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在今年五月底向教育部申請於107學年度開始調漲2.5%學雜費。按照校方的計算,調漲學費後世新學生一學期教育生活支出將近13萬,求學四年勢必超過100萬。校內長期基本教學資源(高生師比、砍工讀人數等)持續樽節或漏洞未補,卻將財務使用在砸錢搞外觀裝潢,學生怨聲四起。加上校方財務細目不透明,學生無法得知、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學費被如何運用、是否有用到自己身上,校方的信用在學生心理已瀕臨破產。
而今年調漲學雜費學生參與程序中,校方無顧學生信任低落與反對聲浪,僅在校內辦一場說明會,但學生的意見從頭到尾都被排除在決策之外。且決策會議當中僅有同意「調漲2.5%」與「調漲3.75%」的版本,完全沒有不同意調漲的討論餘地。世新大學勞權小組強烈譴責世新校方流於形式的說明會與意見陳述管道,程序過水根本打從一開始便執意調漲!
過水說明會毫無誠意無視學生質疑聲浪
世新大學於5/14(一)下午一點召開學費調漲說明會,校方在說明會前四天疑似因學生反應才匆匆公布說明會地點,且忽略全校週三共同無課的時間,將說明會時間訂於將近一半學生必須上課的週一1-3點。對與會人員的篩檢更堪比總統維安等級,一一攔查身份與隨身物品,並強制包包得寄物於會場外。
說明會中,不斷迴避與會學生的質問,在場同學要求學校承諾在未與學生取得共識前不得送件教育部,校方選擇迴避不答,甚至在未回覆與解決所有學生提問的狀況下自行宣布散會。整場說明會形同過水,只是走流程。事後的會議記錄也漏洞百出,把在場學生及時反應的追問全部忽略不記。後續提供網路意見陳述管道,也以制式回答來閃避同學問題,無法對焦爭議。進到決策會議上,亦沒有回應與釐清說明會和學生陳述管道的情況,學生們的反對意見被排除在決策之外,直接進入欲調漲學費幅度與送件的結論。
回顧校方整個調漲學費程序中,從頭到尾學生唯一可以與學校直接溝通、問答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且直到五月底前,皆無召開第二次說明會的意向,直接將調漲申請送件。以上種種可見世新校方缺乏與學生溝通和解決學生質疑的誠意,只是想找學生背書,敷衍教育部需與學生進行溝通的規定,以溝通之名,行過水之實。
辦學方式問題百出,經費使用合理性備受質疑
1.大砍基礎教育資源砸錢搞外觀裝潢
學校設備經常出問題,但改善的效率卻很低,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品質。校方卻先將經費運用在多數人認為不必要的地方,如dyson烘手機、廁所裡的電視、私人招待所般昂貴的翠谷餐廳等。然而眾多惹人非議的採購案,皆難以在「年度採購案」、「內部控制制度稽核總結報告」裡查到,已列出來的多是教育部補助全額的採購案。
去年8月圖書館被併入資訊處,能在圖書館為學生服務找資料的館員從20名剩6名,購買期刊預算遭刪減。同時,小龍計畫、新鮮人守護計畫、英檢獎勵金取消、校內工讀大量裁撤等等,學校不斷地樽節,甚至犧牲學生福利和特色課程。校方說學費調漲是為了增加教學資源,先不論那些支用計畫華而不實,我們卻有更多的學習資源在調漲前被犧牲了。
當學校不主動證明,辦學不會繼續將經費運用在如此膚淺表面的地方,且財務細目不公開透明,那麼學生為何要認同漲學費的用途合理性?
2.增聘老師是還債不是恩惠,世新鑽生師比算法漏洞
當校方將未來增聘專任老師作為辦學努力的理由,實際是迴避過去以來世新的生師比居高不下,這也是去年讓世新榮登學店(排行榜)第一名的一大推手。按照OECD[1]的算法是全國第三高,僅輸給城市科大、靜宜。而校內還有眾多過往教育部生師比計算裡,大量被當幽靈人口的延修生、境外生[2][3]。勞權小組在說明會上詢問此事時,校方也一再地迴避。
3.難以迴避的資訊不公開與黑箱程序作業問題
學校過去長期的程序不公開作業使得學校與學生間沒有有效的溝通管道,造成嚴重的認知落差,學生對學校的信任已然岌岌可危。然而在今年調漲學費的過程,無論是說明會前、說明會當天的進行,以及事後,仍舊沒有任何積極改善之作為。
故,我們認為學校應該先解決財務細目透明,與程序不公開的問題,傾聽學校師生任何形式的發聲建言,重新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後再行下一步動作。否則無非只是延續過去的作風,一意孤行,學生無法得知、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學費被如何運用、是否有用到自己身上。
高額學費學生負荷重反對教育商品化
目前私校學子面臨的環境是:畢業起薪普遍不到3萬,但以世新為例,學生一學期得花到13萬,大學四年勢必花費超過100萬[4]。「讀大學」成為當今學子的防禦性支出[5]——讀大學不一定會讓薪水增加,但不讀大學一定會讓薪水變少,念大學越來越難回本,卻不得不念。
公立與私立的學生數比為「3比7」,但教育資源卻又集中投入在公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均,使得私校學生老是被用學校經營的理由,一次次被迫面對漲學費的壓力。私立學生不只面對高額、足以壓垮生活的教育開支,課餘及寒暑假耗費時間精力去「打工」,成為私校學生維持求學的共同經驗。當世新在還有盈餘1億的情況下[6],校方僅拿一小部分教育部規定的比例來當獎助學金做門面,卻要集體學生與受薪家庭整體負荷學費的飆漲。
當教育這項原本主要以國家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如同企業與產業在營運,則變成服膺最大效益/最小成本,以營利、管理為導向。原本校方無法轉嫁給學生自行承擔的事務,就很容易推諉給學生,要學生共體時艱(比如本來辦學就該聘足專任老師,卻以此做為漲學費的理由)。若教育被作為一種商品,就是對於廣大受薪階級的雙重剝削,學生的家庭除了在職場受到剝削外,還要面對教育體系的剝削,而學生還未實際成為勞動力開始賺錢,就被迫預支了未來的薪資。教育經費應該積極尋求政府與企業的協助,不該放縱世新等私校將高學費的負荷,全部再加算到學生頭上。
因此,世新勞權小組提出以下訴求:
- 立即撤回調漲學雜費政策:配合行政院解決青年低薪,應從源頭減輕受薪家庭負擔,停止調漲學雜費。
- 校方財務細目及決策透明化、公開化,重新檢討財務分配。
- 學生實質參與決策及預算審查。
- 反對教育商品化,促進高教公共化。
[1]依國際OECD生師比(日間學生總數÷專任老師數)計算方式
[2]在台灣教育部的規定下,延修生、境外生不被納入師生比計算中,世新得以鑽這個漏洞,廣招短期研修生,將短期研修生視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甚至開設一個專班。世新一再說符合教育部的規定,實際上是對本來就有問題的規定,得便宜賣乖。
[3]按照106年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統計>世新共有549名延修生、1002名境外生,不被計算於生師比。
[4]105學年世新學生生活費之計算。http://finance.web.shu.edu.tw/b2/b24/
[5]我們必須讀大學,是因為就業市場對於勞工的素質需求越來越高,讀大學不再是一個選擇,而是就業前所必需的「文憑」升級;反過來說,各系所開出來的名額其實是各產業所開出來的需求,但卻由「大學」負起了原本該由企業負擔的職業訓練,我們以為是在投資自己找好工作,但其實卻是一筆防禦性支出——讀大學不一定會讓薪水增加,但不讀大學一定會讓薪水變少。整個環境迫使我們一定要進入大學,但現在學校卻將辦學成本全都丟到學生身上。
[6]參考<世新大學105學年度財務報表暨會計師查核報告>。於「校長有約」時,校長都坦承學校經費未抓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