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與被綁架者

2007/10/04

火焰甚旺的台灣意識,自一九七○年代以後就越燒越盛。即使民進黨早已脫離悲情的草根民主運動時期,仍然還是沒有改變原始的生火取暖的脾性。這種脾性變本加厲的結果已經使當初的點火者變成今天的縱火者,而且還到了無可收拾的地步。

台灣意識,或者毫不誇張地說,台灣民族主義,對於三十年來的民主運動確實帶來無可估算的助力。從歷史觀點來看,幾乎所有掙脫威權枷鎖的政治運動,無不訴諸民族主義來加溫。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恰當運用民族主義,必可帶來正面價值。但是,過了特定的歷史階段,仍然還耽溺在過當的民族主義,反而成為政治運動的包袱。民進黨現階段面臨的困境,就在於此。

建黨廿一年的民進黨,召開全代會原是為了替總統候選人造勢,卻反而暴露被民族主義綁架的窘態。自建黨以來,每次的全代會都是全黨的團結大會。事實上,凡是加入民進黨者,都是台灣意識的信仰者。在共同意識的基礎上,對內可以凝聚黨意,對外可以鼓動民氣。發乎情,止乎禮,那是民進黨力量直線上升的重要原因。

執政後,民進黨的智慧開始呈現侷限的格局。台灣意識不僅沒有昇華成為社會的政治認同,反而淪為檢查全民政治立場的工具。患有被害妄想症的領導者,甚至還開始懷疑黨員的忠誠度。就像所有歷史上愚蠢的民族主義者,權力在握時,不僅沒有把民族主義轉化成為民主政治的動力,還進一步濫用民族主義創造無數看見與看不見的敵人。

阿扁總統是民族主義縱火者的典範,在他領導下,培養出可觀的深綠基本教義派。七年多的執政成績,平心而論,並沒有為台灣開創氣象恢宏的民主格局。二○○四年以來,在他主導下,民進黨每役必敗,選票不斷下降。這是阿扁對民進黨的最大貢獻,在民族主義操弄下,使一個目光如炬的政黨淪為目光如豆的集團。

有阿扁的領導,就有黨主席游錫□的忠誠追隨。游主席以挑釁語氣要求黨的同志對「正常國家決議文」表態,他逼問說「為什麼不敢使用台灣?」這種正義凜然的民族主義,使「台灣」變成有了特殊內容的定義。游錫□所說的「台灣」,是排他性的台灣,是順我者昌的台灣,是沒有包括全民的台灣。一位領導者被自己的意識形態綁架時,能夠選擇的空間自然就變得很狹隘。那樣的空間,不是任何人能夠輕易進入。

民族主義是用來抵禦外侮,如今卻用來檢驗同志,檢驗社會,檢驗全民。如果民進黨員都不能通過檢驗,則台灣社會就更難通過檢驗。領導者自我綁架還嫌不足,還要綁架全黨,甚至總統候選人,這已完全悖離民主政治的常規。

在健康的社會,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應該是等值的。任何違背民主精神的民族主義,就不是民族主義。台灣意識的民主傳統墮落一至於此,甚至還以民族主義自我加持,選輸者竟妄想主導選贏者。被綁架者的悲哀,是民主政治最深沉的悲哀。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不要消費台灣意識!
2008-01-15 林建良(日本網路新聞《台灣之聲》編集長)

選舉的翌日,日本的《產經新聞》把民進黨的敗因解釋為「台灣人選擇了經濟,不要台灣意識」。筆者當日即在《台灣之聲》上提出反論,指出:此次的敗因不是台灣人放棄台灣意識;相反地,是因為民進黨只把台灣意識當成選舉工具、侮蔑了台灣意識所致。
民進黨失敗的最大理由是激發不起台派支持者的感動;而之所以無法感動人心,則在於民進黨沈醉於中華民國體制的權力之中,在台灣國家正常化的努力只是做個樣子敷衍支持者而已。
支持民進黨政權,在消極上是對國民黨的不滿,在積極的卻是期待民進黨能早日脫卻中華民國體制、成為名符其實的主權獨立國家。然而民進黨在每一次的選舉過後,就馬上擁抱中華民國、隨即向敵對陣營獻媚,把支持者拋在一邊。2004年3月選舉之後,台派在受盡了中國派的動亂折磨之後,5月的總統就職大典會場中居然被民進黨政府禁止攜帶任何有台派色彩的旗子,會場清一色中華民國國旗(中國黨黨旗)。此次立委選舉造勢大會中,陳水扁才明言「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不久之後的元旦,就在總統府廣場升中華民國國旗、大唱中華民國國歌(中國黨黨歌)。選舉後,陳水扁向選民大呼「台灣不能輸」,筆者深感悲哀;如果陳水扁對台派還有一點尊重的話,這句話該向民進黨說,而不是台派支持者。
如今,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還在強調「和解共生」,與國民黨比「誰比較早開放三通」,對脫離中華民國體制毫無興趣,對正名沒有丁點熱情。失去支持者的感動,一味往中間移動,果真能贏得政權?民進黨是否知道,之所以支持者還存在,不是民進黨政權讓他們滿意,而是他們對國民黨太不放心。是國民黨的親中態度,維持了民進黨的支持度。
民進黨諸公,請不要侮辱台派的尊嚴與智慧,更不要再消費台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