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印度農民抗爭一年 總理莫迪撤銷爭議法案

2021/11/25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印度農民經歷一年的抗爭,終於迫使總理莫迪與印度人民黨(BJP)政府宣佈廢除三項有爭議的農業改革法案。自 2021 年 11 月起,印度農民在新德里邊境紮營抗議。根據社運媒體《Peoples Dispatch》報導,約 750 人在抗爭中喪生。

在錫克教創始人古魯納那克(Guru Nanak)誕辰紀念日的 11 月 19 日當天,莫迪在全國電視演說中宣佈廢除改革法案的決定。莫迪堅稱農業改革法案將增強小農的力量,強調「儘管我們多次嘗試向農民解釋好處,但是仍然失敗了。」

印度農民慶祝總理莫迪宣布撤銷農業改革法案。(圖片來源:衛報)

2020 年 9 月,印度下議院通過三項農業法案——《2020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2020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和《2020基本商品(修正)法案》。這些法案放鬆了關於農產品銷售、定價與囤積的管制。印度農民認為,原來的規定保護了他們免受自由市場影響。

其中最受爭議的改革是允許農民以市場價格直接向農企、連鎖超市與線上商店等私人單位出售產品。目前印度農民是以保證底價(MSP,最低支持價)向政府管理的批發市場出售農作物。此外,法案也允許私人買家為了未來銷售囤積稻米、小麥與豆類等食物,過去只有政府授權的機關有權這麼做。

莫迪政府宣稱,法案提供農民更多選擇,讓他們可以在所謂的「曼迪系統」(mandi)以外銷售農作物。曼迪是農民與批發市場之間的仲介,這些仲介是印度農業經濟的關鍵部門,提供農民購買燃料與肥料的快速貸款,甚至也借貸給有急需的家庭。抗議的農民認為,莫迪的農業法實際上削弱農民的力量,允許私人企業參與農業後,私人企業將支配價格甚至控制農民的命運。農民也認為,如果沒有 MSP,許多農民將難以為繼,沒有必要改變目前以法律與補貼保護農民免受市場力量影響的現況。

2021 年 9 月起,印度北方的小麥與大米產區農民封鎖鐵軌,隨後更大規模的示威在全國各地展開。農民駕駛卡車、拖曳機封鎖通往首都新德里的高速公路

這場農民抗爭是印度歷時最久的抗議行動。去年(2020)12 月,農民與政府談判未果,農民領袖開始絕食,30 名紮營的示威者在嚴寒中喪生,但是農民始終堅持抵抗。

印度農民示威甚至引起美國流行歌手蕾哈娜的關注,她在推特上以 #FarmersProtest 發文表示「為什麼不關注這個?」其他名人也迅速響應,其中包括為氣候罷課的環運人士童貝里。印度氣候運動者拉維(Disha Ravi)因為編輯童貝里聲援農民的文件,遭當局指控煽動與勾結境外勢力

隨著莫迪宣佈廢除改革,領導農民抗爭的聯合農民陣線(SKM)宣佈這是「農民的勝利」。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莫迪政府讓步的原因可能是忌憚明年北方邦與旁遮普邦將舉辦選舉,而近日執政的印度人民黨有民調下滑的趨勢。在整個印度,農業人口佔比將近六成。在生產小麥與大米的北部,農民選票更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