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下午,教育部宣佈不分國籍開放所有境外在學生入境。而許多大學的陸生們才剛買好機票,又收到教育部的髮夾彎政策調整:開放政策排除陸生。我們批評教育部排除陸生的開放政策是政治凌駕學生權利,教育部的做法沒有符合基於教育專業的自主判斷。教育部失職無能,作為大專院校和境外生的主管部門,未能保障境外生受教權。
近兩週,境外生權益小組對於境外生進行了關於檢疫費用和入境申請程序的問卷調查,有440位境外生填寫了問卷。分析結果,我們發現目前台灣各大學普遍將境外生的檢疫交由防疫旅館來進行。而調查結果表明,境外生入境檢疫費用過於昂貴,不少學校1天檢疫近3000元,幾乎相當於境外生半個月的房租;15天檢疫花費學生3-4.5萬元,這相當於境外生一學期的學雜費。我們就此呼籲教育部給出解決方案。
檢疫旅館費用昂貴,教育部應提解決方案
境外生權益小組7月30號發起「在台境外生入境檢疫支出和申請程序調查」,47所學校學生回報了學校安排的防疫旅館費用。七成學校(33所,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大學、輔仁大學、銘傳大學等)安排的防疫旅館每日防疫費用大於或等於2000元,少數甚至超過3000元,只有三成的學校(14所,包括國立東華大學、國立嘉義大學、文藻外語大學)能提供低於2000元的較為廉價的防疫旅館,如圖表一。如果按照每日2000元計算,15天共計花費三萬元,已經超過國立大學境外生一個學期的學雜費。如果按照每日3000元計算,單是一天的費用便超過相當一部分學生半個月的房租。
440多位填寫問卷的境外生中有293位表達了自己對檢疫費用的意見,九成(89.8%)都認為學校所給出的防疫旅館費用是昂貴的。近一半(47.1%)學生認為依照自己的經濟狀況來考慮,防疫旅館費用非常昂貴,難以負擔(圖表二)。昂貴的防疫費用影響境外生回台入學/繼續學業的意願。八成(79.9%)回答問卷的境外生表示高額防疫費用已經降低了自己來台求學的意願,36.2%的境外生甚至表示目前的防疫費用非常影響自己求學意願。
面對高額的防疫旅館費用,廉價的防疫宿舍卻不被多數學校提及。根據境外生權益小組的調查,只有極少數學校提供檢疫宿舍(例如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中原大學)。早在2月中國大陸疫情爆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集中檢疫返台陸生,就有不少學校開始準備集中檢疫宿舍。5月份,世新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與銘傳大學等幾間私立大學明確表示願意且能夠提供達到教育部標準的檢疫宿舍。6月,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也呼籲善用校內宿舍做檢疫隔離場所,減輕學生經濟壓力。根據境外生權益小組的調查,入住校內建議宿舍每日僅需支付500元左右,甚至是免費,能夠大大緩解境外生檢疫經濟壓力,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選擇校外防疫旅館而非校內防疫宿舍作為境外生檢疫空間。
縱使教育部與衛福部允許境外生在學校提供的防疫宿舍進行檢疫,但學校提供防疫宿舍要付出一定人力和財力,學生自己出錢入住檢疫旅館更能節省校方成本。即便學校為了敦促境外生儘速入境,具有提供檢疫宿舍的動力,也因為資源不足而難以實踐。同時,據不少校方反映,衛生局對學校防疫宿舍的審查流程過於複雜、要求過於嚴苛,也使得絕大多數學校難以負荷,與其苦等衛福部審查,不如儘早尋找防疫旅館。我們希望教育部承擔起解決學校及境外生困難的責任,協助各校優先使用校內檢疫宿舍作為境外生檢疫場所,為學校籌措防疫宿舍提供適當補助,並與衛福部協調優化及簡化防疫宿舍審查作業。
因此,檢疫費用已經成為了境外入台就學的經濟門檻。一方面,目前僅有極少數學校為境外生提供防疫旅館費用補貼;另一方面,對一般台灣民眾而言,每日2000元以上的防疫旅館費用都會被認為是很高昂的價格。更不用說,很多境外生來自收入和消費水準低於台灣的國家,對於這部分境外生和其他需要打工來賺取生活費的境外生而言,這筆費用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很多境外生因此不得不延遲返台就學的時間,繼續耽擱學業和生活。我們看到一般外籍人士有政府提供的防疫補貼,防疫旅館有觀光局提供的補貼,學校亦有教育部提供的應對境外生彈性學費減少和校園防疫的補貼,境外生在疫情下面對經濟困難時卻沒有辦法從學校或教育部獲得支持。教育部作為境外生的主管機關,應正視境外生難以負擔防疫旅館費用的問題,為有困難的境外生提供補助,保障境外生受教權。
繼續開放不分國籍境外生,抗議因政治考量阻滯學生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在7月22日宣布開放不分國籍境外生中的應屆畢業生返台時,也表示境外生入境秩序及檢疫情形良好平順,預計兩、三週後逐步依序開放所有境外生返台。教育部也於8月5日,發出公文開放不分國籍境外生中的在學學位生(除陸生)返台。我們非常樂見教育部在距離7月22日兩週後,如期地進一步開放更多境外生。108學年度有境外學位生逾26,000人,109學年度境外新生逾16,000人,除去7月22日爲止已開放的19國學生及其他國籍應屆畢業生約21,000人,及8月5日開放的陸生之外其他國籍舊生近5,000人,目前尚有逾16,000境外生未入境,推估其中包含陸生約5,000人、19國之外新生約11,000人。
首先,境外生權益小組抗議政治凌駕於教育,呼籲教育部持續開放不分國籍境外生返台,爭取在新學期開學前,不要讓任何境外生因政策原因無法入境。
然而,令所有關注境外生返台的人極其驚訝的是,教育部在8月5日已發公文至各校宣布開放不分國籍在學境外生返台,劉孟奇卻在傍晚受訪中途離開現場三分鐘,返回後突然改口稱「因為跟兩岸相關的一些考量」今次開放不包括陸生,在場記者亦不明所以。我們對這一政策轉彎非常憤怒,相信在過去半年持續關注境外生返台的學界、校方和境外生,都對此不能理解。
教育部向來聲明,依據檢疫量能考量境外生返台;衛福部及指揮中心近期亦稱,應依據疫情狀況和檢疫量能,不分國籍地開放境外生。今次,劉孟奇卻表示因「兩岸」考量暫不開放陸生,與過往教育部和衛福部的堅稱全然相悖。教育部的政策考量應是在台灣檢疫量能範圍內,儘快讓境外生返台繼續學業、並讓高校渡過因境外生不能入境或流失而來的困難時期。然而今天,在此之外的「兩岸」問題卻成為教育部接受的決策考量。因政治原因,阻滯學生就學,無異於政治審查。教育部作為學生和學校的主管機關,卻迫於其他部會的政治考量讓渡了學生和學校權益,台灣教育談何自主?
台灣的學界、校方與境外生,迫切需要教育部說明:若教育部「尊重」其他兩岸事務主管機關的「兩岸」問題考量,那麼教育部如何實踐作為境外生及高教事務主管機關的權責?若教育部無法依據自己的職能提供解釋,也請教育部訴求其他部會出面說明,為何號稱「民主」、「自由」的台灣,可以冠冕堂皇地給出因政治考量而限制某一國籍學生的說辭?這是否意味著,未來也會有更多政治考量壓迫台灣教育的事件持續發生?有境外生就表示:「陸生畢竟已來台就學,那也應負起責任讓他們回台完成學業」。
此外,我們希望教育部以積極方式應對境外生返台困難,不要退縮至並不「安心」的「安心就學」方案。教育部長潘文忠在7月29日部務會報前受訪時表示,境外生返台「不會以開學作為臨界點,若是境外生不能在開學前入台,會採『安心就學』方案,保障境外生的就學權益」。教育部若未雨綢繆地為境外生受教權考量,自是好事。但令我們擔憂的是,境外生返台「不會以開學作為臨界點」的說法,也意味著教育部為不能在新學期前讓所有境外生返台留了後路?意即,按照目前進度,已經可預期仍有一部分境外生會因政策原因無法返台,教育部若無力協調加速開放他們返台,唯有提供相對而言消極的應對措施,也是教育部為對不能返台的境外生的卸責做了準備。
縱使教育部籌備新學期「安心就學」不失為對不能返台的境外生的彌補性的方案,但「安心教學」顯然不能實現境外生受教權和更多學習的、生活的訴求。經歷了一個學期的「安心就學」實踐,已經浮現諸種問題。首先,「安心就學」線上授課效果不彰,且無法實現學生做實驗、實習等學業要求,對面臨畢業或考試的學生而言有更大損傷。其次,「安心就學」方案也為本就承擔著種種壓力的授課教師和指導教授,增加額外勞動。最後,境外生在台灣不只就學還有生活,比如房租、伴侶、寵物、朋友等等,這些都是「安心就學」不可能照顧到的。
境外生權益小組提出如下四點訴求:
1. 教育部應積極協助各大學增加檢疫宿舍,並優先以檢疫宿舍作為境外生防疫安排。
2. 教育部應專案補助境外生防疫費用,尤其是經濟狀況不佳之境外生。
3. 政治考量不應剝奪學生就學權益,教育部應以教育專業考量進行決策。
4. 教育部繼續不分國籍開放境外生,勿消極退守。
境外生長期以來深度參與台灣高等教育的學術研究、教學過程,倘若僅因檢疫費用和莫名政治因素而造成境外生來台的障礙,將是台灣高等教育的重大損失,對於不少聘任境外生作為研究/教學助理的老師們來說也有不利影響。對於台灣社會來說,境外生中不少人都在學習、生活、打工的過程中與台灣社會產生了深度連結,阻礙境外生來台不僅傷害境外生自己,也同樣影響他們的同學、老師、朋友、戀人等等。此外,尚未來台的境外生新生懷著對於來台求學的美好期盼報考了台灣的大學,倘若高額的檢疫費用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在台灣的學習機會,對於台灣社會來說也是錯失了一群對台灣友善、想要瞭解台灣的人。
回應
【即時短評】別讓反中情緒扼殺兩岸青年互相認識的機會
【即時短評】別讓反中情緒扼殺兩岸青年互相認識的機會
2020-08-06 聯合報 記者陳熙文
我在就讀研究所時,結交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好友。我倆初識便一拍即合,從藝術、哲學到時事,堪稱無話不談;唯獨兩岸的敏感問題碰不得,一談就吵架。然而,有時避無可避,終究還是得「交流交流」。
他是忠貞的共產黨員,我是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死文青。他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切割的領土,我說共產黨政權何曾踏足過寶島一步。他說大家同文同種,都是中國人;我說台灣文化已自成一格,美國人不是英國人!總之,他有他的信仰,我有我的雄辯。
然而,就算永遠都不可能達成共識,但那是相互理解的過程。
我不可能被他說服,但慢慢明白:中國人絕非「邪惡帝國」的臣民,反倒是充滿思想、質問,同樣篳路藍縷,在尋找他們在21世紀的國族、歷史定位。他不可能被我說服,但也慢慢理解:台灣人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不再是與中國相容的一群人。
所以,所有沒共識的對話中,取得的唯一共識就是:「武力統一」乃下下之策。就算不能容忍彼此的政治立場,至少兩人都不希望戰爭開打,因為:對岸有一個他,島上有一個我。
和平最純粹的本質,無非是避免相知相惜之人受到傷害,不是嗎?可是,要是大家一開始就沒有認識的機會,何來建立和平的基礎?
但是太多次,兩岸人的認識淪為政治的犧牲品。如今教育部宣布開放全球已在學的境外學位生返台,卻獨獨排除陸生,不就再一次扼殺兩岸年輕學子互相溝通、對話的橋樑?先不論兩岸沈重的歷史包袱,光談公平性就讓人質疑。
當台灣習慣以自由民主國家自居,卻老是受限於國族對立的狹隘思想,要如何對外宣揚自由民主的台灣與獨裁中國不同?當一群崇尚台灣文化的中國學生慕名跨越台灣海峽,卻被拒於千里之外,他們會怎麼想台灣?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怎麼想台灣?
如果今天所謂的「台灣價值」,就是把一切「中國的」排除,那它不過是被自由民主的偽善所包裝的「反中情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