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與國共內戰的歷史壕溝

2015/05/23

《自由時報》報導出席坎城影展的藝人舒淇表明「來自台灣」,後續引發兩岸網民的線上熱戰,台灣網民普遍盛讚其「風骨」,許多對岸網友則加以撻伐。今日(5/23)舒淇經紀人及工作室發佈澄清,指《自由時報》報導失真,原來舒淇根本「沒有說過這句話」,更指報導影響舒淇之形象和聲譽。一時間,台灣網民才剛頒贈的「風骨」美譽立刻又給剝下。

每一個類似舒淇這樣的爭議都帶有國共內戰的痕跡,它標誌了冷戰與內戰結構的延續,以及分斷歷史所鑄造的龐大情感時至今日仍然不可解。爭議事發第一時間,點開臉書與微博,隨著平均使用者所處地域的不同,立即可見到環繞著舒淇話題所引發的兩種極端巨大情感之間的張力。一邊盛讚吹捧另一邊就是撻伐貶抑,字裡行間彼此都帶有各自的國仇家恨,表面雖然對立爭鋒,實則共構為一支撐兩岸分斷體制的洪流漩渦。

 舒淇「來自哪裡」的問題,引發兩岸網民線上熱戰。(照片來源:法新社)

撇開統獨立場,問一個實際的問題:當政治龐雜的爭議不是個人可以隻身突破時,有多少人是在兩岸夾縫的模糊空間中求取生存的?夾帶資本鑽營取巧的資本家是一種,但也還有其他,例如說新移民(陸配、台配)、移工(陸勞、台勞)、移動求學者(陸生、台生)。難道我們真必須無時無刻確保這些移動者的「對己忠誠」嗎?又是什麼意識支撐了這種政治檢查的合理性與理所當然?

像是舒淇此刻這般的不表態,在抗拒歷史鬼魅糾纏的層次上,反而是倫理的,那是不主動挑起矛盾與對立情感,是在模糊空間中創造真實的認識和互動;在個人層次上,是在巨大政治紛爭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個人的求生。

《自由時報》的報導,真假是一回事,從報導以降,連同後續引發的兩岸網民的互相攻堅,這些話語的動機就是政治檢查,在國共內戰的歷史壕溝中各自就位,確認敵我,要求表態,且非我即敵。無怪乎只當了一天台灣民族英雄的舒淇,今日立馬又成了匪。

責任主編: 

回應

自由時報及聯邦銀行的前身聯邦建設是如何發跡的? 李登輝與聯邦建設的關係為何?

林榮三從台北市私立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高級部畢業。學校畢業後,隨兩位兄長進入老闆陳萬富(林堉琪、林堉璘、林榮三是陳萬富的妻舅)開的米店做生意,後來成為台灣最富有的房地產商人。

林榮三于1967年獨自成立聯邦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多年後逐漸形成聯邦建設集團。目前旗下公司包括了聯邦建設、聯合投資聯邦銀行、聯邦整染、佳佳保齡球館、《自由時報》等企業。

林榮三的一位部屬在談到林氏擁有的土地時說:“即使一年蓋一千幢大廈,15年也蓋不完”。

瓏山林這塊土地位於台北市汐止和內湖、東湖交界線附近,總面積5.4萬平方米。於1987年初,土地主人以6億元出售於聯邦建設集團。但是當到3月時,林榮三以其妻張素娥名義,以每坪2645元,100億元總價購入。第二年1988年,因台灣房地產價格上升,瓏山達到每坪1.6萬元。三年1989年達2萬元。

(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靠著跟黑金輝的關係,炒作地皮房地產起家的... )

自由時報:
1988年1月13日,時任總統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台灣當局開放報禁,進一步增強了林榮三掌控該報的決心。同月報社更名為《自由時報》,並從台北縣新莊市遷到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台北市,以利林榮三就近管理。在新地點林榮三更投入近5億元更新設備,其持股已達到90%以上,而創辦人吳阿名的股份已不到10%,僅任該報的發行人,林榮三完全控制了《自由時報》,並提出“台灣優先,自由第一”的辦報理念。這時,台灣政壇也進入一個新的轉折期。林榮三利用自己掌握的媒體,全面支援以李登輝為首的當權派,《自由時報》成為旗幟鮮明的“擁李派”。自然獲得李登輝的欣賞,成為李登輝必看的報紙之一。

(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黑金輝時代有林榮三一份....貪腐扁時代..也有林榮三一份...甚至現在房價地皮的炒作價格上...也有林榮三一份...林榮三也算是,靠著跟官商權貴勾結, 吃台灣,喝台灣,用台灣...的奸商之一... )

風波:

林榮三家族在台北縣汐止鎮白瓠湖擁有300公頃土地,約佔全鎮面積的4%。聯邦建設公司規劃的汐止“瓏山林”別墅不過10公頃,讓聯邦建設公司獲利百億元,而整個這片土地獲利潛能在千億以上。

1995年,汐止鎮在鎮長廖學廣的努力下,台北縣政府決定中止與林榮三么子林鴻堯的土地租約,並將這片土地作為垃圾場。同時廖學廣撤銷林榮三長子林鴻聯的自耕農身份,要收回其購買的300多筆土地,因而林榮三與廖學廣結怨甚深。廖學廣在1995年因收受“鎮長稅”而被判刑18年,他不但被保釋未坐牢,還以此為藉口競選立法委員,結果以高票當選,對林家經營地產帶來將有不利影響。

「自由時報」是偽造假新聞的慣犯

媒體評論-絕不容許偽造新聞
中國時報 2014年08月05日
洛杉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05000501-260109

一家綠媒在網路即時新聞報導「復興空難」新聞中,引述了「中國網友」所言:「呆灣賤畜死光光」,指責大陸網友冷血,企圖助長台灣網友敵愾仇中氣氛。旋即遭到其他網友及媒體質疑,是該報記者自己開帳號留言,再據以作新聞。撰稿記者否認造假,但是過去該報偽造新聞、加工處理照片歷史斑斑,信者恆信。

除此之外,又有某網站篡改UDN有關「吳敦義暈眩倒地」的即時新聞,竟然後製加工成為「白敦義暈眩倒地」,讓民眾聯想到過去選舉時,吳敦義被對手賜了個「白賊七」的侮辱性綽號,UDN立即發表聲明、譴責對方篡改新聞。

這些都是冰山一角,台灣無良媒體自甘墮落,淪為特定政黨的文化打手,無所不用其極地打擊政敵,完全失去一個媒體該有的職業道德與靈魂。

無獨有偶,南部某大學教授,開了無數人頭帳號來加持自己發表的論文,還將教育部長蔣偉寧掛名在後,導致蔣部長丟官下台。如果連大學教授用假人頭來製造假帳號,那麼他們的學生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用假人頭假帳號來捏造加工新聞,煽動社會族群間緊張關係,就成為十分自然的事,絲毫不會覺得有違職業道德。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新聞記者的養成,從學校、社會、媒體一路走來,所受到的種種負面影響,似乎都與傳統的新聞道德背道而馳。教授為了出名不擇手段,記者為了增加點閱率不惜捏造或加工新聞,媒體為了政治立場則不斷吹捧自己主子不惜誣衊政敵,都讓台灣媒體在民眾心中的信任度,不斷下降。

更令人擔心的是,媒體記者容易在有意無意間成為仇恨的散播者。有些記者對可能造成族群衝突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言論,不但不加以篩檢,反而大力播放,甚至加油添醋擴大其效果。尤其是涉及大陸人的新聞,常有斧鑿斑斑的痕跡。如最近發生遊覽車司機毆打大陸遊客的新聞,從各平面電子媒體報導方式,就很容易看出該媒體的統獨立場。

我們很難限制媒體不可有政治立場,但是不容許媒體偽造或加工新聞,否則很容易淪為仇恨犯罪者的散播工具,甚至成為從犯。(作者為科技業顧問、專欄作家)

臺獨右翼民粹威脅新聞自由

1. 美國有嚴密、精巧的新聞檢查制度 (News Censorship) 與嚴厲的資訊流通法規。大量揭穿美國對外干涉侵略、蹂躪第三世界人民,以及國內官商勾結、情治機構濫權、壓迫進步人士、學術與跨國資本 (Multinational Capital) 結合、學界被 CIA、NSA 收買等等,以及對內、對外非法監聽 (Illegal Surveillance) 的新聞,都被美國政府禁止發行。美國新聞檢查 (Project Censored http://www.projectcensored.org/ ) 的嚴格和徹底,遠超過臺灣。

2. 即使是未被美國政府禁發的新聞,被少數跨國資本所壟斷的美國主要媒體 (如美國媒體六大巨獸 Time Warner,Walt Disney,Viacom,News Corporation,CBS,NBC Universal) 也會根據跨國資本的利益,篩選、過濾新聞,選擇性地報導或隱瞞,或是淡化、誇大,許多有關基改、食安、核安、環保、污染、股市操控、金融舞弊等跨國資本在國內外的惡行的新聞就此消失或被淡化。例如 2000 年美國總統選舉舞弊醜聞,在歐洲某些主要媒體是頭條,但在美國卻被擺在不起眼的版面,因為當時跨國財團均挺布希。

3. 美國政府、情治機構、主要媒體、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擅於製造假新聞,常常造謠抹黑,並勾結第三世界買辦勢力,進行宣傳、輿論鬥爭。

當前臺灣的新聞自由超過美國,但也有色情暴力八卦泛濫,臺獨右翼民粹威脅新聞自由等問題。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Florida, 2000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presidential_election_in_Flor...
Florida election recount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orida_election_recount
Fahrenheit 9/11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hrenheit_9/11
The Best Democracy Money Can Buy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Best_Democracy_Money_Can_Buy
Greg Palast Website
http://www.gregpalast.com/

「林榮三財團」炒地、炒房,違反土地正義、居住正義。

「林榮三財團」是高房價、貧富不均的罪魁禍首,造成小百姓望屋興嘆,小確幸破滅,不但中產階層萎縮,而且勞工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使臺灣社會形成 M 形社會。

「林榮三財團」更憑藉著所屬的壟斷傳媒,煽動臺獨右翼民粹,以掩護金權構造、階級矛盾,繼續隔離、欺瞞臺灣人民,並有意挑撥藍綠矛盾,倡議新白色恐怖,煽動兩岸人民對抗,威脅兩岸和平。

「林榮三財團」從事剝削的、非創新的土地炒作、房產投機,敗壞社會風氣,長期鼓勵不事生產、投機炒房的賭徒價值,造成臺灣產業空洞化,拖垮臺灣經濟發展。

「林榮三財團」是臺灣最惡劣的黑金勢力。

三重幫 -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9%87%8D%E5%B9%AB

林榮三 -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6%A6%AE%E4%B8%89

富比世低估的神祕地王 - 林堉璘、林榮三 兄弟 雙首富
財訊 第376期 2011-07-06 陳雅潔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905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print/fi/WEALTH/5049/1309881600669730...

「自由時報」出賣臺灣人民利益

時論-不齒捍衛西方利益的媒體
中國時報 2014年 8月 14日
林建甫

12日自由時報社論要總統馬英九先生閱讀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一篇專論,作為施政依據,並以該文的片段內容批評政府兩岸政策。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作為一個長期關心國家發展的經濟學者,我認為有必要提出一些公平論述,讓社會大眾評斷。

美國的利益 不一定利台

該專論題為〈市場解藥應是美對台政策的中心〉(Market Solutions Should Be Central to U.S.’s Taiwan Policy)是威爾遜(William T. Wilson)研究員的分析報告。文中引用了許多的數據,以美國觀點分析台灣經濟的現況,並更進一步加入兩岸合作的政治風險,以美國利益為考量,給美國政府作為對台施政的參考。該報告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台灣經濟成長率不如70年代、80年代的事實,其原因包括產業結構轉型、貿易競爭力下滑、國內投資下滑,人口結構老化等。第二部分,對大陸經濟的依存程度提高,也就是對大陸的貿易、投資大幅增加,同時間對美國的貿易減少;ECFA簽署後,台灣更依賴大陸了。第三部分,建議台灣應加入自由貿易協議及區域整合,同時注意對大陸對台灣最終要的政治目的。最後一個部分是對美國政策的建議及結論。相較於泠戰時期台灣對於美國經濟的大量出口,現在已被大陸所取代;如此高程度的依賴,讓台灣的處境岌岌可危,並受到北京政權的制約;而這樣的現況必須要有所突破,美國應該要公開鼓勵台灣加入自由貿易及區域經濟,同時重振與美國的關係。

綜以觀之,該篇報告分析台灣所面臨的處境與困局還算客觀,但給出的具體建議,大部分政府知道且已經在做。例如軟體和軟體服務的整合;平衡經濟發展,應減少對貿易的依賴,鼓勵國內消費與投資;完善消費者保護法;更透明的投資流程,特別是私募股權交易;提升外國人來台直接投資(More inward FDI)、參加區域貿易協議,…,等等。不同的是,該報告是給歐巴馬對台政策的建議,也就是以美國政府利益為先,並不一定對我們有利。例如針對我對美的出口依賴轉向對大陸的依賴,建議要解禁美牛、美豬,能源要重核電並應大幅保障國外投資人等,因此部分建議必須審慎看待。

更進一步來說,參考國外觀點確實是一個讓政策擬定更周延的必要過程,然而外國人對我國政經文化、政策背景及推動過程不一定了解,且所獲得的資料可能是透過網路搜尋或特定團體所提供,且當前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加上國際外交環境中與中國大陸的角力,該報告的結論,站在美國的立場,當然對兩岸合作更上一層樓會有一定程度吃味。希望本來親美的台灣,能再重回美國陣營,來捍衛西方利益。因此對於大陸的政治目的也就特別敏感,用來提醒台灣注意。

無視政府國際化的努力

政府當然知道大陸政治的目的,也在ECFA中設立了許多的限制。然而如同威爾遜博士的台灣邊緣化理論,台灣真的被孤立太久了,國際間,尤其是美國有必要積極幫助台灣加入TPP等區域經貿組織。

該篇社論除了挾威爾遜之報告以自重,也認為「馬英九這些年來他把國內不同意見當作比中國更可恨的仇人,一意孤行連外國人都高喊危險的西進政策,國際化的腳步卻相對遲緩、形同未動,這點就讓人難以替他找到好的解釋理由,他到底真實居心何在?」此言與事實完全相反。

當今政府主張國際化,在ECFA簽署前就已公開宣布「透過大陸邁向全球」的最終目標,這幾年除了ECFA,台紐、台新的自由貿易議不是也陸續傳出好消息了,同時積極爭取加入TPP及RCEP,加上國發會規畫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都是要讓台灣加入國際自由貿易的政策,這與威爾遜博士的建議不謀而合。

最後,該社論把「服貿」視為「貿易丙烯」,認為服貿簽署就是企圖執意於你我家中埋設「貿易丙烯」管線,這個比喻一點更是強辭奪理。看看業者怎麼說,7月底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公開提出RQFII與服貿脫鉤,甚至是金融業與服貿脫鉤。台灣商總、工總都公開要求服貿盡快簽署,服貿顯然是利大於弊,該文如此比喻別有用心。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政會財金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