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差別對待陸生陸配作防疫,但病毒無國籍身份差異
多個民間組織、百位學者連署要求教育部檢討集中隔離來台陸生之措施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20/01/31
資料來源: 

1月21日,台灣發現首起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衛生福利部疾管署規劃了對於具感染風險入境者的多層級追蹤管理機制。然而,現行的追蹤管理機制並非完全以感染風險作為設計依據,而是特殊化陸生、陸配群體:

  • 陸生被推遲至2月9日來台,並且來台後需集中監測管理14天,形同集中隔離。
  • 陸配被要求限制居住,自主健康管理14天。
  • 其他自中港澳入境之台灣民眾及外籍人士僅被要求自我健康觀察14天。

1月29日,境外生權益小組TISM發起連署「台灣民間組織及學者連署檢討教育部集中隔離來台陸生之措施」(https://sites.google.com/view/anti-isolation/),邀請台灣民間組織、人權團體、學者、專業人士加入。

自1月29日晚間發佈,到1月31日白天,短短不到三天時間內,該連署已有16個民間組織參與,涵蓋公共衛生、學術、移民/工等領域。同時,亦有各學門百位學者及多位社會專業人士加入。連署團體及學者、專業人士共同要求教育部檢討此差別對待且有交叉感染疑慮的集中隔離措施,呼籲教育部及疾管署依據感染病暴露風險、而非國籍身份制訂科學的管理機制和疫情防控政策,防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升級。目前,連署仍在持續擴展當中。

連署信全文如下:

差別對待陸生陸配作防疫,但病毒無國籍身份差異

1月26日,教育部發佈文件《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學生集中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及集中監測措施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要求各大專院校對1月26日之後入境台灣的所有陸生進行「集中監測管理」14天,期間不得外出上課,等同於集中隔離。

我們認為疫情當前,對於具感染風險的人群進行追蹤管理是必要的。但是,此項針對陸生的集中監測管理措施並非出自公共衛生專業考量,而是基於國籍、身分所做的差別待遇。陸生、陸配、台灣民眾或外籍人士自中港澳入境,其受疾病感染的風險是相似的,理應以同一標準進行管理監測。但事實上,目前僅有陸生被要求進行集中隔離,類似情形的陸配則限制居住、自主健康管理,同樣自中港澳入境的無症狀台灣人或外籍人士卻只需自我健康觀察14天,不限制外出。 

我們應該記得,防疫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病毒不分國籍、不分身份。在疫情面前,錯誤的防疫措施將有嚴重的副作用,很可能損害社會整體的公衛安全。

2003年SARS風暴時,和平醫院錯誤封院,將健康醫護病患與患病者封鎖於同一院區內,不僅加重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同時引發恐慌與社會排斥。

17年後,此場景即將再現。教育部的「指引」不區分陸生的來源地、也未強制規定一人一間房,只要求各大學自行處理,將陸生安置於特定隔離空間內。然而各大專院校宿舍存量、陸生輔導人力吃緊,到時很可能因隔離空間不夠、多人共居一室而發生群聚感染之危險。同處在台灣社會中的陸生,若出現群聚感染,也會為與其接觸的校方行政人員、消毒人員、醫護人員帶來風險,無人可以獨善其身。

此外,集中監測管理並非是簡單提供空間即可,陸生面臨長期封閉生活下精神狀況維持、課業維繫的挑戰。教育部應提供充足人力、資源支持各學校去滿足陸生作為人類的基本需求。但目前為止,我們卻沒有看到教育部提供足夠的配套措施,提出適當的資源支持方案,教育部也沒有事先調查各校實際容納能力。我們認為此種莽撞的作法亟需檢討。

在此,我們贊成境外生權益小組TISM所提「檢討教育部集中隔離來台陸生之措施」的訴求。我們要求教育部及疾管署糾正差別待遇的集中監測管理措施,依據感染病暴露風險、而非國籍身份制訂科學的管理機制和疫情防控政策,防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升級。

相關資料:

教育部澄清大陸學生來臺仍應依據指揮中心函頒工作指引辦理:https://cpd.moe.gov.tw/articleInfo.php?id=2498

衛福部疾管署:《因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訂定陸籍人士來臺限制》: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Ja4WiN7s_J7sqFkLmxTCAA?typeid=9

衛福部疾管署: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https://www.cdc.gov.tw/Uploads/Files/cf441a06-0a91-47c7-834a-9c27be00b24...

 

附件:連署名單

連署團體名單:

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服務權益促進會、桃園市新世紀愛鄉協會、國際社會主義前進(ISF)、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政大種子社、勞苦大眾真理報

連署學者名單(服務單位筆畫順序):

1 潘榕光 中台科技大學教授

2 陳宜中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3 司黛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4 邵允鍾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5 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6 林純德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7 王翔郁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8 楊祖珺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9 湯瑞弘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10 龔尤倩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專案老師

11 洪凌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12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13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14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15 夏曉鵑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16 黃德北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17 戚嘉林 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18 范芯華 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19 萬心蕊 東吳大學副教授

20 趙景明 東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21 趙彥寧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2 楊友仁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3 張志偉 真理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24 萬毓澤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5 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26 黃道明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教授

27 林文淇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28 甯應斌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29 白瑞梅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30 何春蕤 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31 曾建元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訪問學者

32 游逸飛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33 侯嘉星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34 張崑振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35 鄭肇祺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36 朱凌毅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37 孫中興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38 黃舒楣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39 余帛燦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博士後

40 黃長玲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41 張登及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42 林木興 國立台灣大學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43 吳澤玫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44 宋玉雯 國立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45 蔡晏霖 國立交通大學人社系副教授

46 蔡華臻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47 彭明偉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48 林淑芬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49 劉紀蕙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50 陳光興 國立交通大學教授

51 戴瑜慧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副教授

52 魏玓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53 蘇敏逸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54 鍾秀梅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教授

55 王秀雲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教授

56 梁莉芳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57 王君琦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58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59 須文蔚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

60 林其賢 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61 高雅寧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62 黃瓊萩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

63 廖元豪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64 高國魁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65 葉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66 彭立忠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67 黃俊銘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68 林翠絹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69 方念萱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70 康庭瑜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71 馮建三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72 陳鍾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73 蔡孟哲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74 劉人鵬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75 安哲毅 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76 宋文里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榮退教授

77 林文蘭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78 沈秀華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79 陳瑞樺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80 林怡安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81 吳永毅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82 劉奇璋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83 林克明 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84 吳翠松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

85 黄文倩 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86 涂予尹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87 包正豪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88 李棟梁 聖約翰科技大學教師

89 楊東樵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副教授

90 邱守榕 彰化師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91 李天申 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92 何東洪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93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94 吳志光 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

95 吳宗昇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96 顏亮一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副教授

97 何旭初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98 紀和均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99 周北良 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100 林獻山 蘭陽技術學院退休教授

 

連署專業人士名單(服務單位筆畫順序):

1 劉吉雄  《例外之地: 臺灣海峽之澎湖越南難民營》紀錄片導演

2 鄭亘良  《新國際》編輯

3 沈懷一  文藝劇本音樂創作人

臉書討論

回應

韓國新冠肺炎案例一夜暴增—團體文化竟成防疫缺口?
2020-02-21 Yahoo論壇 蔡增家/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就在日本疫情逐漸升高之際,韓國的防疫防線也宣告瓦解,一夕之間確診人數暴增52名,累計多達156人(截至2月21日中午)。若扣除在海上的鑽石公主號,韓國境內感染人數其實已經超越日本。而令人擔心的是,與日本只是零星不明感染源相比,韓國出現的是大規模的群聚性感染,同時連記憶體大廠SK海力士都出現員工相互感染,導致八百人遭到停工隔離。韓國是全球半導體生產大國,一旦韓國的工廠陸續淪陷,將會重創全球的產品供應鏈。
其實,任何疫情的擴散以及所採取的差別性防疫措施,都有該國的政經考量及獨特的文化因素。例如台灣對中港澳採取嚴格的禁止入境措施,對疫情不斷升高的日本及韓國卻只列在第一級的旅遊警示。
首先,日本政府之所以採取「延遲防疫」的刻意忽視,主要是希望降低對經濟的衝擊,以及不要影響到八月份東京奧運的舉辦。而日本國民連發燒都要上班的社畜性格,也加劇病毒的擴散與傳播。君不見,日本厚生大臣說,只要不要像哥吉拉般的大聲咳嗽,就不會傳染給他人;日本專家在電視上說,新冠肺炎的傳染力,其實並不強;而日本各地祭典仍然照常舉行,甚至還出現萬人肉身大接觸的壯觀場面。
而在這種奧運舉辦為上、防疫為下的集體氛圍下,難怪日本政府會讓鑽石公主號的遊客自行搭電車回家,也訂出了發燒37.5度連續四天才需要上醫院採檢的荒謬政策。
與日本相比,韓國之所以會出現超級傳播者的群聚感染,除了韓國並未禁止大陸觀光客之外,較多的是來自於韓國人不喜歡一個人吃飯的團體主義、以及各式大型宗教林立等文化因素所導致的。
首先,這次韓國的超級感染源是來自於大邱的「新天地教會」。韓國信奉基督教的人數在亞洲首屈一指。而韓國人在引進基督教義之後,卻融入了韓國薩滿教及朝鮮巫教的內涵,再加上韓國人的團體主義文化。這讓韓國的基督教派林立,例如文鮮明的統一教及趙鏞基的福音教會,而每次聚會的人數更動輒上萬人,於是大型教會聚會便成為主要疫情傳播的來源。
而這次造成韓國疫情快速擴散的「新天地教會」在全球有十二萬名教徒,每週在果川市總部的聚會便多達上千人。而這個超級傳播者便是參加教堂聚會,結果造成二十三名教友被感染,上千名教徒被要求居家隔離。這讓韓國政府要求大型教會停止聚會,而改採網路聚會的形式。
其次,這次海力士員工的廠內集體感染,主要是來自於一名新進的員工,他參加公司所舉辦的員工教育訓練,以及同事為他所舉辦的迎新聚會。在這種大型聚會多人密集接觸下,造成海力士不得不進行封廠,同時與感染源接觸的數百名員工都必須要強制進行隔離。
韓國人在集體主義下,總是不喜歡一個人吃飯;每次午休或是下班時,公司員工總是吆喝一起去吃飯,因此在韓國餐廳很少看到一個人的座位。再加上韓國人的喝酒文化,為了表示對長輩的尊敬以及彼此融洽的感情,常會輪流喝一杯酒,這在平常可能是一種倫理的表徵;但是疫情蔓延時,共用酒杯卻會造成病毒傳染源的快速擴散。
當時,日本與韓國並未遭受2003年SARS蔓延的慘痛經驗,於是民眾便輕忽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強大感染力,但是政府對此次責無旁貸。由於日本與韓國政府的「延遲防疫」,不但造成民眾的集體恐慌,也讓全球防疫體系出現了破口。韓國與日本是全球重要的半導體生產基地,一旦廠內感染逐漸發酵,將會重創全球的科技產業。
只是,在這個時間點,韓國總統文在寅在與習近平的熱線通話上,仍然強調中韓兩國共同防疫,中國的困難就是韓國的困難。由此可見,日韓兩國在疫情擴大的根源上,雖然大不相同;但在中國的因素上,卻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