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離菸,還是滅農?

2017/10/18
臺灣吸菸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今年年初,臺灣菸酒公司因不堪連年的累賠,宣佈今年向菸農所收購的菸葉將會是最後一批;未來,所有國產的菸品將會完全使用從外國進口的原料。相關消息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政府仍是強調「離菸」是既定政策,不容改變。但這個既定的政策是否有必要把這個在臺灣已發展百年的農業,以及農民的生計一併消滅,仍有值得商榷的餘地。

顯然菸農並不想成為日後在鄉土教材裡被訪談的對象而已,他們還要掙扎。10月初,就在南部二期稻作收穫,菸籽要不要下種之際,集結北上抗議。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只是希望政府能夠繼續收購他們種的菸葉而已。不過,這樣卑微的訴求卻引來了農政單位農委會的強烈反擊。

位於雲林縣的菸田。(攝影:Gimi Wu/Flickr)

就農委會的說法,要求菸農離菸是《菸害防制法》規定的既定政策,菸捐裡也有1%在協助菸農離菸;農委會農糧署主秘翁震炘更強調:國產菸葉的品種品質不佳,以往都是用來生產「新樂園」等品牌香菸,實難與國外產製的香菸競爭。農委會很忙,一下要化身公共衛生機關,為防制菸害做出貢獻;一下又要為臺灣菸酒公司幫腔,指責菸農種的菸葉「又貴又爛」,才讓公司不賺錢?農政單位扮演的政策角色錯亂莫此為甚。

請問農委會,農政單位應該依據《菸害防制法》要求菸農離菸,還是應該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1條:「穩定農業產銷,增進農民所得及福利,提高農民生活水準」?再請問農委會,菸農生產的菸葉成本高、品質差、沒有國際競爭力究竟是誰的責任?還是以過去農委會的「既定政策」──輔導轉作、休耕,敷衍了事?

事實上,臺灣菸農累積了百年以上的技術與經驗,加上緯度與氣候條件,本來極適合種植出高品質的菸葉,與臺灣氣候條件類似的古巴,不就是全世界最高品質的雪茄生產地嗎?差別就在菸種與栽種方式。若是能強化品種策略,並相對改變栽種方式,例如在春夏栽種或是二作等,這些都是農政單位可以並且應該給予農民的協助方式。

然而,菸業自始至終都是國家高度控管的產業,臺灣從日本時代開啟菸草的種植,到國民黨接收了總督府專賣局後都是如此。控管的事項從菸種選擇、栽種面積、栽種方式到最後的收購價格都是嚴格控管,農民連在植株上長出的花苞都要小心翼翼地摘除,深怕一個不小心而遭受政府的責罰。

這就解釋了為何菸農目前的訴求是希望政府能再延長收購的時間,而不是在收購價格或是尋找其他買家等事項為訴求。政府各相關單位實在不應該以「既定政策」為搪塞藉口,更不應該用「死要錢」來抹黑菸農的訴求!

以自由貿易為名的全球化浪潮,確實是世界各國政府在國際競爭上的一大挑戰,尤其是對臺灣的農業發展來說更是嚴峻的考驗。但臺灣農業在面對全球化趨勢裡,並非只有休耕、轉作,或將良田改成科學園區等幾個選項而已,而是以全球化的思維做基礎,制定出屬於臺灣農業發展的國家戰略。

可惜的是,臺灣在近幾年來的農業政策以「休閒農業」、「樂活農業」為發展目標,更加確定了莊園化、小農化的「小確幸」模式。這個發展模式並不因為新的政黨輪替而有所改變,這當然是農政單位長期以來的怠惰,以及臺灣新政府的恥辱,因為民進黨辜負了所有勞苦農民支持者的信任與期待。

難道臺灣農業面對國際競爭只有退讓一途?仍回到菸業為例來說明,鄰國的日本就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早在1980年代,日本與臺灣一樣遭遇了來自美國以貿易自由化名義的壓力,被迫開放國內的菸品市場而結束了專賣制度。1985年,日本將原本的日本專賣公社改制為日本菸草產業株式會社,同時努力拓展本國以外的海外市場。

時隔30餘年,這家公司已是行銷120多個國家,跨足菸草、醫藥、食品等事業,年營業額達6兆日圓的全球第三大菸草集團。但在同一時間,同樣也面臨轉型壓力的臺灣,又做了哪些努力?

事實上,以當時臺灣的技術與生產條件,臺灣菸業擁有絕不輸給日本的競爭力,因為臺灣有更優越的氣候條件與熟練的栽種技術。特別是當日本的海外市場打開後,本國生產的菸葉早不敷使用,必須向外國採購以供生產,那有可能還讓農民切結「離菸」?但臺灣卻是不斷削減契作面積,並任令這些具有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菸農不斷凋零。

政府若真有企圖心,不是推動以道德為標榜的離菸政策,實際上卻等於是在滅農。

問問財政部所屬的臺灣菸酒公司,除了委託某位政黨的主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銷售長壽菸外,還開拓了那些海外市場?還是只能埋怨臺灣菸農種的菸葉「又貴又爛」,最多只能當填充性的原料,所以只能採購國外的菸葉才符合公平正義?

退一萬步說,如果臺灣的吸菸者要抽真正國產的香菸,就算裡頭只有填充性的原料是臺灣菸葉,那麼國營企業的臺灣菸酒公司就應該向臺灣菸農繼續採購;如果採購菸葉的補貼依法來自菸品健康福利捐,而菸品健康福利捐來自於所有吸菸者,那麼國營企業的臺灣菸酒公司就應該向臺灣菸農繼續採購。

因為,離菸不見得必須要滅農,臺灣的吸菸者希望臺灣的菸農繼續種下去。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