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期深陷超低生育率,但政府卻持續推出加強傳統性別角色的「誤」策,托盟在記者會上一一指出政策缺漏,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少子女化對策,懇請政府參採。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說明,聯合國人口基金報告證實,政府提供普及公共托育才是唯一有效提升生育率的對策,並配搭彈性育嬰假。但台灣政府混用效果不同的政策,導致生育率越來越低,更甚強化東亞儒家文化-傳統刻板性別角色、科舉陋習、教育軍備競賽等情狀。托盟在2021年首度提出「低生育率對策建言」今日再修正公布「少子女化對策建言」,新增之處包括,應消除婚育障礙-「自己爸媽自己照顧」,由於台灣有不當延命的習俗,照顧多落在媳婦,正是年輕人的婚育障礙之一。在居住議題,應大幅提高非自主房屋稅,才有手段透過減免非自住房屋稅,使屋主提供育兒家庭穩定平價的租屋。另外,政府說年輕人找不到對象,對此應切實推動全面性教育,協助年輕人建立親密關係。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點出,政府祭出「發育兒津貼」、「延長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促進女性二度就業」背後正是期待女人先回家育兒,再出來二度就業,皆是少子女化「誤」。他以芬蘭為例,芬蘭針對未滿三歲、未送托的家長,發放每個月高達一萬三千元的育兒津貼,研究發現,津貼每增加100歐元,女性勞參率就下降1.5%。他呼籲政府,應將陳時中政委喊出,上幼兒園以前每個月三萬元津貼的龐大預算,改用於能夠有效促進「生育率與女性就業率雙高」的對策,包括,持續擴建0-12歲不中斷的普及公共托育服務、修法創設有薪彈性親職假,並將支持家庭雙薪養育的政策經費最大化,同時極小化誤導女性「回家庭育兒」及「二度就業」的誤策。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直指,家庭養育的經濟負擔來自政策設計不完善,政府不該膝反射式的以發錢回應,例如,孩子送公幼,下午有安親需求、寒暑假送營隊,朋友就笑說,念公幼的費用形同送私幼。如果政府能依家庭育兒需求,建置公共化幼兒園、國小課後照顧,還有彈性育嬰假,就能有效減輕育兒經濟負擔、提高爸爸參與、女性也能維持就業,不落入二度就業困境。再者,他提及,賴總統要加發育嬰留職停薪津貼,雙方請好請滿六個月,再各加碼一個月津貼,育嬰假不好用、津貼用本俸計算,顯然受益的人數會非常少,優先改革應該是彈性化。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陳惠菁指出,絕大多數育兒責任都落在媽媽身上,幼兒園因腸病毒停課引發家長抱怨,為了避免請假損失薪水,家長甚至必須帶孩子上班。政府喊出「國家養」的口號,但缺乏具體行動,聯合國基金報告已提醒,未考慮家庭與性別角色的政策不可能提升生育率,育兒津貼就是一例,不但無法支應長期養育的開銷,芬蘭經驗更顯示,反而會讓女性和孩子面臨雙重困境,他提醒政府應該以引為誡。
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強調,發放現金並非救生育率的良策,只會形成財務黑洞,難道國家要養到十八歲嗎?他分析,女性在受僱就業市場是主流,但卻面臨性別歧視、育兒壓力等更高的風險,CEDAW國際審查委員也指出,台灣兒童托育嚴重依賴家庭資源,嚴重阻礙女性就業。對此,他呼籲政府應積極推動公共托育服務,確保家長就業,尤其在大缺工時代,制度性支持父母留在職場很重要,政策也不能一味給予雇主彈性,勞工也需要工作職場的彈性以利兼顧工作與家庭。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黃聰智以身作參與育兒,並支持家長共同承擔育兒責任。他觀察,家長最希望有0-12歲的公共托育服務,包括大量的居家保母、公共化幼兒園、國小課後照顧,且唯有公共化才能避開才藝化、補習化,避免家長荷包失血。他認為,Z世代年輕人對育兒津貼興趣不大,真正的問題在於婚育障礙及世代價值觀的差異,社會需要有更深入的對話和討論。
最後,托盟再次說明,托盟提出「新增有薪彈性親職假」的修法,並沒有要增加津貼、也沒有要增加天數,而是訴求增加一個使用的方式,稱之為「親職假」,親職假家長可以以「日」或「小時」使用,且涵蓋孩子滿8歲以前的照顧。現有「育嬰留職停薪」跟「親職假」期間合併計算,也就是,家長想請長時間,以「月」為單位的育嬰留停,可使用的親職假就相對變少;家長想請小單位的親職假,育嬰留停的期間同樣也會變少。
面對外界認為,因應幼兒照顧需求,應以家庭照顧假處理。托盟召集人劉毓秀回應,若政府要把原先框列給家長--六個月的育嬰假,轉成一百多天的有薪家庭照顧假,托盟也贊成,但政府、專家學者是否有考量國家的負擔程度及制度的可行性?他認為,政策需要有精細的推估、邏輯性、並避免逆向誘導,錯誤的政策只會讓病入膏肓的台灣一命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