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嚴正要求課審大會重新審議「具嚴重瑕疵的高中新課綱文言文高占比」一案!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7/09/17

日前教育部課審大會誤將國教院研修小組草案視為原案,且未經正式表決即通過「文言文比例維持45%到55%」的研修小組草案!對此結果,我們嚴正要求身負決定未來10年台灣教育方向的現任課審委員,確實負起責任,重新審議這一具有嚴重程序瑕疵且可能違法的「決議案」!

文言文高占比的「國文教育」,數十年呈現在國人面前的成果是什麼?食古不化!台灣的「國文教育」何時才能脫離「古時候」進入「現代」?即使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在漫長16年的「之乎也者」後,能具備此種語言與寫作能力的學生比例有多少?這種「語文教育之專業發展」的目的是什麼?已經證實失敗的教育還要繼續嗎?我們反而希望學校的語文教育應該增加台灣母語(本土語言)份量,以符合多元文化的事實與價值。

報載當天45名委員,大多數都贊同調降,因此,我們嚴正請求諸課審委員以台灣學子為重,通過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委員提案,將文言文占比訂為以三成為上限!我們同時也期待教育部要有所作為,畢竟改革的成敗,教育部要承擔最後的責任。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台灣南社」一夥請勿冒充台灣人
《海峽評論》211期(2008年7月號) 狩甫

去歲七月「大學指考」國文科試題,因文言文考題高達六成六,引起各路「台獨」人馬強烈反應,有「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中社、台灣東社、台灣南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教師聯盟、台灣櫻社、台灣羅馬字協會」等(台獨社團)發表《打倒中國古典文學霸權》聲明,說「中國文學全面霸佔台灣國文教育平台的現象,若不能迅速予以改變,台灣將永遠無法立國」。
五月二十六日《自由時報》又見「台灣南社」出現「今年國中基測又是一大堆艱深的文言文試題」、「台灣人文學界如果一直不能推倒中國古典文學教授的掌控,便是台灣人文學界的羞恥」之論調,只是以往一路台獨成夥出現,今年(由於綠樹倒、猢猻散)「台灣南社」似乎孤掌難鳴了。
就文學談文學,亦就歷史談歷史,拋開中國,尚有何「獨」出的台灣文學可言呢?
歷史之真實是,「台灣人文」幾百年來皆「中國」也。若非南宋朱熹朱夫子開創之「閩學」再傳於台灣,豈有鄭成功、陳永華在台南創立「全台首學」之孔廟,成為台灣重要且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台南的「台灣南社」久假不歸,獨獨視而不見嗎?筆者亦生長於台灣南部,童年最喜聽先祖父眼架老花眼鏡於熒熒燭光前,以極優美典雅的河洛古音吟誦「中國」古典詩歌或經典了,其鏗鏘頓挫抑揚起伏,韻味是「繞樑不絕」的,我們在台南農村「耕讀傳家」,所傳者正是雖經日本五十年之摧殘而不毀的「中國古典文學」也。除了「中國古典文學」,「五四運動」後,白話文改革運動興起,於時尚處日據殖民統治下之台灣,亦立即由著名文人張我軍、賴和將之引進介紹入於台灣的,台灣於焉開始有「台灣新文學」,此「台灣新文學」,恰恰仍是百分之百的「中國新文學」的。
蓋新之與舊,所以因革損益,本來就不是能一刀兩切的,況一切創作,皆以「漢字」成之哉?台灣先賢,正是台南人的連橫、連雅堂,留給台灣可以藏之名山的《台灣通史》,試問此不朽青史,是「中國古典文學」或「文言文」抑否?及台灣光復後,亦正是台南耆宿的吳三連,直至其去逝前,其《自立晚報》仍保有「詩壇」與「燈謎」二欄的,多少文人雅士「台灣人文學界」創作唱和於其間,何一而非「中國古典文學」或「文言文」呢?台南之典型在宿昔,「台灣南社」想抹煞恐怕也抹煞不了吧?此外台灣中部有大名於天下的霧峰林獻堂等先賢,亦留下數不盡的古典詩文,何一而非「中國古典文學」或「文言文」呢?林獻堂的文學造詣,是足以與梁任公酬唱往返的,其流風餘韻,能分得清台灣與中國嗎?
就台南談台南,台南所在時代久遠的道教廟宇之眾,宜為台灣第一吧?所有廟宇皆備有回應求神占卜的信眾所問之籤詩的,何一而非「中國古典文學」呢?此最民間最「鄉土」之真實,所保有的何嘗非最素樸之「中國古典文學」呢?南社一夥,宜就近台南任何一間道教廟宇抽個籤以茲核對,再說此是否「台灣人文學界的羞恥」不遲。即使因宗教信仰而流傳於民間的諸多「善書」,著名者如《六祖壇經》等等,亦何一而非「中國古典文學」呢?
如是,試問「台灣南社」一夥,你們是真的台灣人還是假的台灣人呢?你們連「台灣人文學界」的真象是什麼皆不知,徒然以「將永遠無法立國」的台獨民粹意識自我催眠、自欺欺人,也未免太辱及台灣先人與今人了。奉勸你們,如想當個驕傲的台灣人,也得先多讀一點台灣的「中國古典文學」或「文言文」再說,否則就不要冒充台灣人了。

蔡政府去文言文?蔡永芳:中華文化應珍惜
2017-08-28 中評社 記者黃文杰

針對“教育部”打算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語文領域-國語文課程綱要”中降低文言文的比例,引起了各方的爭議。民進黨桃園市議員蔡永芳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別說文言文艱澀難懂,坊間社團成立兒童讀經班都是整句背誦,才能活用。他認為勸化教善、好的文言文比例應該增加。台灣要好好把握自己的語言優勢,多讀多懂古文又何妨。
  蔡永芳,曾任桃園升格之前八德市民代表,八德分局四維派出所義警、八德後備軍人輔導中心輔導組長以及大勇國小家長會長,代表民進黨參選首屆市議員,在八德選區當選。
  據“教育部”資料顯示,現行普通高中國文文言文比率為45%-65%,文言文核心選文為30篇。針對國文科新課綱,“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草案規劃,將文言文比率調整為45%-55%,文言文核心選文也調整為20篇,外界視為蔡政府上台又一項“去中國化”措施。
  贊成降低文言文比例的人認為,文言文是屬於“中國”的,其本質就像外國的文學一樣,與台灣這塊土地無關,透過文言文的教育,會自然而然地養成這些人的中國意識。
  蔡永芳告訴中評社,降低文言文比例是否等同於“去中國化”可能要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的教育時數,省下來的時間都拿來做什麼?台灣跟世界接軌,多些時間學英文還說的過去,問題是未來世界的市場不能迴避中國大陸,懂英文更要懂古文才對。
  他分析,贊成降低文言文的授課比例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艱澀難懂。不過坊間開設讀經班,尤其兒童讀經運動相當風行,紛紛開設《弟子規》,學習成效有目共睹,沒有人反對設立。還有人帶著一群學齡前的幼兒朗誦《老子》、《詩經》、《周易》、《論語》等經典,雖然幼童不懂,但背誦完,看簡易卡通解釋,久了自然會活用,這就好比成語,懂得何謂“言簡意賅”。
  蔡永芳說,很多人感嘆“台灣一直丟、中國大陸一直撿”,尤其中華文化。老實說,先不管古文是否等於中國,只要有好的文章,可以形塑良好品德,都應該保留與發揚。
  他說,從小接受的教育確實跟“政治”離不開關係,小時候讀什麼書會影響一輩子想法,因此更應該丟掉偏執與成見,好好檢視下一代的教育。
  曾帶領國小球隊到新加坡打球,蔡永芳就明顯感受新加坡教育,規定要學習兩種語言,當地華人除了英文就是中文。台灣要邁向國際化,也要好好把握自己的語言優勢,多讀多懂古文又何妨,特別是對自己品德有幫助,加上年輕人未來就業市場更是必要。全球70億人口,華人市場更可觀,西方人都還要來學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