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撤銷查謨與喀什米爾的自治地位,所為何來?

2019/08/20
中東與北非社會主義者同盟
譯者: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印度政府近日廢除喀什米爾特殊的自治地位,同時派遣大批軍隊進駐並對該區實施全面封鎖,此舉使得喀什米爾的族群衝突,以及印度獨立時的歷史遺緒再度浮上檯面。本文扼要指出了此次爭議焦點——憲法第370條訂定的歷史背景,以及印度決定廢止的政經與意識型態考量。

原文標題"Alliance Statement on India's Revocation of Jammu & Kashmir's Autonomous Status",刊載於「中東與北非社會主義者同盟」(Alliance of Middle Eastern and North African Socialists)的網站。

印度政府廢止喀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同時派遣軍隊進駐並實施宵禁。(圖片來源:Yawar Nazir/ Getty Images)

印度政府以武力威脅併吞查謨與喀什米爾,拘禁其政治領袖並且切斷所有通訊方式,我們在此支持查謨與喀什米爾人民爭取最基本的權利及自由。

喀什米爾人民從未被賦予擁有自己國家的選擇權。1947年起,印度及巴基斯坦爭奪、分割他們的土地。1947年8月印度獨立時,查謨與喀什米爾仍是由「大君」(Maharaja)哈里·辛格(Hari Singh)統治的土邦,並被賦予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選擇權。由於查謨與喀什米爾是穆斯林占多數的邦,許多人認為它將加入巴基斯坦。另一方面,領導獨立鬥爭的查謨與喀什米爾民族議會,則是一個世俗化且與印度國民大會黨結盟的政黨。當大君猶豫不決時,巴基斯坦支持的西方部落於1947年10月入侵,哈里·辛格請求印度協助對抗。印度同意了,前提是查謨與喀什米爾加入印度。大君簽署了加盟文件,印度方面則尚需得到國民的同意。隨著戰鬥持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巴基斯坦撤軍,印度也須撤出絕大部分的軍隊,並且舉辦公投決定喀什米爾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然而兩方並未撤軍,公投從未舉辦,該邦至今持續分裂。

1952年,在查謨與喀什米爾制憲會議的建議下,第370條被納入印度憲法,規定了查謨與喀什米爾加盟印度的條件。1954年,在查謨與喀什米爾制憲會議的同意下,添加了第35A條。由於制憲會議在1957年1月25日解散時,並未建議撤銷第370條,印度最高法院認定該條款永遠有效。

2019年8月5日,印度人民黨(BJP)政府撤銷印度憲法第370條,該條文賦予查謨與喀什米爾極大的自治程度,包括擁有自己的憲法與旗幟。

印度憲法允許第370條被撤銷,前提是經過喀什米爾人民於查謨與喀什米爾制憲會議選出的代表同意。由於印度人民黨指派的總督在2018年11月時解散查謨與喀什米爾立法議會,取得其同意便不太可能了。8月5日,總督以欺瞞的手法,代表數百萬喀什米爾人民表示同意,後者受武力威脅而被迫留在家中,經民選產生的政治領袖則被拘禁,即便其中也包括印度人民黨的盟友。此外,手機、市內電話與網路等所有通訊方式都被切斷。

撤銷第370條的同時也廢止了印度憲法第35A條,該條款的重要性在於:將擁有土地與不動產的權利、投票與參與選舉的權利、尋求公職以及獲得國家福利的權利,保留給該邦的永久居民。如今,查謨與喀什米爾被分為兩個受德里直接統治的聯邦屬地,此舉進一步羞辱了已經處於屈從地位的人民。

印度政府撤銷憲法條款的行徑,是過去五年以來,印度人民黨持續破壞印度民主的行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中央政府單方面廢止喀什米爾當時加盟印度的條件,意味著法律上,該邦與印度已無關聯,印度實際上成為外來的佔領勢力。過去數任政府都曾嚴重違反第370條並在喀什米爾犯下破壞人權的罪行,但是這是首次印度在缺乏毫無法律基礎的情況下軍事佔領喀什米爾。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與內政部長沙阿(Amit Shah)就撤銷決定提出的藉口毫無道理可言,他們聲稱這是為了終止分離主義者的暴力,並使查謨與喀什米爾的發展程度趕上印度其他邦。廢止喀什米爾的民主權利,甚至是激怒那些曾希望加入印度的喀什米爾人並不會終結分離主義者的暴力。印度政府提出的經濟主張更是虛假。

喀什米爾不僅沒有落後印度其他地方,更是超越許多邦,包括莫迪與印度人民黨主席暨政府首長沙阿的家鄉古吉拉特邦(Gujarat)。即便衝突持續發生,喀什米爾的嬰兒死亡率遠遠較低;死亡率低於5%;孩童與婦女體重不足的比例也比較小;完全免疫的孩童的比例較高;15至19歲女孩中,至少接受8年學校教育的比例較高;此外預期壽命也較長。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喀什米爾自己的憲法。在這套憲法之下,喀什米爾於1950年代經歷大規模土地改革,大幅減少困擾印度其他地方的無地與鄉村貧窮問題。喀什米爾的特別地位一直是貧窮減少的原因,因為它允許土地改革同時阻止非喀什米爾人取得該邦土地。

這就是印度之所以採取大動作的真實原因,既有政治、經濟,還有意識形態上的考量:為來自印度其他地方的定居者打開掠奪土地之門,同時也可能改變查謨與喀什米爾的人口組成。對於印度教至上主義者而言,穆斯林占多數的喀什米爾一直是眼中釘,前者在1948年殺害並驅逐了查謨數十萬穆斯林人口。廢止第370條能讓他們藉由改變種族構成的方式將查謨與喀什米爾「融入」印度。換句話說,目的是將喀什米爾變成如巴勒斯坦那樣的定居者殖民地。過去,獨立以來的印度一直是巴勒斯坦解放鬥爭強而有力的支持者,但在莫迪這個首位造訪以色列並且支持納坦尼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以色列總理)的總理的統治下,印度成為以色列忠實盟友絕非巧合。

同時,巴基斯坦支持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無論武裝或非武裝)呼籲喀什米爾與巴基斯坦統一,聲稱這是「替代方案」,實際上將為婦女、宗教少數群體以及多數的世俗化民眾帶來災難。他們與印度教至上主義者一樣壓制喀什米爾進步派的聲音並且破壞民主。

印度國內的印度教至上主義者與巴基斯坦內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激起對於戰爭的歇斯底里,轉移了兩國甚至無法滿足人民最基本需求的巨大失敗,並可能導致兩方之間的武裝衝突升高。俄羅斯支持印度,中國支持巴基斯坦,美國雖然要求印度與巴基斯坦保持冷靜,但是川普公然的種族歧視與反穆斯林偏見卻助長印度國內相同態度的增加。

此時的創傷與鎮壓是前所未見的,我們中東與北非社會主義者同盟對查謨與喀什米爾人民致上全心全意的支持,並且重申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擁有決定自己未來的基本權利。當支持查謨與喀什米爾的自由被印度與巴基斯坦視為是叛國罪的當下,我們聲援那裡、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社會主義者與進步派。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