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波多黎各拒絕美國殖民
德國千人封鎖煤礦場 要求正視氣候變遷

2019/06/28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警方試圖阻擋示威者進入煤礦場。(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德國:千人封鎖煤礦場 施壓政府正視氣候變遷

1千多名氣候變遷示威者週六(6/22)闖入德國最大的露天褐煤礦場「加茲威樂」(Garzweile)露天褐煤礦場「躺平」抗議,施壓政府對氣候變遷採取進一步措施。

行動前夕,因為歐盟未能啟動2050年抵銷碳足跡的計畫,數千名示威者湧入德國街頭,樹立街壘,打破警方設立的封鎖線,潛入萊因集團(RWE)擁有的數個礦場。

萊茵集團是氣候變遷示威的焦點,因為該公司伐林對於環境造成威脅,製造大量二氧化碳,並與德國政府簽署協議,讓它們得以持續開採煤礦至2038年。

根據「海外發展研究所」(ODI)公布的數字,20國集團(G20)近年對於燃煤發電廠的補貼,增加近3倍之多。在德國方面,今年(2019)一月政府承諾2038年前關閉所有燃煤發電廠,然而截至去年,煤炭仍佔國發電量的40%。行動發起團體「到此為止」(EG)發言人馬浩斯(Nike Malhaus)表示:「如果我們持續燃煤20年,便不可能將氣溫上升維持在攝氏1.5度的範圍內。」

澳洲:當局掃蕩記者 引發媒體高層批評

澳洲警方日前突襲記者與媒體總部之後,該國三大媒體——澳洲新聞有限公司(News Corp Australia)、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與九號台娛樂( Nine Entertainment)老闆罕見地聯手要求修法保護媒體自由,批評當今立法過時,被有權者利用掩蓋令人不安的資訊。

澳洲新聞有限公司主席米勒(Michael Miller)表示,立法者不認為公眾知情權應該擺在第一順位,並稱警方近日掃蕩媒體的行徑是「威脅」而非「調查」。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總經理安德森(David Anderson)則稱記者遭遇太多阻礙,包括被視為罪犯的風險。

本月初,澳洲警方先是突襲澳洲新聞有限公司記者史密特斯特(Annika Smethurst )位於坎培拉的住家。史密特斯特曾經報導當局企圖取得監視市民住家通訊的授權。相隔僅一天,警方再度突襲國營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雪梨總部,鎖定三名製作「阿富汗檔案」的記者。「阿富汗檔案」是一份為期兩年的調查報導,指控澳洲特種部隊在阿富汗非法殺害手無寸鐵的男子與孩童。澳洲聯邦警察宣稱搜查與「因發表機密資料而違反1914年犯罪法」有關。

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澳洲的言論自由並未受到法案或憲法保障。此外,澳洲世界最嚴格的誹謗法,法院時常發布箝制言論的命令,阻止關於許多法律程序細節的報導。例如今年二月,法院命令阻止媒體報導關於羅馬天主教樞機主教佩爾(George Pell)因性侵孩童而被判有罪。檢察官對三十多名記者提出罰款或入監的起訴。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編輯總監Craig McMurtie於警方突擊後向媒體說明情況。(圖片來源:EPA)

波多黎各:譴責美國殖民 要求獨立

一群波多黎各的請願者於聯合國去殖民委員會重申獨立的訴求,他們反對美國設置的財政管理委員會。該單位是由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設立,其權力高於波多黎各其他任何機構。

波多黎各社會主義前線成員維拉斯奎茲(Jocelyn Velasquez)認為,委員會強奪波多黎各資源,使民眾處於脆弱的狀態。

颶風艾瑪與颶風瑪莉亞重創波多黎各的兩年後,當地居民歷經長期缺水、缺電以及死亡率飆高的困境。這個由美國總統指定成員的委員會,卻在該島實施撙節計畫,刪減退休金、公共保險,並且開啟一連串私有化進程。

根據南方電視台(Telesur),風災後,許多波多黎各人逃出島外,同時美國企業至此投資,剝削資源並摧毀環境。

烏拉圭:70萬人停工一日 聲援解職工人

烏拉圭最大工會「勞工聯合總會-全國勞工大會」(PIT-CNT)在週二(6/25)發起為期一日的停工行動,預估超過70萬人參加。行動訴求除了捍衛僱用、工作條件與集體協商之外,也是表達對於蒙特維多天然氣公司(Montevideo Gas)工人抗爭的支持。

巴西石油(Petrobras)所有的蒙特維多天然氣公司以無法營利為由,於四月底宣布撤出烏拉圭,並將解雇40位工人。工人一度佔領工廠,但是公司隨即對57名工人採取停職,並且威脅解僱。此外,2名工人自4月30日起發為期一個月的絕食抗議,但在資方拒絕協商的情況下決定結束。

勞工聯合總會-全國勞工大會主席佩雷拉(Fernando Pereira)表示,今年選舉多位候選人對於雇主反對集體協商的訴求表達了支持。該會表示行動是為了捍衛工作與集體協商,並稱企業試圖改變管制勞動關係的法律。

國際毒品分類「缺乏科學基礎」

根據全球藥物政策管理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Drug Policy)的報告,目前支持藥物管制的國際分類系統「充滿偏見且不一致」,呼籲對包括古柯鹼、海洛因與大麻等非法藥物重新分類,以反映對傷害的科學評估。

藥物控制與允許醫療用途之間存在「深度的不平衡」,該報告表示,這樣的情況已經造成「附加傷害」,例如:中低收入國家病患被迫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接受手術、或是因為缺乏鴉片類止痛劑而造成不必要的死亡。

委員會表示應該放鬆對於較溫和、不具傷害性的藥物的限制,包括傳統、宗教或社會的「其他合法用途」。委員會主席德萊富斯(Ruth Dreifuss)表示,某些非法藥物是在30年或甚至從未被評估,嚴重損害藥物控制。

哥倫比亞前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表示,現行藥物分類「缺乏科學基礎」而是「政治決定」,像是大麻等物質,傷害比酒類更小。然而,五十年來的「對藥物宣戰」,以讓哥倫比亞付出高額代價。

該委員會的報告探討藥物分類充滿「偏見」的歷史。1961年後,藥物分類是由聯合國麻醉藥品委員會(CND)決定,世界衛生組織(WHO)只能給予建議,之後交由委員會的成員投票決定。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