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邁向淨零論壇—Team Taiwan 怎麼走?」於422地球日前夕,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共同舉辦,實體與線上參加共三百多人,針對淨零排放政策提出體檢與政策建言,並尋求社會對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日也公布「台灣淨零追蹤器」(https://swiy.io/DRXu),邀請所有氣候公民使用,共同監督政府淨零政策的推動。
論壇主持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說明,作為長期關心並參與臺灣氣候與能源議題的環境組織,擔憂政策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恐影響淨零轉型的成敗,希望針對整體政策的方向與進程,能提出更積極的倡議與建言,因此連續第二年舉辦「台灣如何邁向淨零論壇」。今年論壇邀請國發會龔明鑫主委開場致詞,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主題報告:『淨零轉型的關鍵八年- 加嚴目標、社會共行』,與談人為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分三個單元:『碳費500夠不夠?』、『綠能爭議解不解?』、『工業減碳做不做?』皆邀請引言人以簡報方式報告,再邀請政府、產業、學界代表擔任與談人回應,共同開啟淨零路徑的公民社會對話。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行政院雖已提出2050淨零路徑圖,但2030年的減碳承諾僅有24%,與國際要求有極大落差。目前淨零政策規劃仍有工業淨零強度不足、轉型驅動工具未明、跨戰略、跨層級的整合協調機制不足等問題,建議中央應掌握COP28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契機,研提符合淨零的2030年與2035年階段目標,提出整合性的工業淨零戰略,拉高氣候治理層級,建立長期社會溝通對話與協作機制,公布政策相關基礎資訊、落實社會轉型。
而其淨零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草案共計564頁,資訊繁雜,且各主責部會撰寫格式不一,難以作為公眾監督基礎。因此,民間為了監督政府淨零政策的推動,製作了「台灣淨零追蹤器」 ( https://reurl.cc/ykaGRM ),每季公布進度追蹤報告,其包含從「需求面解方先行」、「克服難減部門慣性」、「打造零碳電力系統」、「構築淨零支持體系」四大面向,提出15項核心措施,公開其政策進度、淨零重要性,並特就地方政府在該措施中可扮演之角色,提出建議,及提供公眾提問、提建議的平台,作為全民監督以及參與淨零政策的基礎。
國發會副主任委員施克和回應,台灣現況下最需要的是透過客觀數據,清晰刻畫出減碳路徑及減碳承諾,這是政府目前遇到的挑戰。而國家的減碳承諾會決定減碳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決定淨零造成的社會衝擊大小,也是政府認為減碳需要穩健前進的原因。在這樣的基礎下,國發會將會持續加強社會溝通跟追蹤管考,盡力避免陳腔濫調、行禮如儀,並透過開放政府,讓民間能夠有效進場參與。
論壇單元一『碳費500夠不夠?』探討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後的碳費制度,2024年將首先向287家排碳大戶進行收費,如何搭配優惠費率、自主減量計畫導引企業減碳,台灣何時進入下一階段碳定價布局,碳費如何轉成碳稅,與國際接軌,需要產、官、學及民間團體共同關注驅動討論。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林彥廷研究員指出,碳費的起徵只是一個開始,政府應該要同時提出完整的費率和配套措施規劃,碳費2024年起徵價應為每公噸500元,並逐步提高到2030年每公噸3000元,不該設定優惠費率,落實污染者付費,民間很在意政府這錢到底要做什麼?民間主張這些錢用來鼓勵全民參與氣候行動,擴及調適、社會公正轉型,補助大眾交通等全民有感政策,不是拿來補貼企業,變成左手進、右手出,建立公正碳費機制,朝向「短期碳費、長期碳稅」來規劃。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政府應花時間處理怎麼把碳費的費率訂好,長期朝碳稅發展、讓全民共享,才不會使國民所得分配惡化。而碳費不該設定優惠費率,因為如何認定是否達標、怎麼給優惠的設計非常複雜,很少看到有國家在這方面有這樣的做法。
政大國貿系教授施文真說明,台灣的優惠費率設定主要是為了加大減碳力道,所以如果要有優惠費率,那減量目標一定要夠嚴格,也要能夠提供足夠的減量誘因,才能達成它的目的。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回應,過去提出的費率都是參考鄰近國家,未來碳費價格由審議會決定,會根據排放現況、實質國民所得、經濟發展競爭力綜合考量。環保署沒有特別排斥長期碳稅的規劃,但碳稅何時會上路,現在並沒有時間表。
論壇單元二:『綠能爭議解不解?』針對台灣目前光電衝突頻仍,民間團體從環境規劃的角度切入,建議光電下一階段發展應建構的政策機制和爭議解決方式。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指出,光電用地治理應把握大小有別的原則,以過去太陽光電相關環境衝突和既有機制侷限為分析基礎,提出光電用地治理的四大調整方向,針對大規模光電建立專區設置管理規範,應完備國土空間區位、政策與個案環境影響評估、國土使用許可等各項法定的計畫與嚴謹的審查程序。除了規模光電專區管理,光電用地發展策略應著重社會嵌合,譬如台糖農地從短租轉為長期放租,要求融入一定比例的農電共生,讓農民兼顧農業經營,一起提升再生能源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原則。
本全律師事務所所長詹順貴律師認為,現在光電爭議多,業者將本求利忽略環境因素,也因用地選址沒有規範標準,找到土地就開發,出現很多土地掮客。政府應考慮先進行光電的「政策環評」,提出通則性的開發規範標準,訂定出排除光電開發區域的條件,建立明確、有規範約束力的遊戲規則。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回應,對長期持有光電場的業者而言,其實是期待有專區。專區不見得是變更型,而是可以與農漁業共融的,透過適當的管理機制,讓農業、漁業生產力能夠被維持,確保農業使用跟綠能共存共榮、利益共享,降低土地掮客尋租的可能性。相關管理工具還在研議,但事前管理的概念是清晰的,就是建立原則性框架指引,讓業者不要亂竄、不要用錯方法,達到一定的風險控管效果,並且讓農電共融在確保公共性的基礎上發展出來。
論壇單元三『工業減碳做不做?』工業碳排約佔臺灣總碳排一半,工業部門如何減碳是臺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課題。也是台灣能否達到2050淨零目標的關鍵。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怡均發表「2023臺灣工業淨零政策建議書」( https://bit.ly/43DYA3n),認為首要之務應補強政府「12項關鍵戰略」沒有整合性工業去碳化戰略的問題。因此,民間提出「關鍵戰略應12+1」,要求整合節能、氫能、資源循環、綠色金融等,強化中長期目標及里程碑,讓工業邁向淨零的過程中,可以從上、中、下游整體產業價值鏈去檢視減碳策略。解決治理機制欠缺創新、利害關係人溝通不足、減量目標不清楚、缺乏政策工具及預算投入、及戰略監督機制不明確等五大問題。更應加速研擬建立低碳原物料公共採購、碳差價合約、企業資訊揭露等政策工具,方能加速工業去碳化。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連錦漳認同工業減碳當然一定要做,目前政府有中鋼推動鋼化聯產、中油推動CCS(碳封存)等作為,而工業局也從產業公會著手開設高階經理人訓練班,並利用以大帶小供應鏈合作,加速碳盤查。並以過往工業鍋爐汰換經驗,強調在技術成熟、資金到位、適當基礎建設下,可突破工業減碳瓶頸。對於政策建議書提出的政策工具,也表示肯定,會進一步探討在台灣的適用性。
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陳鴻達指出,提出推動產業轉型,碳定價還是最重要的。而綠色金融要起到協助作用,重點是不能讓企業認為做完揭露工作就好,促進實質減碳才是最重要的,未來銀行的基本功課,過去是KYC(了解你的客戶),現在是KYCC(了解你客戶的碳排),因此,加強永續連結貸款的規範、或者歐盟央行計畫提高銀行放款給高碳排產業的資本成本的做法,都值得參考。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工業減碳不足,其實會影響到台灣的企業競爭力,政府除了上述既有的技術發展以外,還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包括很多金融業在這個浪潮下,會逼很多企業公開氣候風險的資訊,因此政府在工業去碳化的政策上可以去借力使力的,強化治理體系,藉由前述政策工具,克服低碳製程成本較高之限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重申,工業轉型在問題與政策上均具有高度複雜性,研究中心提出的「整合性工業轉型戰略」非常重要,公民團體希望與政府進行持續討論。
回應
綠能蟑螂橫行 查辦60起 民眾黨炮轟綠能家園淪為黑金家園
綠能蟑螂橫行 查辦60起 民眾黨炮轟綠能家園淪為黑金家園
2023-03-25 中國時報 楊亞璇、吳敏菁、洪榮志
蔡政府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政策,但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目標已確定跳票。立法院民眾黨團24日炮轟,民進黨能源政策錯誤,使綠能淪為貪腐溫床、綠能蟑螂橫行。據高檢署統計,2021年至2022年底,短短2年竟已偵辦了60起綠能行賄案。國民黨立委也批,民進黨喊出美好的「非核家園」形容詞,背後卻讓與自己有關係的團體、個人得利,根本趁火打劫。
民眾黨團幹事長張其祿、立委陳琬惠昨召開記者會指出,60件綠能行賄案共羈押18人、起訴66人。立意良善的減碳政策,搖身成為地方黑金政治溫床。有公務員假藉審核權限,向綠能廠商索賄;有地方勢力假環保之名抗爭,藉機勒索,嚴重破壞綠能產業發展。陳琬惠要求,經濟部能源局設置排黑條款,杜絕政治力與黑金介入。
國民黨總召曾銘宗痛批,因為蔡政府嚴重錯誤的能源政策,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的3800億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案,其中就有500億元要撥補給台電。他指出,台電這兩年恐虧損5460億,500億只是杯水車薪;國民黨團一再要求蔡政府檢討能源政策,但民進黨就是不願意。
張其祿說,「挹注大量稅金、公帑救台電」,「能源不穩及電網韌性不足」、「電網安全堪憂」及「黑金叢生」等問題,都顯示執政黨已為不務實的能源轉型付出諸多高昂社會代價;蔡政府過度民粹,缺少緩衝、漸進、務實的「大綠能」政策,將有「大缺電」的隱憂。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直言,民進黨喊出很漂亮的非核家園,背後卻偷塞私人利益;一方面廢核,卻又用供電不足理由,編驚人預算,以非常高的綠能採購價格,讓與民進黨有關係的人士紛紛投入相關產業,造成綠能蟑螂亂象。
由於風電利益實在太龐大,不少地方陸續爆發收賄弊案。2021年雲林前口湖鄉長林哲凌涉嫌向太陽能光電業者索賄遭起訴,議長沈宗隆也因涉向風電業者索賄日前被押。
還有2018年彰化縣大城鄉綠電工程,前鄉長蔡鴻喜及時任鄉代會主席王宏銘策動抗爭,迫廠商支付1500餘萬元,均判刑定讞。2019年苗栗縣前通霄鎮長陳漢志辦理太陽能光電招租案,向2業者索賄;前三灣鄉長溫志強也涉索賄,陳、溫2人被依貪汙罪嫌起訴。
甚至連文化部公務員也分一杯羹。文化資產局祕書室主任兼專門委員蕭銘彬,在2017、2018擔任文資局古物遺址組水下文化資產科長、文資局祕書室事務科長期間,在承辦離岸風電環評等案,利用職務向風電商索取回扣,每案不法利益從95萬至105萬元不等,日前遭彰化地院依貪汙罪判3年8月徒刑。
綠能蟑螂賺飽飽,民眾卻要面對4月電價調漲,荷包大失血。國民黨批評,蔡政府是將台電虧損的黑洞轉嫁給民眾。監察院日前表示,將針對台電虧損啟動調查。國民黨呼籲監察院,要查就不要打假球,應徹查幕後原因是台電造成、還是幕後黑手就是蔡政府。
張其祿指出,政府推行光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用地,本身就是特許經營事業,不但補助建設,還可將電以高額價格回賣台電公司。今年1月台電購入1度風電要花7.14元、購入1度光電要花4.87元,遠高於平均發購電成本,也造成台電虧損。而綠能產業「超額利潤」變成一塊「肥肉」,各方紛紛爭搶,「綠能家園」儼然淪為「黑金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