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永續能源的長征

2008/01/22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3000c.c.是大車還是小車?」「浮動不是油價是人心」「台中電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居世界之冠!」從這些標題,可以窺看出近來台灣能源政策遇到的挑戰-自產能源缺乏、世界高油價趨勢、溫室氣體減量。若未能妥善因應,則物價上升引發的社會動盪,輔以產業出走的威脅,再加上氣候變遷的衝擊,能源遂成了一複雜的難題。但其實仔細分析,能源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能源供應量以及能源結構兩大關鍵。

以往台灣在能源供應量上均從需求面出發,從經濟成長率、工業區的開發量,推估所需供應量,然後開始找場址建電廠,從未就台灣能源發展的限制,思考工業發展的侷限。於是一座電廠未通過環評,就會出現「2015年將發生全台輪流限電危機!」的恐嚇性的訊息,而工商界與環保團體的口水戰就陷入此無間輪迴之中。然而此局面似乎行政院於今年提出能源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稍有轉圜之處。該修正案中表示未來能源管理將採「預防原則」之先期管理模式,提出能源使用評估制度,在考量能源安全並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所訂定之能源開發綱領規範下,對大型能源 用戶能源使用情形進行先期審查,對其能源耗用總量及使用效率等得先行輔導管控。此這些模糊的字眼中,隱含的則是能源供應總量控管的概念,亦即日後工業局若欲新增工業區的開發計畫,需先問能源局能源供應是否足夠,相較於以往「射了箭後才劃靶」的後端因應方式,已是一大躍進。此轉變亦將促進近年新興的能源服務與節約產業的發展,此其具有市場競爭力,而非僅仰賴政府輔導。另一方面,這修正案也意味著環保團體高喊多年的虛擬電廠的概念,行政機關總算聽懂了。

能源結構的爭端,在過去這一年來,風力電廠與生質燃料的爭議履見報章,三不五十伴隨著「核電是台灣實踐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唯一希望」。根據目前政府的規劃,其欲將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佔比,從2006年的5.88%,於2025提昇至12~16%以上,而裝置容量則達8450MW。然而細部檢視現行的推動規劃,卻發現此目標卻是建築在水力發電增加至2500MW,以及生質能發電提昇至1400MW,再加上環繞全台海岸容量達3000MW的風力發電機組等充滿疑問的數字所構成。水力發電的增加意昧著十座以上的調整池水力發電廠的建造,也隱含將衍生國內山林與河川保育上新的衝擊。而生質能發電的背後既是已成財務黑洞的焚化爐政策,對從「垃圾大戰」轉變成「焚化爐搶垃圾大戰」的台灣,這個政策目標是否會鼓勵既有焚化廠去接收成分複雜的事業廢棄物?導致有害物質排放量的增加?然而在各方爭論著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收購電價的補助,卻未仔細就其與傳統能源型態的外部成本詳加探討。

更諷刺的是,在各個燃煤電廠的環評案中,面對著二氧化碳的質疑,台電卻能以「二氧化碳不是法規污染物!」甚至以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是整體國家政策為藉口,為其護航。如以大林火力電廠的更新案為例,台電在無法有效的說服他人可達到空氣污污染排放量不增加時,既搬出老把戲-「供電能力不足」、「穩定度有不良影響」等。但矛盾的是,當談環境衝擊時,不僅推脫溫室氣體減量為國家層級的問題,也未有效去處理區域性的健康風險問題,亦既當小港地區的戴奧辛與重金屬負荷已屬全國第一下,此更新案所將增加的重金屬排放,是否會造成當地民眾健康風險超過可接受的範圍?然而舉其非建不可的理由,卻也涉及整個台灣能源結構的問題。既然爭辯焦點都在能源政策層級打轉,那為環保署跟能源局何不乾脆點,直接宣佈在行政院的能源發展綱領以及其政策環評尚未定案前,暫停所有能源相關類別的環評案?不過可悲的是,能源相關單位,也失去了主體性,忙著應付行政院副院長裁示的:「2025年CO2減量目標降至2000年水準」;甚至猜測著兩個月後大主子的顏色,揣想著非核家園政策會鬆動到何地步。

伴隨著立法與行政團隊的更迭的2008年,卻也是台灣在能源政策上頭的關鍵時刻。隨著後京都機制的提出,各國紛紛立法訂定減量目標跟再生能源發展策略,而關心能源議題的民眾除了敦促前述兩個法案通過與落實外。能源發展綱領的研擬以及全國能源會議的召開,都將是決定能源政策的戰場。而環保團體能否超越在官方智庫與既有能源學界之外,提出具說服力的永續能源情境,將是抵禦核電復甦、落實低碳社會的重要課題。但無法逃避的真相則是,民眾是否接受油價與電價的調漲?是否願意將能源使用背後隱含的生態足跡納入每個消費行為中,心態工程的成功與否,才是台灣能迎向永續

回應

別傻了,環保是有點重要
但是如果為了虛妄的反核主義,拿N年前蘇聯爆炸的核電廠和現代化核電廠相比
搞了高成本的種種不成熟『生態能源』

導致電價上漲
那我就不奉陪了

環保是好,但要我犧牲金錢來換?
省省吧,環保是有錢有閒之人的玩具議題,我就不參加了

環境保護重要的很,反核一點都不虛假妄為.

環保不是一個選項 這是無可避免的責任

一個社會假若願意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

今天不會有人認為環保與其他議題是對立的 相互排斥的

而是認為共存的 不可迴避 環境保護價值大於市場價值

玩環保的可能是有錢人 撿撿垃圾 種種樹 或是等等 較緩和自我的參與取徑
從事環境運動的卻很難是有錢人 組織教育民眾 揭發官商虛妄矯飾環評報告與破壞意圖 衝撞體制
或是成為共同衝撞體制的人民 大多都是沒錢的人

我想 放棄那透過報章媒體獲得的資訊 才會讓你走近環境保護的人民
也才能了解台灣環境的劇烈變化與從體制上上人為刻意造成的破壞
與先進國家在各方面的環境保護措施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