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危機,恐慌情緒蔓延在民間,行政機關因此被賦予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與權力。2月4日、2月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兩次調整防疫措施,目前已將全中國(含港澳)列入二級以上流行地區:暫緩大陸籍人士入境,無居留證之外籍人士若有中港澳旅行史,也一併暫緩來台。
「封鎖」與「切斷」已經成為社會中最流行的反應。人人搶購口罩,急於過濾身邊的空氣;部分大學宣布暫緩陸生、港澳生下學期就學,忙著將可能的病毒來源阻絕於校門外;整個台灣都在封鎖邊境,有中港澳旅遊史、居住史的非公民回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這已是全社會的共識,伴著傳染病的危機,公眾的不滿不再是「封鎖」,而是「封鎖得還不夠」。
但是,境外生權益小組想要提醒:封鎖與切斷是伴著犧牲部分社會成員權利的方式得以實現的。無法來台的陸生超過8000人,他們是政策眼中的「非國民」,卻也同時是此片名為台灣的島嶼上的成員。被隔絕於島外的陸生以及其他外籍人士,他們是島嶼上某位教授的學生、某位青年的愛人、某隻貓咪的飼主、某本書的作者、某家小吃攤的常客、某家企業的實習生、某場研討會的講者或是籌備者,台灣每個鄉村城市的角落都留有他們的足跡。暫緩來台,一個月?一學期?一年?封鎖得越久,被切斷的陸生等非公民們也就痛得越深,因為他們早已將自己生活的大部分放在了台灣。政策的調整雖以公衛為名,但仍確實是由許多境外生付出了代價。
此外,我們還要強調:疫情可能是暫時的關注重點,但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近期,台灣社會針對疫情的討論逐漸偏離了疾病本身,而朝向針對國籍身分的攻擊,甚至還超越了國籍身分的固有偏見,導向一切對於防疫措施有異議的人身上。我們相信,自由的言論環境、民主的公共討論是台灣社會所普遍認同的價值,並不應該被恐慌情緒所傷害。
在此,境外生權益小組有如下看法:
1.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應將長期在台生活者之權益納入防疫政策考量。
所有境外學生都長期在台生活,至少學習兩年以上,並且具有事實上之居留權(陸生目前法律身份為「停留」,行政院、立法院已多次討論將陸生身份改為「居留」,但礙於兩岸關係暫未實現)。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制訂防疫措施時,尤其是入境限制相關條款時,應盡可能將長期在台生活者之權益納入政策考量。以疾管署公佈之現行防疫措施,陸生(包括不在中國大陸之陸生)暫緩來台,而其他具備中港澳旅行史之學生在入境後居家檢疫14天的前提下仍可來台。面對同樣是在台灣長期居住、自中港澳或其他地區返台的境外生,現行政策卻持續特殊化陸生,我們無法理解其用意,呼籲疾管署給出明確解釋。
2.教育部應提供資源支持各校完善安心就學方案。
境外生散佈於各大專院校系所,在課程教學時通常屬於學生中的少數。以暫緩來台的陸生為例,平均每系所僅有1-2位陸生。108年度第二學期開學後,陸生及其他可能因疫情而暫緩來台的境外生需要遠距線上授課,而相關行政工作之複雜度與工作量亦會同時提升。目前教育部正要求各校提出陸生安心就學方案,2月7日為截止日。境外生權益小組認為教育部應專案提供資源支持各校進行線上學習系統建置、購置遠距教學設備、聘用教學助理,並支持各校涉及僑外陸生的行政工作之進行。同時,教育部也應嚴格審查各校安心就學方案,各大學不應以要求學生休學的方式來規避完善教學配套的責任。
3.教育部應主動進行教育、宣導,避免在台境外生被污名化。
1月26日,教育部發佈文件要求各大學集中監測管理來台之陸生。目前,雖然陸生無法來台,暫無被集中監測管理之疑慮。但是,民間已有輿論順應此項措施污名化陸生,認為「陸生是感染源」,「陸生應離開校園」。另一方面,當前政策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亦只是暫緩陸生來台,並未完全禁止。不過,已經有部分大專院校(例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要求陸生及當前可入境的港澳生暫緩一學期返校上課。我們呼籲教育部糾正校方的不當作法,並主動於校園內外宣導,減緩境外學生被污名化所可能造成的傷害。
4.陸生具備防疫能力,台灣社會各界不應將其視為病毒來源。
境外生權益小組最近在陸生群組內發佈了一份線上問卷調查(完整報告將於之後釋出),由2441位正在中國大陸生活的陸生填答。其中,95.5%陸生在近期外出過程中都配戴一次性醫用口罩,59.9%陸生在家中使用酒精消毒門把等生活設施,42.8%的陸生有定時量測體溫的習慣。這些數據顯示,陸生在中國大陸生活期間已經具備良好的防疫常識,並且養成了相應的衛生行為習慣。台灣社會各界在討論陸生的健康管理機制時,不應將陸生視為病毒來源,而應該更理性規劃相關防疫資源分配,將陸生視為台灣社會中共同合作防疫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