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經濟學最恆久的迷思是政府應該將自己在經濟上的角色限縮到最小──或者換個說法:別擋在有錢人累積財富的道路上。這種意識形態的位置適合治理菁英,而且已經造成諸多問題,其中之一是公有資源被大量抛售以及(曾經的)公共商品與服務日與俱增的私有化趨勢。市場的魔法與私人財團的活躍,使得成本效益和效率的重要性大幅擴張……甚至成為一切的最高指導原則。
除此之外,出賣資產也愈來愈被認為是政府減債並控制預算赤字的方法(儘管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仍會質疑這是不是最好的方式──畢竟,你沒辦法賣同一樣東西兩次)。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便曾經盛讚澳洲和紐西蘭在2013年創紀錄的私有化行動,直說:「澳紐兩國的私有化決策為政府注入了急需要的現金,同時也讓兩國政府從財政枷鎖中鬆脫,得以更專注於為各自市場注入活力的核心任務。」
英國前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也抱持著這樣的觀點,他在2010年的預算報告中抱怨英國公部門排擠了私部門的發展,主張只有私部門才能提供一個實在、長遠的經濟復甦。
不過,國營公司標售、公私合作、業務委 外各種不同形式的私有化究竟帶來了什麼?技術上來說,私有化提供的服務會更有效率或更有效益嗎?私有化了的事業會把經營目標擺在提升成本效益,幾乎是普遍的常識,但那通常意味著服務水平降低或員工減薪、工作彈性化甚至失業,如果我們願意把討論帶得更遠一些,將這些現象擺到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來看,都有其致命的影響。
時至今日,坊間已經有無數的研究、調查甚至對於私有化效應之調查的再調查,不可謂之不足。而這些關注都指向了一致的結論:沒有證據顯示,私有化帶來了更好的效率。因此,人們頂多只能期待私部門的買斷或介入所帶來的,不會比公部門提供的更差,而非得到一個出乎意料的好結果。關於公司私有化後的效率,一項大規模的研究檢視了1980至2009年之間全歐洲被私有化的公司,將它們與仍有維持公有的公司進行比較,結果呢?私有化的公司即使過了十年,表現仍然遜於那些維持公有的公司。
就算在近年來使用者持受惠於減價優惠以及服務多元化、市場狀況顯得超級競爭的電信部門,情況也是一樣。前述這一項全球性的調查同時顯示,私有化的電信公司表現明顯比那些仍然掌握在國家手中的電信公司要差了許多。
健康照顧,則是另一個私有化迷思的騙局。現今在美國,健保支出正處於歷史上的尖峰,但儘管私人支出已經超過公共支出,基礎的健康數據卻還不如古巴。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US Institute of Medicine)在一份2012年的年度報告中譴責:
每一美元的醫療支出,就有三十分是用在不必要的健康服務、詭譎的紙上作業、詐騙以及其他浪費上頭。每一年虛擲的7,500億美元,比起五角大廈的年度預算還高,而且完全足夠讓每一位沒有健保的美國人都可以獲得照顧……大部分的浪費來自於不必要的服務(每年2,100億元)、超額的行政花費(1,900億美元)以及無效率的照顧提供(1,300億美元)。
就在同一年,美國政府不得不推出了《平價健保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歐巴馬健保」(ObamaCare) ,以試圖導正這個完全辜負了貧困公民的臃腫系統。
在英國,國家建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透過不斷外包推動令人頭皮發麻的「半私有化」,已經造成了「省一分、賠一鎊」的類似結果。舉例來說:在英格蘭西南部的康瓦爾郡(Cornwall),承接一般外科醫師非營業時間電話中心服務的私人承包商塞科(Serco),為了節制成本啟用未經醫學訓練的接線生來取代臨床醫生;接線生們依照一套電腦化的評估流程來決定是否派出救護車,結果反而使得救護車出勤率暴增四倍──如此昂貴的成本,到頭來都得由納稅人買單了。
公共醫療系統比較有效率的部分原因,在於提供了完全的覆蓋率而且能藉由經濟規模獲利,但它們需要一定的經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1980年代推廣災難性的結構調整計畫時,卻對許多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建議。當時最流行的口頭譂是:「國家必須撤出,讓病患使用即付費。」結果,這造成最貧困的人口大幅地被排除在基礎健保之外,而先進的服務卻只留給那些負擔得起的人。
「所謂的私有化,就是你把一個公有的體制交給一個無法信賴的獨斷機器。公有的體制有許多附帶的好處。它們有可能為了實現這些好處而有目的地維持虧損的狀態。舉例來說,如果一家國有的鋼鐵公司為了提供其他產業便宜的鋼而處於虧損,這也許是一件好事。公有體制具有一種反景氣循環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們在經濟衰退時可以保持僱用生產的水平,因此可以增加需求,對於擺脫衰退是有幫助的。私人公司遇上衰退時通常無法如此,它們會裁減勞動力以節省成本。」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於2003 年發行的紀錄片《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
強調公部門也可以表現得跟私部門一樣好──甚至很多時候更好──並不是說在任何狀況下我們都不需要改革。在高階的管理事務中,公部門也可能同樣充斥著貪腐的問題,但藉由讓活躍的工會與參與度高的服務使用者介入,可以得到多一層保障;公眾諮詢具有民主的優點,就像在南非,地區工會與在地社區形成了同盟一起對抗供水和衛生服務的私有化,最終成功提升了他們所服務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