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自1987年成立以來,即以推動反對核能發電為職志,因為我們認為台灣沒有發展核電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台灣是地狹人稠的海島,地震、颱風頻仍,核電災變風險高,萬一產生類似美國三哩島、烏克蘭車諾比、日本福島的重大核電災變,可能讓台灣滅亡。此外,萬年毒物核廢料至今找不到處置場所。發展核電會留下更多的毒物讓後代子孫去承受,這是違反世代正義、違背永續發展的行為。所以我們主張打造台灣成為沒有核電的「非核家園」。
我們為了反對核四的興建,曾於1994年和多個反核團體合作推動罷免支持核四預算的擁核立委。當年,我們成功讓五位立委進入罷免投票階段,他們是台北縣的林志嘉、洪秀柱、詹益仁與韓國瑜,以及台北市的魏鏞,投票分別於1994年11月27日和1995年1月22日舉辦。當時國民黨獨大的立法院眼看民眾連署踴躍,便開始修改選罷法,將罷免提案、連署和通過的門檻提高,使得許多罷免案無法成案,前述交付投票的5位立委也因而無法罷免成功。
雖然有國民黨的巧計杯葛導致罷免案不成功,但同意罷免林志嘉與洪秀柱的比率均約83%,同意罷免詹益仁與韓國瑜的比率則約85%,顯見台灣人民反核的意識已經深植於心。2021年全民公投反對重啟核四,更證明了人民選擇邁向「非核家園」。
2024年國會改選後,向來擁核的國民黨在成為國會最大黨之後,結合民眾黨掌握國會過半席次,便違逆民意,提出多項擁護核電延役和重啟的提案。針對這些擁護核電的立委,我們在去年4月26日的聲明就表示,希望他們懸崖勒馬,否則我們會考慮採取包括罷免的反制手段。然而,近日國民黨主席卻變本加厲要求藍委提出擁核提案。包括要修正《環境基本法》,把「非核家園」改為「非碳家園」,要修改《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將核子反應器設施的使用年限,從目前的四十年延長到六十年等等。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願意邀請所有反核團體以「非核護家園」為信念加入推動大罷免的行列,克盡台灣公民團體的責任。
回應
民進黨政府擔心得罪選民,賴清德迄今不敢重啟核能,不斷燃煤
民進黨政府擔心得罪選民,賴清德迄今不敢重啟核能,不斷燃煤,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並釀成極端氣候。
----------
中研院士陳培哲重批賴「治國無方」:只能靠大罷免刷存在感
2025-02-11 中時新聞網 李侑珊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造成朝野嚴重對立。台大醫學院教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賴政府拿到政權後,根本沒有治理國家,包含能源、健保、少子化、兩岸等政策問題都沒有提出解方,只會靠選舉的手段來操作罷免,「選舉有術,治國無方」,所有制度因此都在空轉。
陳培哲今日接受《中國時報》記者採訪時談到,總統賴清德上台後,不只所有問題都沒解決,更沒提出政策。當中像是健保面臨嚴重挑戰,現在我國醫療系統不只財務虧損,人力不均的問題更是嚴重,不只護理師不足,重症、難症醫師也因為收入少而不願意留下來。
陳培哲指出,除了健保財務與醫療人力問題迫在眉睫,其他像是高等教育缺乏國際競爭力,少子化困境依舊存在。能源問題也是同樣嚴重,民進黨政府擔心得罪選民,賴清德迄今不敢重啟核能,不斷燃煤,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並釀成極端氣候。
陳培哲也說,另外像是兩岸、美國總統川普課徵關稅,都沒看到賴政府提出因應的作為,「政府都做了什麼呢?很明顯,賴清德根本不懂,對美國也使不上力。」
論及立委大罷免潮啟動,陳培哲指出,民進黨政府拿到政權後,缺乏治理人才,所有部會首長幾乎都是工具人,甚至行政院長卓榮泰也是空的院長;既然治國無方,只能靠如同選舉手段的大罷免來刷存在感,「大罷免不可能停下來,因為沒有事情可以做。」
美國能源部前部長朱棣文:台灣應重新考慮核電
美國能源部前部長朱棣文:台灣應重新考慮核電
2024-12-19 聯合報 葉卉軒
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昨天表示,即便核能在台灣有爭議,但全球多國確實已重新接納核能屬於潔淨能源,台灣政治人物應不分黨派、重新思考核能的使用。
朱棣文也示警,AI發展已成全球趨勢,資料中心用電量極高,已讓Microsoft、Amazon、Google、Meta等知名企業開始衡量並考慮使用核電。例如微軟決定重新啟動核反應爐、可產生一GW電力,還有些公司規畫開發小型反應爐,「一切都是為了資料中心」。朱棣文說,「懂技術的人要勇敢向政治人物發聲,核能是可以帶來能源安全」。針對朱棣文的說法,經濟部表示,沒有回應。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等智庫昨舉辦「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邀請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以「邁向電力超載及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其他挑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朱棣文是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也是中研院院士。
朱棣文指出,核能可以帶來能源安全,當風不再吹、太陽不再閃耀,電力需要更多喘息空間;此外,假設未來再生能源占比達五成,剩餘五成電力仰賴煤炭、天然氣。天然氣非常昂貴,台灣也沒有足夠儲存設施,可能十天就用完;但近來軍事演習不斷,萬一台灣被圍攻,會遭遇非常嚴重的能源安全問題。至於使用化石燃料發電,則極為昂貴,且有產業外移危機。
朱棣文提到,預估至二○四○年,台灣共有四到六成能源來自風力、太陽能,但這有間歇性問題,將對電網、輸電基礎設施造成巨大壓力,需仰賴需量反應、AI科技、低成本能源存儲(如抽蓄儲能、白氫技術),也要注意外國勢力拖垮電網或天然氣管線的威脅。
先前表態「國家能源的發展不排除核電」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也在論壇指出,氣候變遷是全球問題,但能源問題是在地問題;很多的電力供製造業使用,特別是半導體產業,因此發電業去碳化非常重要。
廖俊智說,若以數字來看,二○二三年使用約兩千八百億度的電。若核二、核三廠能夠延役,或仰賴新的核能發電廠,加上台灣還有地熱、潮流能等其他再生能源,預計可以滿足二○五○年約五千億度的用電量,這些都是政策建議當中已提到的方案。
廖俊智表示,台灣因土地和資源限制,無法全面依賴再生能源;需要結合多元技術如核能與碳捕集,來達成減碳目標。
中研院院士王平指出,環境議題沒有國界,不能用意識形態或政治考量來主導思維;淨零碳排是非常重要議題,對台灣來說很重要,對人類未來生活來說更是至關重要。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盧展南說,關於供電風險,不能只是一句「我們不缺電」帶過。好的能源政策與淨零碳排策略,需要有先進的電網技術支持。電業管制機構應檢視供電可靠度、品質與韌性,提供未來供電風險資訊,且應多一點民間參與,善用民間力量降低供電中斷風險,公私協力維護穩定可靠及安全的供電環境。
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核能發電不排碳
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核能發電不排碳
地球暖化加劇 淨零轉型刻不容緩
2024-12-02 工商時報 侯冠州
民主國家難免會有不同的政黨輪流執政,且有不同的主張,但還是衷心的希望:雖然每個國家的選舉結果不一,但在聯手防止地球暖化、減少排碳這一方向上,能有一個不變的道路。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台灣電價過去兩三年已經調整了數次,經過調整後,相對於大陸或東南亞,已經有些微偏高的情況。如果我們不放棄在台灣運作成熟的核二、核三廠的話,可以相對壓低通膨,因為核能發電成本和綠能發電相比相對較低,可以打擊通膨、壓低電價。更重要的一點是,核能不排碳。面對地球暖化趨勢,先進國家可能會對台灣出口產品課徵碳稅。若台灣能有效降低排碳量的話,碳稅也會降低,也有利於產業界競爭力。
台灣應該要積極成為現代地球公民社會的好公民。台灣過去幾十年,一直在全球的科技產業上扮重要的夥伴。那麼進一步的,台灣能不能將科技和研究方向帶到綠色經濟上面,尋找減碳、減少空污、減少環境衝擊的方法,這是科技產業下一步可以努力的方向。另,台灣的碳稅下降,亦有利產業界競爭力。
童子賢:「仇核、恨核」弄錯方向
童子賢:「仇核、恨核」弄錯方向
2024-07-05 聯合報 吳凱中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三日重申,政府會依法朝「非核家園」邁進。對此,「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四日回應,核能是防止地球暖化的綠能盟友,應讓綠能與核能攜手減少地球暖化。同時,關於能源政策大方向,他首次公開呼籲,既有的「展綠、增氣、減煤、非核」政策應該修訂為「展綠、用核、減煤、減氣」。
鄭麗君與童子賢同為「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針對鄭麗君能源政策發言,童子賢回應,勉強說綠能,包含日治與二蔣時代留下的水力發電設施有進步,現在在很勉強的情況下超越核能了,意義不大。核能是歷經折騰一直刻意停機,綠能勝之不武。
童子賢說,綠能不是用來「取代核能」的,綠能是用來「減少碳排」以防止地球暖化。鎖定核能去「仇核、恨核」,是弄錯方向。
童子賢分析,台灣目前只有勉強剛越過百分之十的綠能,進度嚴重落後。何況其中百分之二點五綠能是水庫發電,另外有百分之一左右可疑的「來源不明的生質燃料」可能是焚燒垃圾廢棄物卻誤報成生質能燃料。
童子賢酸台人集體夢遊! 揭蔡英文卸任時綠電佔比 「不進反退
童子賢酸台人集體夢遊! 揭蔡英文卸任時綠電佔比 「不進反退」
2024-06-28 中時新聞網 祝潤霖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日昨出席論壇活動,談起能源議題,依舊主張30%核能、30%綠能加上40%火力發電的黃金比例。童還稱,前總統蔡英文卸任時的綠電佔,較馬卸任時不進反退;更批,台灣碳排吊車尾,還自以為好棒棒,根本集體夢遊。網友直呼,吃了誠實豆沙包。
「台灣排碳一直居高不下,卻老是自我感覺良好,宣稱自己是資優生。明明就是吊車尾,卻說自己好棒棒。所以我認為,台灣集體處在夢遊狀態!」童子賢26日表示,若計算前總統馬英九卸任並比較總統蔡英文卸任期間的綠色發電佔比,馬英九卸任時綠色發電佔比仍高,但如今綠色發電佔比是不進反退?台灣能源政策不能改變的原因,無非是被原來的「非核家園」口號卡住,「為了要適應那個口號,一切東西都要卡來卡去!」
粉專「政客爽」27日做圖節錄此段談話,直呼「這是不是在偷臭蔡英文跟民進黨?」
PTT鄉民表示「選前不說,選後才在那邊」、「講清楚,是民進黨跟死忠在夢遊,不要扯到其他正常人」、「醒的人很多,好嗎?是裝睡的叫不醒,好嗎?」、「賴找的人就不會被出征」、「臉書這新聞底下,一堆綠共叫他閉嘴」、「他就黨要下台階用的梯子啦」。
童子賢:電力即國力 盼穩定供電
童子賢:電力即國力 盼穩定供電
2024-07-24 工商時報 侯冠州
氣候變遷委員會25日召開在即,童子賢23日再度重申能源政策對台灣的重要性。他表示,大部分國家能源支出都超越醫療健保、國防,台灣也不例外。因此希望台灣的供電品質能維持穩定,同時電價也不要帶給民眾太大的負擔,且供電方法也不要讓環境受到破壞,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童子賢指出,有些人可能覺得夏天冷氣使用較多而導致缺電或跳電,但冷氣用電不是重點。童子賢強調,台灣民生用電大約占整體用電的18%,服務業比例約18%~19%,而工業用電占比逾五成、約56%~58%,因此產業用電仍是最主要的消耗。
童子賢再次提及「算力即國力」的說法,強調未來AI的運算能力代表一個國家先進發展的程度。而算力即國力還可以繼續延伸至「電力即國力」,也就是:有穩定的電力,就代表著有穩定的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以現代產業型態來看,無論是使用或製造AI,都相當仰賴電力作為基礎。
童子賢補充,台灣產業這幾年正蓬勃發展。疫情期間全世界經濟下滑時,台灣仍成長,有很大的比例是拜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之賜;因為疫情期間需要很多高科技產品進行遠距學習和其他事物等,以維持全球的商業運作。
童子賢強調,疫情結束後,全世界對於科技的重視並沒有因而停止;特別是這兩年AI、電動車等快速發展,帶給台灣另一波好機會。而電力供應的品質、穩定性和成本,都會再次影響產業的發展。期盼能夠有高品質、穩定、經濟效益高,且對環境影響小的電力。
另外,對於媒體提問美國總統大選換人看法,童子賢認為,美國可說是全球第一個、也是最老牌的民主國家,美國領導人的改選不會只影響到台灣,影響的是全世界。美國仍是民主世界中重要的角色。雖然美國選舉結果影響全球政經局勢,但台灣不應過度評論,也不要過度做不必要的關心;能做的就是強化自身的體質,在經濟等各方面增強自己的能力,提升競爭力。
「台灣淨零轉型像中共搞大躍進!」童子賢揭真相:不用核電
「台灣淨零轉型像中共搞大躍進!」童子賢揭真相:不用核電,3分之1平地得鋪光電板
2024-05-15 風傳媒 林上祚
520政權交替之際,曾獲準總統賴清德徵詢出任閣揆的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最近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核二、核三延役等建議,引來綠營反核人士的攻擊。童子賢14日接受《風傳媒》專訪,具體闡述其理念。童子賢表示,台灣要追求2050年淨零轉型,至少要建置40GW的綠電。要達到這樣目標,台灣至少要用12.8個台北市的面積建置綠電,等於是3分之1的平地(台灣的36197平方公里土地,只有26.2%是平地,約9490平方公里)都要鋪太陽能板,這將侵蝕掉台灣有限的農地資源。「沒有核能,你要淨零碳排是不可能的。」
童子賢上周接受《財信傳媒》負責人謝金河專訪,為新政府的能源政策提出建言。童子賢以芬蘭重啟核電、裝置OL3新型核電廠為例,建議政府在停役的核一廠與封存的核四原址建置OL3新型核電廠。相關報導引發反核團體群起圍攻。
對於童子賢建議核一、核四建置OL3新型核電廠,台電方面強調,芬蘭OL3新型核電廠重啟過程,興建成本大幅增加,一度電成本達3元。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回應,攸關國家的能源政策「不是任何人說了算」,要解決「社會共識、核安、核廢料處置」3個前提;黨團書記長莊瑞雄更批評,童子賢把腦筋動到屏東核三(延役),「屏東又不是次等國民!」媒體人周玉蔻專訪立委洪申翰時,更批評童子賢「當初不願進中央廚房料理,現在卻在外指指點點,實在有失風範」。
對於綠營反核人士這段期間的批評,童子賢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把所有的數字全部製作成簡報檔,還說自己這幾天,被逼得晚上睡不著,逼得他去算數字。
童子賢表示,社會各界對於民進黨政府過去8年的能源政策,已經有不同的聲音。去年中研院院士李遠哲,針對能源政策與淨零轉型議題,與總統蔡英文討論,最後結果不歡而散。令人憂心的是,負責執行能源轉型政策的經濟部官僚,對於台灣能源供應現況,已經有報喜不報憂的現象。
童子賢表示,前幾天屏東出現一則新聞,內容是屏東縣政府迎接2025年核三廠除役,準備將核三廠周邊的管制區土地推動光電,但換算後發電量竟然只有核三廠不到1%。今年農曆過年期間,光電與風電的日間尖峰供電占比曾經一度來到30%,也被台電拿來大書特書。經濟部官僚跟總統報告台灣綠能發展狀況時,也不斷強調,綠能占整體供電比重已經超過核電。總統蔡英文去年520就職7周年談話,就引述了經濟部官僚說法,強調台灣的綠能發電占比已經超越核能。這樣的說法,讓童子賢憂心忡忡。
童子賢表示,台灣這幾年綠能占整體供電比率,去年達到9%,但這個數字是包括水力發電等綠電。在馬政府卸任以前,綠電占比是4.7%。換言之,台灣過去8年將大面積的農地、魚塭拿來種電,綠電的占比只增加4%多。雖有成長,但9%離蔡政府承諾的20%還有不小的距離。
「台灣目前太陽光電裝置容量12418MW。經濟部向蔡英文報告綠能建置成果,都報得喜滋滋地,彷彿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遠超出核電、核電就可以丟掉了一樣。」童子賢表示,從裝置容量來看,核三廠二個機組合計裝置容量為1902MW,太陽光電目前的裝置容量是核三廠的6.52倍。但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資料,台灣去年核電占整體發電占比為6.3%(2619.7兆瓦小時),太陽光電只占4.6%(1594.26兆瓦小時),核電的發電量是太陽光電的1.64倍。去年3月14日核二廠停機,扣除掉核二去年運作的73天發電量,去年的核電幾乎全是核三廠貢獻。
童子賢表示,太陽光電入夜發電歸零,就連陰天、有霧的時候發電效率都會大幅降低,太陽光電發電效率,在中午前後達到峰值,維持2到3小時峰值之後,接下來的發電效率就開始打5折、打4折。全台光電裝置容量雖是核電的6.32倍,但全年的發電量只有核電的1.32分之1,一來一往,二者的效率差了7.32倍。光電與風電的裝置容量雖然已超過核電,但實際的發電效率只有想像的7.32分之1。
然而,經濟部官僚在報告綠能政策時,卻都只講好聽的數字。「台灣這幾年綠能轉型,就跟共產黨搞『大躍進』有幾分像。『大躍進』政策推行後,官僚們報喜不報憂,就連當時的原子彈之父錢學森報給中央的農業生產數字也是『畝產萬斤』。錢學森畢竟不是農業專家,看到別省報這樣的數字,也只好報類似的數字給上面看。」
「我不是擁核者,但台灣能源配比沒有偏食的本錢。」童子賢強調,光電與風電是優秀的綠色能源,但發電效率與土地使用效率比較低。陸域與離岸風機,至少要間隔1公里才可以插一根,並且會產生擾人的低頻噪音。光電與風電的發電成本比較高。風電建置時間較長,至少2、3年跑不掉。光電因為建置期間較短,進入門檻較低,因此黑道、白道都可以進來搞。更致命的是,風電與光電「間歇性發電」特性,讓電網穩定供電帶來極大挑戰。
童子賢表示,台灣3萬6000平方公里土地,只有9700平方公里是平地,占比只有26.2%。大規模發展風電、太陽能,勢必會占用到台灣有限的土地資源,並且侵蝕到台灣農業、漁業生活空間。
「台灣如果要靠風電、光電取代核電,需要消耗掉多少土地資源呢?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包括陽明山在內,土地面積271.8平方公里,相當於8222萬坪。每鋪設2到3坪土地,可以得到1KW的電力。以台北市所在地理位置全年平均的太陽光電發電效率13.66%估算,台北市全境鋪設光電板所能創造的發電度數為312萬瓩小時,這樣的規模用一座OL3核電廠就可以替代。」
相對之下,核能可以讓台灣更有效運用國土。童子賢以核三廠為例,「核三廠將方圓1公里土地納入緩衝地。劃入的管制區面積大概約300公頃,即3平方公里左右。這樣的國土使用面積就可以做到所有光電板,好好的為何要廢掉?」
童子賢表示,從土地使用效率角度,同樣的發電量,太陽光電需要使用的國土面積,是核三廠使用的土地面積的33.7倍,更是OL3核電廠使用面積的56倍。台灣必須要將23.9萬公頃農地全部鋪滿光電板,才能取代核三廠的發電量,相當於9分之1的農地。
童子賢表示,為了因應2050淨零轉型,台灣最少要建置40GW綠電。如果以台北市面積計算,全台約需要鋪設8.6到12.8個台北市大小的光電建置。12.8個台北市,等於是3分之1的國土(不包括山地),都要鋪設太陽能板。
「現在事實擺在眼前,你有多大的國土?如果要讓核電歸零,全台鋪設光電板的面積可能要好幾個台北市。你不是2050年要追求零碳排嗎?你又不准核能,要怎麼做到零碳排?一定要核能協助,才能協助台灣走向零碳排。」童子賢強調,他不是擁核人士。他只希望台灣的能源政策能夠均衡發展,就像人類飲食需要蔬菜水果平衡一樣。太陽能、風電的黃金組合,必須有核電協助才能做到淨零碳排。這不是很複雜問題,中二生就可以回答,就看執政者有沒有這個智慧與勇氣。
《新核能時代》紀錄片 揭穿石油業與環保團體的骯髒勾結
《新核能時代》紀錄片 揭穿石油業與環保團體的骯髒勾結
2023-12-01 中時新聞網 江飛宇
美國著名電影導演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近年側重在時政議題。他費時三年的科學紀錄片《新核能時代》(Nuclear Now)獲得普遍好評,也被視為全球核能復興的再一助力。在影片中,導演揭穿了石油業為了自身利益,動員各種輿論管道汙衊核能工業,甚至收買著名的環保團體。
奧立佛史東表示,他是標準的好萊塢工作者,而好萊塢所在的加州一直都是進步思想的重要據點,在他年輕的時候也是個反核者。當時反核聲浪盛行,電影界製作許多核災電影,比如1979年由珍芳達主演的《大特寫》(The China Syndrome),假想核電廠反應爐熔毀,爐內的高熱物質會熔穿一切,甚至通到美國另一側的中國。即使電影拍攝完,珍芳達仍然一直樂於擔任反核運動代言人,出沒在各種反核遊行當中。
「如今年紀大了,看到全球環境的惡化,開始考慮下一代的事。我的孫女面對的是怎樣的環境,我們該如何解決?我知道全球暖化造成的嚴重性,比如前副總統艾爾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但是該片卻沒有提到解決的方法。所以我開始收集資料,然後看到了《光明的未來》(A Bright Future)一書,很多事情恍然大悟,原來我以前對核能的看法是不對的。」
電影當中,導演簡述了人們對核能的恐懼,其實源自於對核武器的恐懼。「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巨大的威力結束了二戰,但也讓人們對核感到恐懼,這真不是好的開始」。
但是,科學家意識到,核能除了毀滅,還可以用來建設。1953年,由傑出的海軍上將海曼李高佛(Hyman Rickover)的主持之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子潛艇「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N-571),證實壓水式核反應爐的實用性。
幾乎在同時,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在1953年12月8日聯合國大會提出原子能和平用途(Atoms for Peace)演講,在相當有遠見的推動「核能技術全球分享」,期望以核能推動全球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廉價的電力,改善生活。
核能的力量是巨大的。1公克的鈾,其反應產生的熱量,相當於2.7萬噸標準煤的熱量。因此,要是核能大幅利用,那麼煤礦產業必然受到毀滅式的衝擊。基於同樣的原因,它也嚴重挑戰石油業在全球能源的地位。
史東提到,埃克森、美孚、殼牌、標準石油等7個國際大石油公司被稱為「七姐妹」,從艾森豪提出原子能和平用途後,就開始想方設法阻止核能的發展。知名的洛克斐勒基金會也是如此,因為他們也是石油業起家。這些石油財團開始散播謠言,比如「輻射有害論」,而且是「再低劑量的輻射都會影響健康」。事實上,這在科學上是不成立的。但是他們所收買的知名人物(包括名醫),開始三不五時的在報紙上發表這些錯誤意見,甚至以假造的數據與證據來指控。先前說到的電影《大特寫》對核能與輻射的誇大描述,也必然有這些石油公司在背後操作。
就在《大特寫》上映後沒幾天(1979年3月16日上映),美國賓州三哩島核電廠出現輻射洩漏事故(1979年3月28日),引爆了社會的恐慌。全美國民眾都因此沸騰了,他們深信電影內容就是對的,這是反核運動的第一次狂歡。
然而這起事故只有個別的電廠工作人員的輻射值略超標,而電廠周邊的居民沒有任何健康問題,但是沒人在乎。之後的車諾比核事故以及福島核事故,造成的核能負面形象,幾乎斷送了核能的前途。
史東訪問了車諾比電廠事故的調查員,也是當初監造的理論學家。史東在瞭解事故的原因後,他說:「你是負責調查的,事故和你無關。」這位俄國科學家卻滿臉愧疚的說:「不!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認為自己罪惡深重,電廠安全設計不良也與我有關。要是有來問我,我不會同意當天的實驗,造成救災人員的死亡,更幾乎斷送了世界核能工業的前途。」
另一方面,許多環保團體也開始反核化。史東表示,原本美國的環保團體「塞拉俱樂部」反對的是水壩與礦場,因為水壩會造成的生態重大影響,而礦場會汙染環境,他們在最初還曾經支持核能;但是一夕之間,他們這些議題不那麼關心,反而一心一意的走向反核。
「綠色和平」(Greenpeace)創始人之一派翠克摩爾博士(Patrick Albert Moore)後來就因此退出了他所創立的組織,因為他發現財團已經收買了綠色和平。他們看似激烈的抗議活動,其實都只是表演。
紀錄片另一個重點是史東提到,「可再生能源無法解決能源問題」,不管是太陽能還是風能,它們的能量密度都太低了。也就是說,必須花上很大面積的土地,才能獲得一點點的不穩定電力。而且,為了調節這些不穩定電力,還必須搭配更多的天然氣發電系統,使得「可再生能源愈多,天然氣發電系統也愈多」。那麼,是誰在獲利呢?還是那些石油公司。也難怪石油公司也相當樂於推動可再生能源。
史東認為,艾森豪當年的主張是對的,核能才是邁向未來的答案,雖然人們會恐懼,但是克服恐懼才能存活。紀錄片做了一個比喻:全球暖化的危機,就像是我們走在一個跨河的鐵路橋上,結果迎面來了一輛火車。你往反方向跑,火車一定會追上並撞死你。唯一的活路,只有從橋上往下跳進河流中。跳河很恐懼,但是不跳一定會死。
《新核能時代》好評上映中,本文僅摘用了電影中的少數重點。電影提到的新核能技術,以及目前的發展進度,煩請自行觀賞。中華民國核能學會為推廣本片,與其他民間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核能流言終結者、台灣媽媽氣候聯盟、潔淨能源推廣協會)在全台各地舉行免費特映會,詳情可見其下連結。
文章來源:能源.氣候.環境.未來
奧立佛史東這新片太震撼!議員驚呼:反核竟是為了生意
奧立佛史東這新片太震撼!議員驚呼:反核竟是為了生意
2023-10-30 中時新聞網 祝潤霖
好萊塢知名導演奧立佛史東拍攝的紀錄片《新核能時代》(Nuclear Now),即將於11月24日在全國上映。前總統馬英九27日在包場搶先看,讚不絕口。新黨台北市議員侯漢廷直言,1970-1980年代,美國有許多反核人士聲稱,使用核電,生態浩劫、地球毀滅。藝人歌手紛紛獻唱、大批群眾上街。如今回首檢視,他們都成了被時代打臉的可憐人。在美國,石油、燃煤公司資助反核團體,資助智庫學者發表反核言論,一切都是為了生意。
中華核能學會與諸多知名挺核環保團體於27日晚間在台北包場,邀請到前總統馬英九一同搶先觀賞。馬英九在電影播放結束後發表觀後感認為,很多人對核能依舊抱持著誤會的看法,一想到核能電廠便有感隨時會爆炸,因此鼓勵民眾觀看這部電影了解知識,有助於正確認識核能。
「感謝李敏老師和葉宗洸老師,日前榮幸受邀搶先觀看!」侯漢廷28日在臉書發文提到,導演從反核電到支持核電,他認為,必須擺脫對核能的病態恐懼,才有辦法達到零碳排,解決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電影回顧了核能發電的歷史、及當前最新進展的SMR小型核電機組開發使用,淺顯易懂的科普宣導片。「電影中甚至有一段,我不禁眼眶一緊,落下感動的淚水。未來觀看的朋友可以猜猜,我看到了什麼而感動?」
侯漢廷指出,1970-1980年代,美國也有許多的反核人士聲稱,使用核電,生態浩劫、地球毀滅。藝人歌手紛紛獻唱、大批群眾上街。如今回首檢視,他們都成了被時代打臉的可憐人。在美國,石油公司、燃煤公司資助反核團體,資助智庫學者發表反核言論,一切都是為了生意。
侯漢廷強調,在台灣,由政客資助反核,然後政客涉入綠能,比起外國為了生意,同時還能為了權力,一舉數得。如果台灣現在投入SMR核電機組,至少也須十年時間才能商轉。倘若再延宕下去,不僅供電吃緊,而且碳排將居高不下。他直呼,「政黨輪替、我進入國會,會全力推動核一二三延役、核四安檢後重啟,並投入SMR興建,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與能源正義!」
民進黨兩張神主牌,是互相矛盾的:主張台獨,怎可以反核
民進黨兩張神主牌,是互相矛盾的:主張台獨,怎可以反核?核電是最獨立自主的能源。
----------
李遠哲跳出來批蔡英文 郭正亮不禁脫口一句
2022-10-13 中時新聞網 黃麗蓉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12日接受專訪時痛批,民進黨二次執政後加速腐敗;更直言,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錯誤不斷,總統蔡英文說2024年後不是她的事。李遠哲還稱,無法再和蔡英文溝通。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認為,「李遠哲2019年聯合幾個資政支持賴清德,蔡英文當然就記恨到現在」;甚至指出,李遠哲也看不下去了,因為他對台灣能源政策很有意見。
針對李遠哲的專訪,郭正亮今日在中天政論節目《大新聞大爆卦》中表示,李遠哲2019年聯合幾個資政支持賴清德,蔡英文當然就記恨到現在。李遠哲講的也是事實,也提到政權末期的併發症;前總統陳水扁最後兩年也是這樣,各種貪腐的行為就開始出現了。民進黨現在已經橫著走了,覺得已經沒有人可以制衡它了;而且已經執政很久了,所以對檢調、司法甚至對媒體掌握權力,當然就會造成腐敗的行為。
郭正亮接著指出,李遠哲就看不下去了,因為他對台灣能源政策很有意見。郭正亮也表示,自己也有意見:一天到晚說台灣要獨立,結果天然氣要占50%,這是在幹嘛?天然氣全部都是進口,台灣卻隨時可能被圍,到時發生能源危機怎麼辦?天然氣管從台中拉到桃園,很容意被炸斷;這麼容易曝光的國安風險,民進黨還堅持要搞天然氣,就因為它反核。
郭正亮點出,事實上,民進黨兩張神主牌,是互相矛盾的:主張台獨,怎可以反核?核電是最獨立自主的能源。歐洲也都已經重新反省,要不要用第五代核能,也就是小型的核子反應爐。
馬斯克揭示德國能源危機與解方:核能與再生能源互補之必要
馬斯克揭示德國能源危機與解方:核能與再生能源互補之必要
2025-01-25 銳傳媒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日,德國「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簡稱AfD)領袖艾麗絲·威德爾(Alice Weidel)與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進行了一場公開對話,迅速引發廣泛關注。這段視頻在社交媒體X上的播放次數超過1200萬次,對話內容直指德國能源政策的問題與未來的出路。威德爾毫不留情地批評,德國自梅克爾(Angela Merkel)時期以來推行的「能源轉型」政策。馬斯克則從科學與技術角度為核能背書,進一步驗證了選擇黨的能源主張。透過分析對話內容及數據,本文將深入探討德國能源政策失誤的根源及其對經濟與民眾的影響。
德國自2000年初開始推行「能源轉型」(Energiewende)政策,目標是放棄化石燃料與核能,全面依賴可再生能源。然而,這一政策並未如預期那樣穩定供電或降低能源成本,反而造成一系列問題。威德爾在對話中指出:「德國是唯一一個關閉核電站的工業國,梅克爾的政策摧毀了我們的能源基礎。」
以數據為例。自2023年以來,德國的家庭平均電價上升至每千瓦時42歐分,是歐盟平均水準的兩倍。此外,德國每年能源進口花費高達900億歐元,這使該國更加依賴國際能源市場。威德爾強調,核能可以穩定供應且碳排放為零。現政府卻在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供應中斷時,依然選擇關閉最後幾座核電站,將國家置於電力短缺與高昂成本的風險之中。
馬斯克也補充說:「在高緯度地區如德國,太陽能在冬季的效率極低,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缺乏核能,工業國根本無法運轉。」他還提到,核電站的技術潛力巨大,可以在不擴大占地面積的前提下,顯著提高發電能力。
能源價格飆升對德國工業的影響尤為明顯。根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德國的工業產出下降了近15%,能源成本則成長了約40%。2024年,德國製造業生產力降至20年來的最低點,其中鋼鐵、化工等高耗能產業首當其衝。選擇黨的分析顯示,能源成本上升已迫使多家大型企業將生產轉移至能源成本較低的國家,例如美國與波蘭。
威德爾在對話中提到:「我們不能繼續依賴單一能源結構。必須恢復核能,並採取技術多元化策略。」她進一步舉例說,如果用風能替代一座核電站,每年需要多達1250座風力發電機,這不僅需要佔用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還無法保證穩定供電。
這些問題使德國企業處於競爭劣勢。根據德國工業聯盟的報告,2024年德國新投資減少了約25%,僅為美國與南韓的40%。馬斯克認為,德國當局在能源政策上的錯誤導致了「經濟自殺」,並呼籲重新考慮核能與化石燃料的角色。
選擇黨長期以來被視為「極右翼」,但從其能源政策主張來看,其實質更接近於科學與實用主義。威德爾指出:「德國的左翼政府強行推行綠色政策,但這些政策在現實中並不可行。」她批評道,將能源政策完全建立在太陽能與風能的基礎上,不僅不切實際,還加劇了能源依賴與碳排放的矛盾。
馬斯克則以自身的技術觀點為選擇黨的立場提供支持,他表示:「核能是目前最安全、最清潔的能源之一。如果德國能夠優化現有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碳足跡,還能顯著改善能源穩定性。」他還強調,能源政策的制定不需要「高深的物理學」,只需要務實的數學與經濟學。
在能源政策失敗的背景下,德國民眾和企業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一名巴伐利亞州的中型製造企業主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每月的電費已翻了一番。若情況不改善,我們可能不得不關閉工廠。」此外,德國政府為了彌補能源短缺,不得不以高價從國外購買電力,導致家庭用電成本激增至每月約200歐元,遠高於歐盟平均水準。
另一項調查顯示,近60%的德國家庭為了應對電費上漲,削減了其他生活開支,如食品與醫療。威德爾認為,這些情況表明,現有能源政策不僅損害了經濟,還侵蝕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品質。
馬斯克在對話中多次強調核能對能源穩定性的關鍵作用,建議德國重新考慮核電的重要性。他提到:「核能是目前最清潔且穩定的能源之一,缺乏核能的國家將面臨供電風險。」這一觀點同樣對台灣推行的「非核家園」政策提出了警示。
台灣自2011年起推動「非核家園」,計劃在2025年全面關閉核電站,但這一政策已引發諸多問題。台灣現行的能源結構高度依賴燃氣與燃煤,2023年再生能源僅占發電量的8%,供電穩定性因此大受挑戰。更重要的是,缺乏核能導致的高昂電價和碳排放壓力,正嚴重削弱台灣的經濟競爭力與減碳目標的實現。
馬斯克的建議揭示了一條更務實的路徑:核能應成為補充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的關鍵手段。特別是在追求穩定供應與環保目標的平衡時,過早放棄核能或將帶來長期損失。
從威德爾與馬斯克的對話中可以看出,能源政策應以實際需求和科學數據為基礎,避免受制於過度理想化的目標。德國的能源危機正好為台灣提供了一面鏡子,反思「非核家園」政策的可行性,探索核能與再生能源的互補方案,才能真正實現穩定供電、經濟成長與減碳目標。
2025-02-08 誠實豆沙包
2025-02-08 誠實豆沙包
所以說為什麼正常人非逃離鬼島不可。
國民黨有多賤,是早就知道的事。但你以為台灣人會因為有一個壞榜樣,就會堅持做好榜樣嗎?
垃圾不分藍綠,台灣模式的政治貪污有多爽又不是秘密。
民進黨的誕生,才不是為了對抗國民黨,而是為了分它一杯羹。
不然你以為台灣人是在政治狂熱啥潲?
台灣人其實並不想解除藍綠這個詛咒。
2025-03-01 誠實豆沙包
2025-03-01 誠實豆沙包
民進黨執政時間不算短,但綠的為什麼到現在還在苦苦對抗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綠的只不過是在跟藍的比賤。
民進黨並沒有創造出一個明顯跟國民黨有區別的、厭惡貪污腐敗、真正重視公平正義的社會。
政治冷感,就是因為台灣被垃圾不分藍綠掌控,如此令人絕望,卻還要被政治狂熱白痴指責不關心台灣。呵。
中午來開匯/批政府廢核成意識形態、宗教膜拜 黃介正
中午來開匯/批政府廢核成意識形態、宗教膜拜 黃介正:外資極其重視台灣電力夠不夠用
2025-03-19 匯流新聞網 潘語綺
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黃介正,今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針對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黃介正表示,此舉影響台灣未來甚鉅,當台積電龐大的未來投資移往美國,自然會使台灣戰略價值下降;但他也表示,既然木已成舟,台灣可以改以「台美聯手」的戰略壓住其他的競爭對手,雙方合作成為世界第一。
黃介正表示,台積電將鎂光燈送給美國總統川普,一方面能提升美國對台灣整體觀感,有助降低華府對台的壓力;而在另一方面,台積電與美國高度結盟後,美國當然也不會容許其他企業和台積電競爭。
「1000億美元的投資現在木已成舟,但是還有可能再加碼到2000億美元,很難說。」黃介正直言,因此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必須與台積電高層有良好、完善的溝通;就像是台積電日前宣布擴大對美投資,經濟部長郭智輝卻表示對此計畫不知情,「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在看一盤棋的概念,就會被敵人單個解決」。
黃介正指出,當台積電龐大的未來投資移往美國,自然會使台灣戰略價值下降;再加上本來半導體的產業鏈是抓在台灣手上,當產業鏈出去以後,台灣下降的戰略價值該如何加回來,就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跟川普先談好,我們合作就要拿世界第一。」黃介正續指,其他國家的半導體業都是競爭對手,此時只要以「台美聯手」的戰略壓住其他競爭對手,讓台美雙方合作成為世界第一,自然台灣戰略價值也會提升。
話鋒一轉,黃介正表示,其實在去年11月川普當選後,台灣政府就應該在新竹科學園區統整一個工作小組,「你們有什麼需求開單子來,我想辦法幫你們做,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再剩下2個月,核電就全部關掉了,台灣電力就不夠了。」黃介正指出,目前台灣核電廠僅剩核三廠2號機持續發電,2號機將於今年5月17日正式停機進入除役階段,也代表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
「外資非常注意台灣的電夠不夠用,政府不應該將砍核電變成意識形態、甚至是當宗教膜拜。」黃介正批評,這也是台積電會赴美投資的原因之一。他進一步表示,台積電董事會對赴美投資案,討論時一定會有所謂的「天花板及樓地板」,如何做、怎麼做對公司最有利,而絕對不是討論對台灣有利。因此政府也不用情緒勒索台積電。
黃介正也強調,政府應該一開始就要有戰略意識,去幫助所有高科技產業組成聯盟;但政府一定要秉持「自己是輔助而非決策角色」,來服務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