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亂談戒嚴前後女性的日常生活:從前從前...我們是誰?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7/09/07
資料來源: 

(違和之地/生者生魂 閉幕座談)

【時間】9/10(日)15:30-16:30

【地點】水谷藝術(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322巷6號)

【與談人】藝術家 黃孟雯、策展人 楊雅翔

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開頭,故事的開場就是一個懸念的開始,我們常聽到的故事開頭有

  1. 從前從前…...
  2. 每天.......
  3. 直到有一天…...
  4. 因此......
  5. 最後......
  6. 從這天開始......

然後,你知道的,故事的結尾往往都以「從此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作為結束,可長大後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結局,世界是由各種不完美所組成的,生活的各種面相是由各種不同的我們交織而成的。那麼,在故事之前,我們是什麼?什麼選擇了我們,然後被編成了故事流傳?

在各種日常生活的場域,尤其在「家」與「店」的空間場域中,我們不乏看到身為一個生理女性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身為人妻人母人子,身為頭家娘與顧客,身為他或她的戀人們,但這並不能單單僅用「女性」一詞來概括她們,因為她們的性/別認同可能並不如我們所想的單一。 

又或者是我們從歷史的軸線來看,從乙未戰爭開始,客籍女子如黃蘭妹組成婦女隊殺日本鬼子,到日本時期被迫作為戰爭性奴的前台籍慰安婦,這些歷史影像僅能靠當時隨行的戰地記者攝影,又或者是畫報以想像的方式進行描繪。進入美軍駐台與國民政府時期,以我們現在的話稱為的「女性酷兒」的那些人,也很難想像戒嚴前後她們生活是什麼。然後,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以性消費作為對象的工作者,在當時美軍駐台時期時,在臺灣政治的弱勢下,她們又被另一個強國(美國)怎麼對待?

戰爭很公平的抹去有所人的面貌,在各種政治計算中,在各方角力的歷史課本中,徒餘模糊的女性圖像與稀薄的文字成為遊魂般的存在。因此,在定孟雯講座的題目是困難的,她以田調與文獻的方式進行了一場從日本時代到美軍駐台時期的追述,試圖將這段時間遺失的女性面貌拼湊起來。

本展邀請展出藝術家黃孟雯進行座談,來談談這些關鍵字:日本時代、戰後戒嚴/國民政府、美軍駐台時期、解嚴與女性酷兒們的奇妙組合。

活動日期: 
2017/09/10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