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 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 loud@gmail.com。
2019/10/02
針對目前刻正討論中的學習歷程與考招連動制度的許多討論與爭議,本會基本主張如下:
1、學測成績採計以五科至多採計四科,有助學生探索性向,減輕多數學生學習負擔。
2、採計學習歷程有助高中教學正常化,促使學生提早進行性向探索,有助於適性揚才的教育目標。
3、為達成此目標,教育部應注意班級數較少學校、教師人數較少科目教師開設多元選修、校必課程的困難,給予開課的輔導,並在授課時數上的給予更多彈性、更多因校置宜的空間。而非宥於部分社會誤解而走回頭路。
按照目前討論的各大學〈111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各校系學習歷程核心資料(草案)〉,大學參採的「核心資料」包含在校成績、學習成果、多元表現三個部分。目的就是要涵括高中學習內容的全部,讓學生的多元表現被大學選才端看見,而非只侷限於列入紙筆測驗考試的少數科目。同時,更重要的是,不只是一次大型考試的總結成績,還能包含學習過程中的歷程以及探索、成長的路徑,讓大學在量化的分數之外,也能進行更具深度的質性評估,更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有論者認為,這些涵括所有科目的學習歷程將淪為申請入學的「軍備競賽」,使學生要斤斤計較每一次的小考成績、每一分作業的完美程度,反而壓力更大,其實這是對「形成性評量」的誤解。在學習的探索過程中,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歷程,代表的是成長的轉折,學生不需時時刻刻擔心分數,反而更能盡情探索,而非死盯在紙筆測驗的考試科目上,減少「不考試就不教」的亂象,促使高中的教學更能正常化。
又有論者認為,大學參採學習歷程核心資料項目,會使無法開足對應大學18學群的選修課程的偏鄉、小校學生吃虧,從而加深城鄉差距,這又是另一誤解。高中作為國民的基礎教育,其所教與學的科目自然無法ㄧㄧ對應大學的專業分科學習,之所以分學群開課是為了方便學生探索性向,提前著手了解大學科系的學生取向。所以,高中端盡可以開設各學群都需要的基礎課程或研究方法類的選修課程,讓學生用多元興趣去填充學習內容,產出涵括多元表現的學習成果。只要學校在開出校必和多元選修課程時,注意到勾選對應學群的均衡性就可以解決,並不會產生小型或偏鄉學校開不出某些學群對應課程,而使學生失去申請某些類群校系的問題。
總結來說,新課綱雖已討論準備多時,但為因應新時代的需求,對非教學現場者而言,變動不可謂不大。然而,中學教師本於教育專業與培養人才理念,在教育革新中不能只注意升學考試的便利性,而忽略教學內容的價值。增加選修課,對於多數教師都是負擔,但是,卻是培養學生多元能力、適性揚才的必須手段。為此,我們更要呼籲教育部注意班級數較少學校、教師人數較少科目教師開設多元選修、校必課程的困難,給予更多時數上的彈性、更多因校置宜的空間,讓教師依照專業開課、學生依照興趣選課可以對應得到,也才能讓學習歷程納入考招連動真正落實多元選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