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審查的難題
莫讓校園師生成為代俎之肉

2016/12/17
高中教師
【編按】從這屆立委尤美女再度提案修改民法親屬編,讓「同性婚姻」合法化後,挺同婚與反同婚兩方陣營便開始針對自身立場所擁護的觀點動員、叫陣。12月3日由反對方下一代幸福聯盟發起,號稱聚集20萬人上凱道表達反對同婚修法的訴求(相關報導);一週後,12月10日,則有挺同婚方的性別團體主辦,號稱25萬人上凱道表達支持同婚的訴求(相關報導)。而這波論戰中,雙方的不同訴求也延伸到對於校園中「性別平等」教育的不同見解,12月9日,由性別團體開了一場記者會便要求十二年國教應在「課程總綱」內納入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議題,挹注資源以增能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報導);反同婚團體與家長則於稍後在公共政策平台上發起連署,要求「不得強迫學生接受同志教育」、「由家長監督性教育」、「廢除性平教育法對於考題提到一夫一妻之處罰條文」的三項提案,並皆獲超過5,000人連署附議,要求有關部門作出回應。

本文便是在這個辯論的脈絡下,針對民間團體各自把持對性平教育的立場與意識型態,要求對性平教育做出「審查」,卻忽略了教學現場中師生的性實踐經驗,所提出的警醒。

同性婚姻引發宗教保守團體與挺同婚團體之間的熱戰,宗教保守團體宣稱他們對同志個人的身分認同深表尊重,顯示同性婚姻最為保守宗教團體忌憚的並非同志身分認同,他們反對的也不是同志之間的普世愛。那麼,他們反對什麼?從論戰過程中,平權團體極力闢謠,堅稱同性婚姻仍維持異性戀單偶與其忌性禁色的一貫價值不難看出,宗教團體真正反對、因此同婚團體極力撇清的,其實是與同志身分連帶相關的「情慾和性實踐」。同時,同性婚姻從修民法的法治論戰,一路蔓延至校園內,從政治上雙方的尖銳對立,下放至政策上互相檢查敵對陣營的性別平等課綱、師資、教材甚或是行為(檢驗同志教育團體的約炮行為),諸如此類的政治檢驗,使得如今校園內談論性/別成為敏感話題,動輒得咎。

反同婚陣營,也對校園性別教育有所批評。(攝影:王顥中)雙方淪入政治檢驗,而不是真正做些有益校園環境的貢獻,主要是因為兩造陣營對「學校教育如何可能」毫無了解,錯誤以為只要設計出最正確的教材,就可以毫無錯誤的教育出價值觀最正確的學生與下一代。首先,當校園逐漸改革開放,許多措施都逐漸改得貼近學生多元主體,並企圖培養學生自主可能的時候,課程也逐漸開放,鼓勵老師開發多元教材並跨領域教學,整體大環境不再趨向一個單一的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去多開發學校教育的其他多種可能。相形之下,在性(或性平)教育的部分卻是回頭去教導最正確的觀念,不管是宗教保守團體認為的兩性平等教育,或是同婚團體宣稱的多元性別教育,皆是異口而同聲地試圖灌輸兩方陣營認為最正確的價值理念,大聲要求檢查老師上課的言行和教材,這種檢查,對教育改革來說,簡直是在開倒車。

雙方陣營的另個錯誤,是低估解嚴以來教育改革在學生身上的作用力。身為教師,在校園中最常聽到家長抱怨並表達無力的是,小孩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使得親權逐漸低落,如何監控小孩行蹤並適時管教成為一大難題。教師在課堂上也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已經不再是傳統「講光抄」的聽訓類型,現在的學生對教師權威有所警覺,時而挑戰,時而依附,這些在課堂上層出不窮,教師面對的挑戰更多,既往按表操課照國定課綱上完進度的老師難以生存。在這樣的教室環境下,不管性平教育是兩性教育也好,約炮教育也罷,學生都不必然精準無誤地且毫無質疑地全盤接受課綱與教材所欲傳達的內容,期望國定版本那「最正確」的課綱與教材,能如實達到毫無誤差的「程式灌輸」效果,實為天方夜譚和不切實際的運動策略。

然而,若雙方交戰的焦點繼續匯流於性別平等教材與教師言行的審查上,將使得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中的專家學者地位獲得空前抬升,這對學校推行多元性別友善的環境是弊多於利的。一旦國家的性平專業權責與位置高度確立後,校園事件是否為性平事件?非婚的邊緣性實踐是否觸法?教材是否合法?…等攸關「性」、且常常在第一線必須由教師端付出時間並挪出空間來進行細緻判斷的事件,在如此社會輿論壓力下,預計國家部門做出的回應將「順應民意」,例如保守派要求審查教材裡的非婚性行為、性平進步派也要求國家出面審查保守言論...,屆時判斷權責上移至教育部,委由列席性平委員會的專家學者處理,如此一來,如何列席於教育部性平專家學者席位,並從中獲取判斷、掌握並監控校園性教材與性互動的權力,勢必成為各派民間團體權力角逐的覬覦之地。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沒有誰「最正確」,只有哪個民間團體「掌握最正確的裁決權」,在如今國家與民間團體共同治理人民的時代裡,民間團體總是輪流做莊,今天是婚姻平權與多元性別教育的團體進入政府決策中心,明天就換成是宗教保守團體,其中一方作主的同時,另一方的意見必然獲得打壓與排除。

除此之外,此刻激烈對立與爭戰的同時,為檯面上政治對立付出代價的,永遠不是交火的民間團體,而是此刻校園裡生活的師生。通過檢驗言行來進行的鬥爭,令民間團體在政治上爭奪代理權,使得校園裡的師生與他們的性,淪為民間團體各派系之間鬥爭砧板上代俎的魚肉,這才是目前對立辯論的雙方團體此刻皆應警醒之事。

特約撰述: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