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不吸菸/不准吸菸…
「菸害防制」與「吸菸人權」的反思座談會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0/03/03

法國導演亞倫•雷奈的組合電影《吸菸/不吸菸》從女主角點菸或不點菸的兩種選擇,道出了生活中一個不經意的決定,卻可能帶來影響人生的巨大改變。確實,人生無常,任憑抉擇。但是,我們的國家似乎想幫每一個人做決定。

「菸害防制法修正案」自去年初實施以來,擴大的禁菸範圍和各種強化的反菸措施,讓專為吸菸者開設的咖啡廳和餐廳,幾乎消失於無形,碩果僅存的吸菸區少之又少;甚至就連許多開放的戶外空間,也都變成了吸菸者的禁區。該修正案實施屆滿一年之際,環保署計畫提出行人走路吸菸開罰等進一步緊縮規定,持續引發爭議。

回到相關法規的立意,首先在於維護不吸菸者的權利,由此出發的主流論述幾乎已成為「天經地義」,但是否真的如此?就其施行方式而言,是否有過當之虞?國內、外政府禁菸的最主要理由在於「二手菸對『他人』健康的危害」,但比起政府所補貼的汽機車及各種工業廢氣,二手菸的危害又是否真已大到非得(近乎)全面禁絕的地步?這是否是某種「民粹」立法?相關規範又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甚至是否有違憲之虞?

其次,相關法規也預設著「全面禁菸」的終極目標,這種以道德或知識之高位來馴服所有人行為的企圖,是否隱含著某種家父長主義?是否傳達出某種知識/權力的複雜關係以及空間治理技術?最後,「反反菸」的可能性,是否可以深化出什麼樣的社會和文化實踐意涵?以上種種議題,都是台灣社會在一片反菸至上的主流氛圍中,需要思考和辯論的。

時間:2010.03.13(六) 14:30-17:30 地點:紫藤廬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電話: 02-23637375 )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紫藤文化協會、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 承辦人:魏玓、陳宜中

主持人:魏玓(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台社與文化研究學會成員) 與談人(依姓氏筆劃序): 黃哲斌(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主任記者、部落客) 陳嘉新(精神科專科醫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社會學博士)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系) 謝世民(中正大學哲學系)

主題: 
活動日期: 
2010/03/13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是為了方便外商販售戒煙藥品而已.........
一個好的立法..推個5.6年還不一定過......
這種兩星期就過的......是為了'' 尼古清 ''吧...

煙死好。討厭煙到底。

討厭煙到底。

討厭的東西就要全面噤聲嗎?那我是不是可以說我討厭情慾所以凡是媒體也接吻鏡頭要剪掉(做愛裸露就更不用說了),民眾也不可以在路上接吻。

不抽煙,毋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