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六:
化石燃料的經濟效益比再生能源高

2016/08/31
New Internationalist 編輯
譯者: 
南方國際編譯團隊成員

繪圖:Belle Mellor

化石燃料當前正面臨「國王的新衣」窘境──不僅鏡中倒影難堪,手裡連片遮羞的無花果葉也沒有。多年來,化石燃料產業之所以能佔上風,是靠著詬病再生能源不合經濟效益,並且看衰其所需之科技的發展進度。只是科技並未如他們所預期的停滯不前,再生能源的製造與安裝持續普及化,使其成本也大幅下降。

即使現在的油價已達到歷史新低,而且煤炭資源尚稱充足,再生能源已經能在價格上與化石燃料一較長短。2013年,澳洲的風力發電成本已經下降至比蓋一座新的煤燃氣電廠還低,這已是在所有可能比較之下都成立的事實──儘管澳洲建於七○至八○年代舊式燃煤電廠現今的發電成本仍較低廉,但這不過是因為它們的興建成本已完全回收了。

根據彭博社(Bloomberg)知名數據分析專家麥可‧李碧(Michael Liebrich)的觀察:「如今風電發力比煤碳或燃氣發電更便宜的事實,表示乾淨的能源已有改變遊戲規則的能耐,而且早晚會顛覆能源業的經濟體系。」

同樣的情況,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2014年,美國的風力和太陽能在發電價格甚至經濟效益上都已開始勝過化石燃料。美國風力能源協會(Americ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的艾蜜莉‧威廉斯(Emily Williams)向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表示:「我們發現在部分地區的某些風力計畫與已能與當地原先的能源發電方式勢均力敵,甚至發展出更具經濟效益的成本。」2015年,英國的陸上發電風車系統也擊敗了其他對手。另一篇彭博社的報導指出:「世界上每年願意接納並投資再生能源的人數,已經超過關注煤碳、天然氣和石油能源發電的人數總和。」

這是再明顯不過的潮流再生能源的技術改進推動成本下降,而「燃料」也不再只是「燃盡的原料」,因為風與空氣是免費的自然資源,甚至連潮汐發電的水資源也不會在發電過程中被掏空用盡。

再生能源的產能持續攀升,此趨勢應該讓各國政府有更多理由提高再生能源補助並投資新技術發展,以解決目前再生能源仍無法應付的問題──例如高油耗的重型運輸──將發電規模再升級。因為石油開採的前景,並不如加油站油表上的低價如此樂觀。即便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生產石油過剩最多的國家,化石燃料產業也在走向破產。儘管如此,大多數業者卻為了維持低價現況,讓自己碰上了很大的麻煩,已導致七萬五千個左右的工作機會被迫裁撤

在此同時,壓裂採油業者普遍陷入嚴重負債。因為即便在油價偏高時,他們開銷的速度還是比賺錢的速度要快許多。2015年第一季,他們每從賣油或瓦斯賺一美元,就得花上4.15美元的成本。誰也不知道這種情形或持續多久。

來源: IMF

何況,真正最無法永續的是化石燃料帶來的環境破壞。若我們試著以金錢來算這筆帳──如同國際貨幣基組織(IMF)在2015年稍早發表的工作報告──但卻不是去要求那些廠商支付高得令人咋舌的「補助款」,那麼依IMF的計算,全世界必須為化石燃料公司付出的補貼一共是每年5.3兆美元,或每分鐘一千萬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6.5%。

這麼巨大的數額之中,只有6%是對燃料的直接補助,其他都是環境破壞的預估外在成本(包括空氣污染所造成的醫療開支等等),全都由我們所有人買單。IMF為此發明了「後稅金補助」(post-tax subsidies)這個名詞,以指稱所有生活環境、財政上、總體經濟學中所出現的社會結果。

當然,這樣的計算原則無法涵括所有的事物。比如說,一個因石化燃料造成的空氣污染而早逝的生命,究竟值多少錢?若有人真的要去做這樣的計算,也實在太下流了。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