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印度 500 萬人大罷工 抗議政府「反工人」政策

2022/04/01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3 月 28、29 日,印度十多個工會聯合發起全國大罷工。根據英國《衛報》,印度 6 個邦約有 5 千萬名銀行、公共運輸等各產業工人參與行動,抗議執政黨「印度人民黨」與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反工人、反農民、反人民與反國家」政策。

印度工會發起全國大罷工,抗議莫迪政府一連串政策。(圖片來源:IndustriALL Global Union)

罷工是由印度最大工會之一的「印度工會中心」(Centre of Indian Trade Unions)與其他 10 個工會所號召。工會在兩天當中舉辦集會、拉起罷工糾察線、阻擋公路與鐵路。在罷工地區,銀行與大眾運輸服務受到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當局則試圖阻擋工人參與罷工。在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邦政府禁止政府僱員參加罷工。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當局啟動緊急法阻止 8 萬名電力公司工人罷工。

過去兩年,印度工人深陷經濟困境,面臨收入驟降、食物與燃料等必需品價格高漲,以及長期失業等問題。工人生活水平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莫迪政府未能採取必要措施而進一步惡化。疫情期間,66% 的印度家庭收入減少,並有 45% 的家庭陷入負債。城市失業率連續三年超過 7%,更在兩次因疫情而實施封鎖政策期間(2020 年 5 月及 2021 年 5 月)飆升至 25% 與 14%。

在農村方面,由於 2006 年印度制定了《農村就業保障法》(MGNREGA),保證農村地區民眾每年至少 100 天的工作日與最低工資,成為印度農村貧窮人口疫情期間的生命線。但在過去兩年,莫迪政府持續刪除該法預算,導致工資延遲給付以及未達保證工作日的問題。在 2021 年,《農村就業保障法》下的受僱家庭,超過五成獲得的保障工作日未達 30 天,顯示該法的保障效力正逐漸被削弱。另一方面,都市則完全缺乏類似《農村就業保障法》的救濟。

工會提出的要求包括:

(一)撤銷《勞動法案》。工會認為預計將取代既有勞動法的新法,允許契約工作、破壞薪資穩定、延長工時,並將弱化勞檢機制。

(二)提高最低工資。最低工資自 2020 年每月 178 美元(約新台幣 5,105 元)已兩年未調漲。

(三)停止出售國有資產,以及停止公部門私有化。工會指出政府「長期出租」鐵路、電力傳輸系統、電信基礎建設,甚至是公共企業旗下土地,使人民資產以低廉價格落入私人企業手中,導致政府喪失營收的同時,企業極力從這些私有化的資產中榨取利益。

(四)為窮到不用繳稅的家庭提供每月 7,500 盧比(約新台幣 2,830 元)的補助。

(五)增加《農村就業保障法》預算,並將就業保障計劃擴展至城市地區。

(六)社會保險全面覆蓋。因為在印度約 4 億勞動人口中,僅約 10 %的人享有社會保險。

工會也要求為「政府計劃工人」(scheme workers)社會保險並且保障最低工資。印度有超過 600 萬名政府計劃工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為政府幼托、學校中餐、第一線醫療服務等社福計畫工作。莫迪政府不願承認這群人的勞工身份,而是將他們認定為「志工」,連帶影響這些工人的酬勞低於法定最低工資,而且中央政府也多年未調整他們實為工資的「酬勞」。

工會事前揚言將動員 2 億工人參與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罷工,但是最後實際參與人數與預估產生巨大落差。根據《美聯社》,罷工只在部分地區發生,對於首都新德里與金融中心孟買的影響有限。然而「罷工規模不如預期,不應被解釋為工人對莫迪政府的施政感到滿意。」衛報引述分析人士表示:長期失業、工人收入銳減,生活不穩定導致個別工人不願承擔罷工風險,並認為參與罷工可能無法改變莫迪政府整體經濟政策。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