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在就任滿七周年前夕,接受專訪時指出,他當總統不會午夜夢迴、自怨自艾,他覺得做了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事情,「我晚上睡得很好」。馬總統似乎還沉溺於自我感覺良好的「政績」當中,難道馬總統不知道在總統官邸一牆之外的廣大台灣人民,每天早上醒來雙眼都充滿血絲,白天猛灌提神飲料撐過,過著低薪過勞的艱困生活嗎?這七年來,台灣社會在馬英九的執政之下,不僅婦女地位倒退魯、勞工實質薪資史上最大倒退、舉債也是史上最高、對財團減稅史上最多、經濟依賴中國加劇、人權倒退史上最大、環境破壞與土地強徵哀嚎遍野等等事蹟,族繁不及備載。
民間團體在馬總統520執政滿七周年當天召開記者會共同呼籲,懇請馬總統睜開惺忪的雙眼,看看這七年來台灣社會真實現況,安穩睡了七年,最後一年也該醒醒吧!請馬總統深刻體恤民間疾苦,躬身自省,提出福國利民的施政方針,如此方能擺脫「無能」的歷史定位。
巢運發言人彭楊凱表示,馬總統上任後,即大幅調降「遺產贈與稅」,說是鼓勵台商「鮭魚返鄉」投資產業,結果全流向房地產大肆炒作,成為推高房價原兇之一。當「高房價」榮登2009年十大民怨之首,馬政府說要推動改革落實「居住正義」,結果呢?只做《奢侈稅》、《居住五法》等半套改革,卻對真正關鍵的「不動產稅制改革」一再拖延。社會住宅中央卸責、進度緩慢,依舊是令人可恥的0.08%。官商貪污舞弊「合宜住宅」大行其道,甚至欲再續推2萬戶「青年生活宅」。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竟從2009年「11.5」一路攀升至2014年的「15.73」。居住正義喊半天,人民居住的痛苦負擔卻只增不減,馬政府不用負責嗎?執政無能,卻推說是「宣傳不夠」所以人民無感,馬政府有在反省嗎?眼看馬總統八年任期將屆,居住正義能否在被人民「死當」前有點成績?「房地合一稅改」是你的最後機會,請做點讓我們可以鼓掌的事吧!
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洪敬舒認為,馬英九總統任內大規模為財團富人減稅,非但未能創造亮麗的經濟成長或吸引外資,卻開創炒地炒樓的空前榮景。減稅的結果導致租稅負擔率從2008年的13.4%至2013年剩下12.3%,已較城巿國家新加坡的13.7%更低,更是全球除避稅天堂外的最低水準。進一步檢視政府收支餘絀,除2008年首年有盈餘232.10億元外,其餘各年度全是以舉債方式彌平財政赤字,7年之間僅為彌平政府收支就產生9831.5億元財政赤字。稅收失衡便導致舉債爆表,中央的未償債務餘額從2008年底的3兆7786億元大幅度攀升,預估2015年將突破5兆4531億(預算數),合計舉債1兆6745億元。檢視執政7年的財政成績單,雖亦推動部分改革,但「財政健全方案」成效有限,「奢侈稅」、「證所稅」則是有名無實、「房地合一稅」更是只聞樓梯響,債務持續攀高只能用「債台高築」形容。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認為,自2008年馬英九上任7年來,台灣性別不平等排名從第四名(2008)下降到第五名(2012),婦女地位不進反退,婦女政見也多項跳票。包括,2008年提出政務官女性比例不得低於1/4,八年內不得低於1/3,然檢視馬團隊歷次女性閣員的比例從未達到1/4,更遑論1/3,甚至現任毛內閣只有1/8。此外,2008年、2012年亦提出應強化反性別暴力之行動,然2007年台灣女性家暴人數為52,773人,到2013年增加為76,396人,增加了44.8%;而性侵害案件則從6,037件增加為9,159件,增加了51.7%,台灣婦女人身安全環境情況是每下愈況。再者,2008年承諾將設置「生育風險補償機制」,卻一直到2012年才推出試辦計畫,原本三年的試辦計畫,卻因衛福部的專橫與無能,硬將不相干的醫糾補償與生產風險補償綁在一起,致使生產風險補償機制法制化遙遙無期,試辦計畫可能因經費短缺無疾而終!過去七年來,女性整體權益排名往後退,馬英九先生卻只知政爭、國共合作,看不到女性的需求,人身安全環境惡化。婦女團體七年來多次提醒馬先生重視婦女政策的落實,但馬先生依然故我,根本是「馬目」不仁,難怪每天可以睡得安穩!!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表示,馬英九於2009年簽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與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並在立法院通過「兩公約施行法」,然而兩公約簽署至今,執政黨、行政院各部會,卻將兩公約視為敝徙,對於兩公約國際審查委員所提出的81點結論意見束之高閣,國家主動進行大量的土地徵收、迫遷等侵害人權的事件,對於人民的各種集會遊行之箝制也越加劇烈,從過去的以「集會遊行法」起訴到現在直接以「刑法」起訴的個案急速增加,光馬英九上台之後就有43件以「集遊法」被起訴的案件,去年更有10件集會遊行被以「妨礙公務」被起訴,去年更發生324行政院及427忠孝西路的國家血腥鎮壓事件及記者遭到警方驅離等事件。國家暴力沒被追究,政府卻起訴了119位的和平集會的人民。這些統計還尚未包括「不起訴」或「偵查中」「審理中」或「緩起訴」的個案。至今,立法院也仍未修改已被宣告違反兩公約及違憲的集遊惡法。馬英九在2008年說要「把街頭還給人民」,如今看來,根本是倒過來把人民最後的「集會遊行權」都奪走,實為台灣民主人權之嚴重倒退。
反迫遷連線代表徐亦甫指出,馬政府2009年簽署包含居住權、禁止迫遷的兩公約,但卻無視2013年國際人權審查中,專家指出在不同個案中居住權受侵害的事實,持續放任掠奪式開發。2014年,全台浮濫徵收計畫達11,490公頃,近三年內暴增面積超過五千公頃,光桃園航空城一案就涵蓋三千公頃,占全台有史以來區段徵收總量的一半。我們的都市更新,宣稱能「提升7兆2672億之產值」,其實是縱容暴力/暴利戕害居住權。光在雙北地區,已通過都市更新審議核定的案件超過230件,已劃定尚待審議的超過1,200件。而超過九成的都更案件,在核定後仍然爆發各種爭議。2009年吳敦義閣揆任內成立「國土清理活化督導小組」,將占全台總面積超過六成的240萬公頃國有土地視為待清理、開發的不動產商品,造成、加速如紹興社區、華光社區等迫遷案,威脅全台超過2萬戶非正式住居。而光看低估的官方統計,遊民人數也從2008年的3074人暴增到5050人。其中超過七成為工作貧窮而導致的居無定所,顯示在政府失能的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下,越來越多人露宿街頭、面臨無時無刻的迫遷。這些數字見證在「公共利益」的包裝下,政商聯手迫遷人民,也在在見證著馬政府踐踏居住權的事實。
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認為,在過去這七年中,馬政府不斷販賣「邊緣化」的恐懼,恐嚇人民,台灣不簽FTA、不加入TPP、RCEP就會成為北韓、蒙古、巴布亞新幾內亞。為了使中國不阻擾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所以台灣要跟中國簽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台灣人民必須忍受跨海峽政商集團的剝削。為了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為了加入「亞投行」,台灣必須接受「一中框架」。在這樣的魔鬼交易中,台灣不斷喪失經濟自主性與政治自主性,而最後換得的,卻是虛華不實的「633」經濟成長承諾。
台灣環保聯盟祕書長陳秉亨認為,馬英九七年的環保政策,可以說見樹不見林,走十步退八步,雖然停建國光石化與封存核四,算是對台灣長遠的環境保護有幫助,但也是因為社會無數次的激烈抗爭才得。馬政府環保救國主張正確,但是改革都做半套,如電價合理化,但是卻消極推動綠能與節能政策,只停留在強調核能與不吹冷氣。雖然通過海岸法、濕地法、水汙法等對台灣永續利用有幫助的法案,那也是立法委員的努力成過。反觀行政單位,在環評法、水保法、森林法、全國區域計畫對於集水區開發限制逐步放寬。就算看見台灣紀錄片一度風行,但是對於集水區內土地開發卻始終無法管制。瀕臨絕種的白海豚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為瀕臨絕種,跟馬英九上任的時間相當,過了七年,最基礎的重要棲息環境,連公告都沒有。不過這些成果背後都是人民激烈抗爭而來,期許馬政府,在最後一年,針對溫室氣體減量法、電業法、國土計畫法等永續發展的法案,能夠盡速通過。
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指出,馬英九執政七年,在拼經濟的口號式政策下,台灣經濟非但沒有成長,反而陷入長期重度昏迷,最低所得收入組每月儲蓄為-21,932元,每月薪資收入4萬元以下者自2008年起衝破550萬人,去年更上升到598.3萬人佔全體受僱者69%,勞工實質薪資更是倒退十六年,而近期沸沸揚揚的加薪四法,根本是欺世盜名的粗俗伎倆,無法實質替勞工加薪。基本工資雖年年調整,但淪為馬政府的政治考量,先後以「GDP連續兩季在3%以上,或失業率連續兩個月4%以下,方調整月薪」與「CPI累積超過3%,才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等違法亂紀的現象企圖凍漲基本工資,將政府施政不利的惡果轉嫁到基層勞工身上。馬政府長期以來,一直以廉價手段應付基層勞工而已,根本無法解決血汗低薪的勞動現況。
民間團體監督後馬時代,倒數一年
你睡好!我死好?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 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 loud@gmail.com。
2015/05/20
回應
台灣勞工陣線(勞陣)是臺灣的勞工運動組織之一,主要訴求是從
台灣勞工陣線(勞陣)是臺灣的勞工運動組織之一,主要訴求是從「政治民主」進一步邁向「產業民主」。在政治上,勞陣被認為較為親近民進黨新潮流系,具有一定的台獨色彩(後述)。
1984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夏潮聯合會與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新潮流系前身)人士合組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簡稱勞支會),是勞陣的前身;發起人有律師郭吉仁、李勝雄,政治人物邱義仁、袁嬿嬿、賀端蕃,作家楊青矗,社運人士簡錫堦、蘇慶黎等。台灣解嚴後,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改名台灣勞工運動支援會(仍簡稱勞支會)。1987年,夏潮人士退出台灣勞工運動支援會,另組工黨。1992年,台灣勞工運動支援會改名台灣勞工陣線。
1993年4月26日,勞陣秘書長簡錫堦在《自立早報》的【焦點對談】中承認:「民進黨對工運並不重視。尤其是勞工與資方對抗的若干重要抗爭,民進黨從未用其旗幟支持。民進黨是以中小企業利益為主的政黨;從辜汪會談來說,它受到的壓力也是來自資方。我認為:民進黨至今仍停留於台獨情結,並未有社會革命的思考;如支持李登輝、暗助連戰等,都是民進黨的包袱;勞工政策方面,只站在台獨立場來反對引進中國勞工(以免台獨主張受大陸人海戰術影響),卻不反對外勞,因為有中小企業主的壓力。」他還說:「我們(勞陣)認為:勞工運動應有意識形態,勞工須有信仰。現在的民進黨幹部就是看不出什麼信仰:除了台獨以外,他腦袋空空,沒有東西,只有口號。而我們的勞工幹部,理念非常清楚,有方向,有信仰。……目前勞陣的階段性目標是推展『福利國家』,這與民進黨的『福利國家』不同:民進黨只是要資源重分配,把軍公教的優待平均分攤給大家,不敢對資本家挑戰;但我們會批判現有體制不敢對資本家課重稅,澄清真正的『福利國家』定義,讓勞工知道『他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應為人民服務什麼』。……勞陣的參與者多主張台灣獨立,尤其不少工會幹部都是政治意識覺醒後才投入工運、也較支持民進黨;故勞陣自然傾向台獨,這點與勞動黨(勞權會)傾向統一完全不同。……勞陣的目標在於解放台灣勞工,不可能去解放中國勞工,因為:第一,沒有餘力;第二,現階段不重要。對於兩岸勞工聯合抗爭,我認為:兩岸是有敵意的國家,勞工之間的衝突也大;故應先擴大本身勞工力量,才有結盟可能。我不反對勞工跨國結盟,只是認為不是現階段的重要工作。」
1994年,民進黨在立法院審議全民健康保險相關法案時放水,通過許多不利勞工之條款。但在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中,勞陣選擇僅向民進黨提出「勞工說帖」;在民進黨候選人表面簽署同意後,勞陣宣布支持民進黨,引發其他工運團體批判。勞陣表示,支持民進黨是因「雖然階級立場不同於民進黨的『全民政黨』,但是在國家認同上與民進黨看法較一致,階段性合作的信任度較高,遊說的效果較好」,「即使未來勞陣促成了階級政黨,也會選擇較有共同性的政黨聯合執政」。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委會)發動在選票上貼「以上皆非」貼紙的廢票運動,簡錫堦卻公開反對此舉;簡錫堦對媒體表示,「投廢票等於幫助國民黨」。1996年,簡錫堦接受新潮流系內部提名擔任民進黨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引發勞陣內部有志獨立於民進黨、而發展成為工人政黨的一群左傾知識分子與工人幹部的強烈不滿,他們在勞陣內部主導權的爭奪敗給了早已提前預謀改組的新潮流系以後,選擇集體退出勞陣,並發行小冊子《紅燈左轉》,強烈批判勞陣完全淪為民進黨與新潮流系的組織、放棄「工人組黨」路線。
勞陣的早期工作以勞工法律服務及自主工會組訓為主,並出版《勞動者》月刊。1998年5月1日,勞陣與「全國產業總工會推動籌備委員會」發起「新社會之夢──五一受雇者圓夢遊行」,當天共有兩萬人參加,人力物力之動員均屬空前。
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政府上台執政後,勞陣的地位逐步為2000年5月1日成立的全國產業總工會(全產總)取代,勞陣本身活動則趨於沈寂。勞陣與全產總歷屆理事長關係密切,甚至參與政策擬定;對於陳水扁政府宣示的「勞動三權入憲」,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委會)一直以來的勞動三法版本就是「限縮團結權、掐死爭議權」,勞陣不僅沒有任何的質問,反而不問勞動三法具體內容,只要勞動三權入憲。隨著全產總依附的陳水扁政府漸傾向資方,而全產總在「雙週84工時」等議題上立場全失,全產總甚至放任民主進步黨介入理事長選舉,全產總理事長亦不乏新潮流系成員(例如黃清賢、盧天麟即是新潮流系成員),部份前勞陣成員(如簡錫堦)轉而另組泛紫聯盟並號召「重回街頭」。
2010年4月30日,勞陣秘書長孫友聯應台灣團結聯盟台北市黨部邀請,參加台北市黨部在台北市一郎餐廳舉行的募款餐會暨「台北市白領反ECFA聯盟誓師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