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系列活動一:未歸的二二八鬥魂回來了——兩岸親歷者及其後代見面會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7/02/08

時間:2017年2月26日,上午10:00~12:00
地點: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表演廳(台北市徐州路46號)

【說明】「二二八事件」後有一大批直接參與事件的當事人,由於國民政府的逮捕令,輾轉流亡香港,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轉赴中國大陸。這一批「二二八」後流亡的台灣人,包括記者、教師、學生與台共黨人。他們是誰?為什麼選擇遠赴大陸?「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又是怎樣的組織?如果二二八事件過去七十個年頭的今日,我們還對他們一無所悉,我們還能理直氣壯地紀念「二二八」嗎?

本活動邀請大陸「台盟」的台籍後人,在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之際,回到台灣與在五〇年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遭到槍決、關押的島內「台盟」倖存者,藉由見面會一同見證與還原「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真相。

【出席者】陳明忠(二七部隊敢死隊隊長)、蔡詩傑(蔡子民之姪)、林海(林正亨之孫)、陳小兵(陳炳基之子)、陳星吟(陳逸松之女)、徐守綱(徐淵琛之子)、吳藝煤(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宣傳部副部長)、林金成(台盟在台盟員)、廖天欣(台盟在台盟員)、黃坤戊(台盟在台盟員)、范永昌(台盟在台盟員)、陳德祥(台盟在台盟員)、劉裕和(台盟在台盟員)、張為恭(台盟烈士張金對之子)、林青(台盟烈士林正亨之女)、林燿呈(台盟盟員林達三之子)、林慧真(台盟盟員郭玉崑之媳)、王江淮(台盟盟員陳繼光之婿)

活動內容:
1. 二二八紀錄片播放(陳映真旁白)
2. 座談會:未歸的鬥魂與被遺忘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與談人:
陳明忠(二七部隊敢死隊隊長)、蔡詩傑(蔡子民之姪)、林海(林正亨之孫)、陳小兵(陳炳基之子)、陳星吟(陳逸松之女)、徐守綱(徐淵琛之子)、吳藝煤(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宣傳部副部長)、徐康(重慶市紅岩博物館文史研究室研究員)

本活動相關之二二八人物簡介

陳明忠(1929-)
陳明忠,出生於高雄岡山大地主家庭。日據末期,考上高雄中學,因在學期間備受日本同學欺凌,才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開始反抗日本人。光復後,就讀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二二八事變期間,加入起義隊伍,並參加謝雪紅二七部隊的敢死隊,在埔里的烏欄橋戰役中最後一人離開戰場。1948年加入中共地下黨,1950年被捕入獄,判刑10年。1976年二次被捕,獄中備受酷刑,堅不屈服。經海外保釣學生及國際特赦組織營救,由死刑改判為十五年徒刑。1987年保外就醫,兩次共坐牢21年。

蔡子民(1920-2003)
原名蔡慶榮,1920年6月出生於台灣彰化,1939年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系。畢業後擔任了東京《華僑日報》總編輯。1946年返回台灣創辦《自由報》並擔任總編輯。1947年2月,參與二二八事件。同年9月,因國府追捕潛赴上海,其後擔任了上海台灣旅滬同鄉會總幹事,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7月加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歷任「台盟」第四屆、第五屆主席。

林正亨(1915-1950)
霧峰林家第八代傳人,1939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的前身南京陸軍軍官學校,1944年加入緬甸中國遠征軍,戰鬥中身負16處重傷,幾乎喪命。抗戰勝利後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回台灣任職於台灣省訓導處警衛營。二二八事件時,在台中參加武裝鬥爭,起義失敗後,住進一家醫院,躲過一劫。1950年1月30日,因「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於台北市馬場町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5歲。

陳炳基(1927-2015)
台北市艋舺人,194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領袖。二二八事件期間,在台北地區武裝起義總指揮李中志的領導下試圖組織學生武裝未果。事件後,赴上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7月下旬返回台灣,與林如堉、李登輝等人成立新民主同志會,其後遭破獲瓦解,於1948年10月底離台,赴大陸長居。曾任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

陳逸松(1907-1999)
出身宜蘭望族。1931年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畢業。求學時期曾響應林獻堂、蔡培火倡導的議會請願運動,組織台灣同學會,並擔任會長。1945年,日本投降,陳逸松受國民政府命令,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區團部。1946年,陳逸松與蘇新等人,合組台灣政治經濟研究會,並創辦了戰後第一份白話文雜誌《政經報》。同年,與林獻堂、丘念台等人合組台灣光復致敬團至南京。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委員之一,因此被陳儀列入首謀名單,受到通緝。在親友幫助下,藏匿於民間。1970年,以參加女兒婚禮為由,離開台灣,至美國定居。1973年4月,由美國至北京,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台灣省」代表。1983年,回到美國定居,著有《陳逸松回憶錄》。

徐淵琛(1912-1950)
又名徐瓊二,台北市人,中共地下黨員。日據時期開南商工畢業,1932年參加「台灣文藝協會」,1934年參加「台灣文藝聯盟」,並為聯盟執行委員。光復前,曾任「台灣新民報」記者,光復後,任《中外日報》採訪專員。二二八事件時,參與《中外日報》對二二八事件「號外版」的報導,該報在二二八後被國府查禁。1950年因案被捕犧牲。著有《島都的近代風景》、《婚事》等短篇小說,並與蕭友山合著《台灣光復後的回顧與現狀》一書。

※ 欲參與以上活動的朋友,敬請事先報名(詳情請參閱「活動報名表」)

1. 本活動為系列活動,一共三場,歡迎大家免費報名參加。
2. 網路報名時,請註明參加的場次。
3. 凡三場皆報名並出席者,贈送「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紀念袋一個。

活動日期: 
2017/02/26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