際公約等立法精神,分析個案面臨的問題。而首屆東亞迫遷法庭的審理成員,包括Cesare Ottolini(前聯合國人居署強制驅逐問題諮詢小組成員)、Soha Ben Slama(國際住民聯盟突尼西亞聯絡人)、Elisa Sutanudjaja(印尼Rujak都市研究中心執行長)、立法委員蔡培慧、法官孫健智等人。
東亞迫遷法庭籌備委員會代表林彥彤表示,這是台灣與國際反迫遷運動連結的重要活動,也希望蔡英文政府正視、回應這次法庭結論及台灣的迫遷制度。而東亞各國的迫遷案例有個共同現象,多是因為開發致使居民的生活面臨危險,例如日本為了舉辦2020年東京奧運,就有400戶公營住宅居民遭到迫遷,韓國龍山區2009年因都市更新致使租戶迫遷,當時抗爭中有六人死亡,韓國至今仍拒絕獨立第三方進行真相調查。
擔任迫遷法庭審理成員的立委蔡培慧認為,世界各國反迫遷運動多與開發單位衝突,開發應是一種「實業」,但在台灣卻是空虛的「虛業」,如苗栗大埔案號稱要做工業用地,但實際是轉讓土地炒作開發,台中市宣稱土地活化讓政府沒有負債,卻放任財團運用市地重劃開發,而沒有最上位的國土政策。對於政府經常虛應其事,蔡培慧強調土地徵收應納入聽證等程序正義,都市計畫也不是讓開發單位及顧問公司報告就了事。
林彥彤也說,現今關於居住權的五套制度,其中在土地徵收、市地重劃、都市更新三項制度中,是針對有產權的迫遷者;而國土活化及遊民安置則致使無產權者遭迫遷,皆缺乏公共利益、杜絕炒作、充分參與,以及事後救濟等精神,而形成四大缺陷。
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代表陳致曉表示,南鐵地下化原本規劃與民借地在原軌地下施工,然後過去經建會、交通部、財政部的公文,多次出現「以土地開發利益補償公共建設」,都是「把搶劫當作國家政策來執行」,南鐵案將在7月召開擴大小組會議,但民眾向鐵工局索取15份公文,到現在一份都沒有拿到。
基隆貴美柑仔店居民邱暄琳則表示,他們在國民政府來台前即定居於此,後來向交通部航港局承租土地,後續卻因國土活化被片面終止合約。而被基隆市港務局控告佔有國有地,要求搬離的瑞芳快樂山部落居民,今日也前來參與支持此次東亞迫遷法庭活動。
東亞迫遷法庭系列活動首先在7月2日於台北華光社區舊址舉辦法庭審理,7月3日於蔡瑞月舞蹈社舉辦圓桌論壇,最後7月4日「全國反迫遷誓師大會」將遊行至總統府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