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昨日(5/14)大動作召開「我國薪資現況、低薪研究及其對策」記者會,瞄準沉痾已久的台灣低薪問題,洋洋灑灑提出對於低薪問題的診斷,以及橫跨短、中、長期的低薪對策。在記者會上,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一席「台灣勞工第一季平均實質總薪資有59,852元,是18年來新高」的發言,隨即遭到社會大眾的強力反彈。原因無他,只因這個數字與日常生活的體感差距過大,實在難以服人。
姑且不論統計上的弊病,要是勞工的薪資已經達到近六萬元的水準,行政院又何必大動作端出政策牛肉呢?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多次修惡《勞基法》,早已對勞工大砍一刀,如今推動的低薪解方,到底是要解決低薪問題,還是解決低薪勞工呢?
低薪成因推給中國、大學畢業生和外勞
從行政院對低薪的診斷來看,對於薪資不成長,行政院認為有五大原因:一、全球化造成要素價格均等化;二、過度教育使學歷貶值;三、外勞增加拉低平均薪資;四、非薪資報酬增加,但員工無感;五、2017年薪資已顯著成長。仔細觀察,這幾項診斷告訴我們的是:低薪的禍首在於全球化、大學畢業生和外勞,而不在政府!
我們先從前四個理由看起,這些說法都有隱藏的前提。「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說法把低薪問題推給了中國,認為台灣勞工之所以低薪,是因為與中國存在越來越緊密的貿易關係;「過度教育」把學生不得不接受高等教育以避免薪資下滑的處境,說成是低薪的原因;「外勞拉低平均薪資」的背後,是台灣移工很少被看見的惡劣勞動待遇;「非薪資報酬增加」則把就業保險、勞工保險、勞退新制和全民健保等雇主應負的法定勞動成本都當成薪資,殊不知這些社會安全制度的投入都不是勞工能夠直接運用的工資。
說到底,這四項原因把台灣政府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千錯萬錯都是中國的錯、大學畢業生的錯、移工的錯(這個名單上或許還應加上婦女、原住民、打工族、中高齡就業者……)。都是台灣勞工沒看到政府的用心,也沒看到雇主的努力,低薪根本只是勞工的幻覺而已!
行政院對低薪提出的最後一個原因,更是自打嘴巴地說:「2017年薪資已顯著成長」。如果薪資已顯著成長,為什麼還有必要提出改善低薪的政策呢?關於低薪的診斷隨隨便便,對低薪的改善措施自然就會丟三落四。
政院解方陳腔濫調 工人團結才有本錢
對於低薪的對策,行政院的政策清單列得洋洋灑灑,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完善、很用心,然而,這些低薪的解方根本是東拼西湊的作文而已。這諸多措施中的「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加速產業升級」,自1990年制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以來,已是有著近30年歷史的陳腔濫調。
政府促進產業升級的方式一向就只有「減稅」。但是減稅之後誰是最大贏家?要是沒有稅基了,國家財務該怎麼辦?「促進產業升級」最後只剩下一味地為企業減稅,不但沒有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國家稅收更加緊縮。喊了30年的「產業升級」,到底是低薪對策,還是國家自廢武功?
另外,對政府來說,調高基本薪資,或是調高公部門薪資,或許可以改善只領基本工資的打工族的待遇,或者起到公部門帶頭示範的效果;然而,我們必須指出,決定薪資的更重要因素,事實上是勞工團結的實力原則。倘若台灣政府繼續遵循主流經濟學家的見解,打算全面鬆綁勞動法令,勞工的薪資將會持續停滯。唯有建置完善的集體勞動法制體系,改變甚至顛覆勞資之間不平等的資源分配,台灣勞工低薪的慘況才能被一勞永逸地改善。
經濟成長既然是所有人——尤其是勞動大眾——所共同創造的成果,為什麼台灣勞工卻遲遲拿不到合理的薪資待遇呢?這不也凸顯了經濟成長的果實被政府慣壞的資本家給「整盤端去」了嗎?行政院對低薪問題從診斷開始犯錯,連解方都顯得可笑。低薪是國恥,我們呼籲所有在乎低薪問題的勞工朋友,共同組織和加入工會、主動爭取調整薪資待遇!
回應
當賴清德與新潮流向右轉…
當賴清德與新潮流向右轉…
2017-12-13 聯合報 鄭明德/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新北市)
行政院長賴清德與工商團體領導人進行會議,標誌著他個人及新潮流正式邁向新的轉型。這位該派系第一位培養出來的行政院長,近期以拚招商、拚投資、拚修法等拚足能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該轉型也面臨著風險。
作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派系,新潮流一言一行,均動見觀瞻。1990年代初,毅然投入選舉,使黨內議會路線及群眾路線爭議逐漸平息。往後,藉由詮釋現狀即是台獨,使黨內的台獨路線能與現有體制接軌。2000年後,深耕地方版圖,使黨保有南部江山;深耕財經金融、工商、兩岸及國安領域,大力培養新人,幫助黨有機會重啟執政。
前述諸多轉型,新潮流曾付出慘痛代價。同志退流,最為常見;黨內其他派系集體反制,深綠支持群眾不諒解,十一寇事件的重大創傷,元老深陷貪腐官司與入獄等。新潮流轉型的同時,同樣面臨著高度風險,甚至讓派系進行改名與組織重組。
賴清德上台後,他與派系在一例一休案、前瞻建設案與年金改革案,展現無比的改變意志。接著與國發會、金管會拚五加二產業、拚經濟的決心與動作,幾乎架空了在上位的蔡英文總統。試想,內科醫師出身的賴及走街頭出身的派系,做這些事有多艱難。賴與新系是拚執政轉型,在什麼年紀、什麼時空、什麼位置上就幹什麼事,這就是轉型。賴與新系的轉型正發動中。
賴清德與新潮流也該注意過程中的風險,這主要來自社會質疑與本身執政能力不足。近日,一例一休案修法,被認為與財團靠攏;空汙法修正草案,被視為與財團靠攏;現跟工商領導人進行會議,更被質疑與財團靠攏。這個曾經標榜偏左意識形態、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派系,現在如何自圓其說?
其次,執政能力不足也是轉型風險。這兩天,某要角對能源發言,遭致社會各界的訕笑,就是一例。隨著執政進入深水區,賴清德與新潮流將會面臨更多同樣的困境。執政很難,對其認識不足、能力不足,將是賴與該派系最該努力的功課。
新潮流正在走創立以來沒走過的路。這個曾被視為轉型最快的派系,正選擇執政轉型路線,同時也面臨著風險。這關乎賴個人、新系本身、民進黨發展與台灣未來,其重要性非常值得關注。
不可或缺的「花媽」
不可或缺的「花媽」
2018-05-18 聯合報 黑白集
不是說民進黨人才濟濟嗎?為什麼最近蔡政府和民進黨打來打去,掏出的都是「花媽牌」?
在小英千呼萬喚下,「花媽」陳菊上月才入府擔任秘書長,名義上「輔佐總統」,實則擔任黨政協調。上任還不到一個月,陳菊無畏「黨政不分」之譏,答應蘇貞昌要出任他的競選總部主委。未料還沒走馬上任,又傳出她可能接受黨內選對會的「徵召」,代表民進黨出戰台北市長。這真教人眼花撩亂。
不可或缺的「花媽」,適合擔任所有「神救援」的角色;民進黨如果沒有她,將如何是好?不可一世的柯文哲,一旦要與花媽交手,又將如何是好?
不可否認,陳菊有她獨特的「大姊大」魅力。尤其美麗島事件的受難者「光環」,讓她可以逼視黨內所有人物,毫無懼色。由於這種「神奇女超人」的色彩,讓各方爭搶著要她。結果就出現了「位子太多,人只有一個」的問題,讓花媽不知道要在哪裡坐定才好。
事實上,民進黨的台北市長人選,除了花媽,閣揆賴清德也在榜上;後者還更受矚目。但賴清德至今不吭一聲,可想而知:要放掉行政院長這個肥缺,確實難捨;陳菊看在眼裡,便主動出來幫他解圍,稱她「尊重」選對會的決定。原因無他:台北市長之役不好打,要犧牲也不能犧牲前途大好的賴清德。從這點,就看得出新潮流的「感性」和「理性」了。
當然,花媽若要參選市長,總不能帶著府秘書長職打帶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