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開戰》:法國的工運抗爭,台灣一點都不陌生

2018/12/04
苦勞網記者

法國的「黃背心」運動近日越演越烈,數十萬人上街抗議政府調漲燃油稅及生活費高漲。而最近即將在台上映的法國電影《全面開戰》,同樣聚焦於法國一場激烈的勞資抗爭,雖然故事為虛構,但全片極度寫實,節奏淋漓暢快,劇情充滿張力,看完如同經歷了一場發生在身邊的勞工運動,關注勞工議題的朋友不可錯過!

《全面開戰》描述一家總部設在德國的跨國汽車公司,欲關閉旗下在法國阿讓(Agen)的零件廠,大舉解雇1,100名員工,令這些工人備感憤怒的是,兩年前勞資才達成協議,工人願意加長工時,放棄加班費和獎金,換取資方承諾保障工人五年的工作權。不料資方竟一夕變臉,撕毀協議決定關廠,迫使工人罷工封鎖工廠,阻斷生產和出貨。

《全面開戰》劇照。(佳映娛樂提供)

觀看這部片,我們會發現,外國資本家的嘴臉和話術,和台灣資本家的嘴臉和話術並無多少不同。比如資方表明阿讓的工人「缺乏競爭力」所以必須關廠,但工人在談判桌上當面戳穿資方謊言,直指公司關廠前一年仍獲利1,700萬歐元,企業高層還獲得加薪,資方裁撤阿讓廠的目的,純粹是為了謀取更多利潤,並打算將工廠轉移到勞動力較低廉的羅馬尼亞生產。對照台灣資本關廠外移尋求廉價勞動力,導致工人失業生活無著,早已不是新鮮事,只能說資本邏輯舉世皆然。

而電影中,法國工人遭資方背叛,被當成免洗筷用完即丟的悲慘處境,台灣勞工也絕不陌生。2016年空服員工會和華航資方簽下罷工協議不久後,就發生華航事後反悔跳票,國道收費員和蔡政府的協議也拖到現在沒解決;工人橫遭解雇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從今年宏達電資遣1,500名員工,到日資富士全錄擬全球裁員1萬人,波及台灣員工,再到最近傳出鴻海擬裁員10萬人,皆清楚顯示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工的生死全靠資本家決定,勞工如不團結抗爭就只能任人宰割。而抗爭,也就是這群法國阿讓的工人走上的道路。

本片雖是劇情片,卻用紀錄片般的細膩度,寫實呈現了阿讓廠的工人從罷工、和資方面對面談判、政府介入調解、到法國企業聯盟抗議、佔領其他工廠,乃至逼出德國總部的總裁坐上談判桌的抗爭過程。這個過程絕非一帆風順,阿讓廠的部分工人就受到資方提出的優退金誘惑,因此破壞罷工,也有工人因所屬工會不同,而產生分化情形,這些「勞勞相殘」的情景,也是台灣工運經常面臨的困境之一。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角色來自不同地域、階層和職業,但不論是工廠工人、勞方律師、資方高層、總統府顧問、德國老闆,各自的言行舉止都恰如其分。尤其令人讚嘆的,是坎城影帝文森林頓(Vincent Lindon)飾演的工運領袖,他完美演繹了一個外表堅毅、私下溫柔的工人,懂得如何號召、激勵和領導其他工人,與資方鬥爭時毫不退縮,但他也非聖賢,甚至因過度信任政府而誤判形勢,而導致他最後悲壯的一擊。

《全面開戰》劇照。(佳映娛樂提供)

《全面開戰》講的是一家跨國企業關廠引發的法國勞工抗爭,但反映的其實是更普世性的問題,亦即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背景下,全世界勞工都面臨著勞動條件下降、工作權隨時可能不保的危機。片中阿讓廠工人的抗爭有失控的暴力場面,而現實中的黃背心運動同樣有「暴亂」情形發生,但在這些顯而易見的「暴力」之外,我們或許更應該看到的是日常生活中從未間斷的──資方壓榨勞工的「暴力」,認清暴力的結構性根源。

面對勞資不平等的關係,勞工的出路在哪?電影開頭所引用的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名言值得我們銘記:「戰鬥的人可能會輸,但不戰的人必敗無疑!」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