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計畫的精神及爭議

2008/04/11

整個計畫我會建議先從設計繁星計畫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計畫設計精神的爭議,再來看整個計畫執行面的爭議。

繁星計畫的精神及計畫面的爭議

繁星計畫的精神是縮短城鄕差距,然而既然有城鄕差距,代表的是臺灣城鄉間教育環境具有文化差異的公平性問題,如果整個討論忽略這個背景因素,就會失去對話基礎,而淪為意識形態的指責。這是我們極力避免的。

城鄕差距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城市和鄉村間的文化環境差異,是有可能縮短的嗎?這個問題是世界各國的相同問題:十九世紀工業城市興起,造成人口大量集中都市,每個進入現代化的國家必然有文化、政治、人口、便利性、資訊傳遞及資源大量集中都市的問題。都市人口爆炸問題,已經經過近百年的社會科學家的努力研究、解決。然而在解決都市問題的努力過程中,有一個問題是一直存在卻一直被忽略的,那就是鄉村問題。在重視多元文化的民主社會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是否能照顧弱勢,並公平分配資源。所以現代所有的都市問題,必須兼顧鄉村問題的公平性。因為有很多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是高中生,所以如果你認為這段歷史對你而言有點複雜,你可以想像城市是個噸位重的胖子,我們必須想辦法幫他減肥;而鄉村是發育不良的瘦子,我們必須鼓勵他多吃一點。

回到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城市和鄉村間的文化環境差異,是有可能縮短的嗎?」在我們理解都市鄉村差異的背景因素以後,我們可以嘗試回答。以筆者的觀點而言,我會認為城鄕差距在我們有生之年是無法獲得解決的。因為極盡人類文化之力的都市問題已無法解決,遑論都市及鄉村間的差異問題。(這邊學生們可以想像一下,也許有人能發明任意門,城鄕問題就能解決了…。)

整個城鄕差距的問題,更長遠的原因,必須歸因於文化中的公平性問題。這個問題龐雜而難解,需要的深厚的人文素養及智慧。若我們對這個問題期望有更深刻的討論,我會建議放在另一個主題討論。

城鄕差距的第二個質疑是:是否鄉村學校會因類似繁星的制度,而放棄改善自身的教育環境,轉而依賴此種教育資源分配的制度,造成心態上的惡性循環?這個質疑是有道理的,但我會認為是在此種教育資源分配制度過剩的前提下,才會發生,簡言之,類似繁星的制度現在只能提供弱勢族群微乎其微的競爭「機會」(而且只是報考的「機會」,而非篤定的「名額」),若要依靠它提高整所學校升學率,則是緣木求魚。當然,此次造成如此大之爭議,也在於私校為提高申學率不擇手段及教育部輕忽的心態,此點後面我們再詳細說明。

因此,在這個現實背景因素無法即刻解決(可見的未來也不能解決)的情形下,公平性的理想必須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就是制度。透過徵選制度提供弱勢族群一點機會。整個制度上的設計基本上是有理想性的:幫助弱勢,我認為在這點要給予肯定。至於執行方式,各位在媒體中都能找到,我不再贅述。

繁星計畫執行面的爭議

這次之所以讓社會大眾及學子如此憤怒,我認為是私校在提高升學率的不擇手段及教育部蹣頇的態度。我們先就私校的爭議點來討論。私校不擇手段的背景因素來自於私校教育資源不足,必須提高升學率吸引學生及家長。私校資源不足的爭議由來已久,而資源不足的代價是由納稅者及學生家長承擔。若是公立學校,同樣的問題壓力較小,但也是因為我們多數的教育資源放在公立學校。此類問題是教育部的責任,過去數十年間討論不斷,但不見有效的解決。

這邊就我對媒體報導的理解簡單敘述私校長春藤的爭議點:私立長春藤高中參加繁星計畫,有資格報名學生有三十一人。長春藤畢業生約三百人,前百分之一是三人。之所以能增加十倍,在於學校將此三十一人在學成績修改為相同,並向承辦單位呈報。承辦單位完全狀況外(或數學很差),就通過長春藤所報的三十一人考試資格。此三十一人參與考試,有十一人上榜,另外二十人落榜。在被檢舉以後,長春藤在承受社會極大壓力下交出原始成績,讓考試承辦單位重新審核。原本上榜十一人落榜九人,落榜二十人反而有一人上榜。

我們可以從這些過程及數字解讀,對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意義。我就學生、家長、學校及教育部四方的爭議來解析。

長春藤的落榜的九位學生是最直接也最無辜的直接受害者,他們心思單純,努力為自己未來打拼,換來的是校方的欺騙和教育部中央權力的輕忽、冷漠。我站在他們的立場,我會要求長春藤校長、主任因背信及偽造文書罪應該接受審判,而教育部承辦官員應下台負責;教育部若不回應,應申請國賠(掌握權力者看準學生、家長單純善良,不敢做聲。但輿論應制裁蹣頇官員)。另外一位重新上榜的學生,同樣也被欺瞞:學校為讓其他人的成績有資格報考,而調低這位同學的成績。若非整個事件爆發,他原本上榜的機會也被剝奪。

家長的立場基本上和學生一致,但現在檢調機關在查家長是否是先知情,若事先知情,則屬於共犯。但就這點,筆者站在自私的立場,我寧願相信家長沒有涉入。

至於學校,除了之前提到的私校背景因素,其他則是屬於學校刻意忽略道德的不擇手段選擇,我們有義務強調,這是犯罪。修改學生成績牽涉的是偽造文書,而知情不報、刻意隱瞞,則是背信。這邊突顯的是整個社會價值,為了功利而嚴重的扭曲。這不單是教育界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盲點。

教育部的問題除了在設計上的爭議點我們之前討論過,這邊討論的是執行態度上的輕忽,而犧牲了程序正義。一個學校三百人的百分之一就是三個,看到長春藤報三十一個,承辦人員心理完全沒疑問嗎?有幾種可能,一是他完全不在意,認為這只是形式上的審核,與他無關。二是他數學其爛無比,三百的百分之一他算不出來。三就是他和長春藤有掛勾。我寧願相信一、二點,第三點相較之下實在太讓人心寒。

除了執行上的爭議,另外還有整個教育部國家教育政策制定態度上的背景因素,筆者希望有機會在另立主題發表。

建議標籤: 

回應

「繁星計畫的精神是縮短城鄕差距」?
實際上,這個計畫根本連「試辦」性質都談不上。
繁星計畫的目的:
這只是因為五年五百億學校被立委和教育部一再要求說,既然拿了這麼多錢,就該替社會多點貢獻,所以清大想出來這個名堂;此其一。
在繁星計畫的背後則是希望透過這個機制找到其他入學機制沒有找到的在偏遠地區學校較具有潛力的學生,在大學搶人時代,這是重要考量;此其二。

除了根本不必浪費精神去探討這個草率提出的繁星計畫究竟透過拔擢優秀偏遠地區青年入學可以對於縮短城鄉差距有多大意義之外,看看實際上台大醫科或台大電機會留給繁星計畫幾個名額?實際上錄取幾個人?
這次事件凸顯的另一個問題是常春藤這種給經濟較為優渥家庭孩子就讀的「私立」「雙語」高中該不該有參加繁星計畫的資格?
他們也可以參加繁星計畫,代表排擠了真正的弱勢孩子!
這就不是制度操作上的錯誤,而是政策上的盲點和謬誤。

感謝superbird的回應,指正筆者思慮不周之處。

筆者此篇重點放在城鄉差距上,為的是希望建立對話的基礎。但筆者對教育的背景知識不足,不免以ㄧ己之見偏頗解釋自己所知現象。

就我們高等教育的發展,確實還有許多隱憂之處,包含您所指出的公平性問題及整個政策制定背後的思考、態度問題。期望筆者下篇文章能請您再指教,謝謝。

作者大人,希望我沒有冒犯了你!
因為繁星計畫執行兩年,既然是一個對於偏遠地區學校來說是一個「好東西」,但為何卻有很多科系「招不滿」呢?
是科系門檻太高?還是申請的人不多?還是申請到了之後寧可放棄?
這個現象的背後才是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指教」真的不敢!
直言之處,尚請海涵。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8/04/13 04:0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13/78/x6xm.html

〔記者李文儀、謝文華台北報導〕繁星計畫標榜照顧偏遠弱勢學生,不過繁星竟多集中在都會區閃耀!今年錄取的一千四百五十名學生中,高達五成學生來自都會區,和繁星宗旨形成強烈諷刺。

北北基學區學生約占了33%

根據繁星榜單統計,台北市、台北縣及基隆市等來自北北基學區學生,約占卅三%;若以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等五大都會區來看,這些都市學生也占了卅四%;北北基再加上竹市、中市、南市、高市,非偏遠地區的都市學生就占掉五十點八%名額。

教育部坦言,落實繁星計畫宗旨是第一項檢討重點,但北北基也有偏遠學校,弱勢學生又很難定義,且都會區學校及學生數本來就多,這種分析不一定公允。

不過若進一步分析縣市高中人數占全國比率,北北基全部學生占卅一%,繁星錄取占卅三%,比率差不多;但像新竹市高中生只占全國的二點六%,繁星錄取卻高達四點三%;反觀雲林縣、宜蘭縣、南投縣、澎湖縣、台東縣、彰化縣等地區,繁星錄取還是較學生數比率為低。

清大:以在校成績分發 喪失美意

由此可見,在競爭繁星上,偏遠學生並未占到便宜,都會學子其實搶得更兇。甄選放榜名單已難見偏遠弱勢學生,沒想到他們連在繁星都沒優勢。

繁星計畫實施兩年來,其實只照顧到都會區第三、四志願的私校生及偏遠小校優勢生。中縣清水高中校長陳木柱表示,因為繁星比較在校成績排名,甚至嘉惠到如常春藤這類敢竄改成績的「貴族私校」。

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更憂心,當家長、立委等政治力介入學校評分時,繁星美意完全被扭曲。最早提出繁星計畫的清大教務長王天戈痛批,教育部以在校成績百分比作為分發第一順位,已喪失照顧弱勢生的理想性。

興大:應優先錄取農漁子弟

北港高中校長呂培川指出,繁星名額配置應打破一校一名額限制,改以各高中考取國立大學比例制訂,給未滿十%學校最多名額,達二十%、三十%則依序遞減名額,鼓勵升學不利高中學生。

中山大學則認為,應以低收入戶、外配、原住民、南部及離島學生為優先分發順位。中興大學希望只看學測門檻,農漁民子弟優先錄取,不用看在校成績。

能與未曾謀面的朋友在網上討論是人生ㄧ大樂事,何來冒犯之有?

回應您說招生不滿或偏向優勢學校的問題,我想可能ㄧ是因為考生報考資格只佔百分之一,而且當中評審偏好高成績、全能的學生,所以雖然目的在縮短優勢及弱勢間的差異,但成果依然極為有限。頂多只能說多了"ㄧ線"希望而已。

優勢學生能報名不同徵試而增加重複上榜率,也是一個爭議。但如我文中所提,這牽涉我們對於公平性的定義。

這裡我認為最重要的長遠因素,來自國人對高等教育的期望缺乏共識,連代產生教育部對政策制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態度。

不知您認為如何?

I agree with you completely.

所謂的公平與預設之「拉近城鄉差距」的目的根本是衝突的。
在狹義的公平和廣義的拉近城鄉差距之間,任何人都會面臨相同的矛盾,任何審查委員都會面臨天人交戰:

因為教育部這邊只負責推動這個計畫,但卻沒有(或許也不應該)針對各校系評選的原則和各項成績的比重做任何的規範與建議。
更何況,我若是某校系繁星的審查委員,我面對竹東高中的第一名和斗南高中的第一名又該如何區分高下呢?
但是,若不採計在校成績而僅憑藉學測成績判斷,那麼繁星與推甄與申請又有何差別,繁星又何必存在?

我看不太懂文章!!所以想要提幾個問題,讓作者闡述得更清楚。

你談到文化差異的公平性的問題,公平性你所指的是什麼樣的公平?是文化機會上的公平?還是文化資本上的公平?或是其他種類型的公平?...

你的論點一開頭的論點,我覺得有點怪怪的,你是想說:"因為我們知道怎麼做都做不到,所以沒有必要?"還是想說"這問題太大了,事情沒那麼簡單,這個計畫根本沒辦法處理?"

然後,在第一個論點的小結中,提到"這個問題龐雜而難解,需要的深厚的人文素養及智慧。"在這邊我不太了解為什麼需要深厚的人文素養跟智慧,在這邊問題以及討論並沒有展現得更清楚,反到用一種神祕化的手段包裝了。讓我不太明瞭。

抱歉,我並不是要批評你或是作攻擊,只是純粹地看不懂。看不懂可能是我的學術底子還不夠深厚,抱歉。

公平性的問題,在我們整個歷史中有嚴重的爭議。
無論是極權體制、共產體制、資本體制或民主體制都無法徹底解決。
例如教育問題,法國使用的方式就是全部免費,任何人(包含外國人申請留學)任何階段的所有學費由國家負擔。這種想法是很浪漫的,但相對國民的負擔也很大,所以他們新一波教改也打算精簡人事(這邊我並沒有評論好或壞,只有指出關於公平性的爭議)。
所以我在第一段「繁星計畫的精神及計畫面的爭議」想建立的是我們對城鄕差距現實面的共識:城鄕差距在可見的未來無法解決(當然我並非專家,屬於我的臆測)。現實面無法改變,所以必須以另一種方式達到公平性,制度面的改變。政策上有願意往社會公平性來發展,我認為是可以肯定的。雖然效果極為有限。
但第二段我轉向譴責整個執行面的態度和弊端,足以見到整個計畫的理想性在制度設計尚未完整(這邊我文中沒有提到)、執行者展現態度傲慢、參與者投機取巧的問題。
若我們對想嘗試對公平性問題有更深刻的討論,除了我們討論升學制度相關的設計及執行,需要有更全面的視野來討論文化、法律、制度,甚至思考方式,才能有效的批判。

昨天我讀高中的女兒問我,到底要怎麼樣才叫做在教育上做到平等,怎麼樣才能真的消除城鄉差距,有哪些國家做得到?(因為她讀過了「芬蘭經豔」)
我的看法和三郎提到的類似,就是首先得教育國家化。
至少先弄到城鄉的孩子每人(在每個教育階段)教育經費平等,甚至於考慮經濟規模和偏遠教師獎勵問題,鄉村的孩子每人教育經費應該比都市還要高。
可千萬別學美國,連教育都搞資本主義,同一個城市不同學區,學校條件竟也有天壤之別。
教育資源平等了,教育條件平等了,入學的公平其實是小事,入學方式的公平也才有意義。

繁星計畫這種先天上被設計來應付虎爛的東西,根本沒有真的有什麼減輕城鄉差距的使命。高中連建中北一女也可申請,根本喪失優惠弱勢的美意。(回過頭來,我女兒問我,有辦法不讓都會區的學校來嗎?我說,或許台北市還算明確可排除,那嘉義市算城市還算鄉村?把自己搞死。)而另一方面,大學連元智大學這種私立大學也參加,錄取的比較弱勢的學生一定有四年的獎學金和生活費嗎?

大家根本不必在這個四不像的繁星計畫上傷腦筋!停掉先。

引用bule:「你談到文化差異的公平性的問題,公平性你所指的是什麼樣的公平?是文化機會上的公平?還是文化資本上的公平?或是其他種類型的公平?...」
我們可以嘗試為城鄕差距的公平性問題做出解釋,我認為有幾個面向值得思索:

a.資源:資源問題包含環境問題。雖然筆者並非研究城鄉差異的專家,但鄉村資源不足問題我會嘗試用都市資源過度集中來解釋。而資源的計算,也無法以人頭平均的方式就可以達到公平,其中還有腹地問題、競爭問題等。
曾經我看過學生這樣形容:「除了都市和鄉下資源有差距外,同學也是我考量的一大因素。」在升學壓力下,學生考量的是如何才能專心升學。都市教育環境競爭力大,也是無形的文化差異。

b.制度:以單一分數來決定教育機會,我認為一直都是制度根本性的問題。因為考試分數無法反應出學生現實環境的差異和歷史背景的差異。所以最後必然轉向截長補短、亡羊補牢的方式,如繁星一類的制度。
我會認為法國及德國的教育制度是很有趣的例子,法國教育由國家承擔,所以國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升學,但相對也造成整體支出龐大。臺灣若要學習法國,教育經費是否要佔總預算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適用問題我想還有很多要建立共識之處。

c.態度:我對臺灣教育提出這樣的觀察:臺灣的高等教育有朝向國民教育發展的傾向,因為多數家長認為大學畢業是國民的基本能力,造成我們大學普設的社會現象,最後「每個人都是大學生」的社會現象,無益於社會發展及競爭力提升,反而浪費更多社會成本在高等教育上,加以少子化社會來臨,我們的升學態度造就一群「虛幻」的大學生:唸過大學,但大學消失了。

我想這樣談過於零星,也不夠全面,只能點出幾個面向,但希望能給您一些不同的感受。

這案子關我屁事,我躺著也中槍阿...

不要提到我,洩洩!

我知道這個計畫問題很多,
但是,就是要給大家討論運作空間,試做看看麻!
難免會有差錯麻...

啥?實驗小白兔?

三隻小豬,我都不怕別人說我罄竹難書了,
區區小白兔,大家放心啦!!

ALLCOME:長春庝高中的問題最主要的不是在於制度,沒有長春庝高中校長作弊,就不會有人關心繁星計劃。

ALLCOME:我常說的,要斷定制度好或不好,首先要確定「當權者」有沒有自己違反遊戲規則、作弊才行。

ALLCOME:小朋友們,就算在聯考的時代,還是有槍手代考高中、大學的專業人士出現,

(到現在我還在疑懷「槍手集團充斥的年代」,「陳水扁及民進黨四大天王的學歷」是怎麼來的……。)

=========================

自由電子報- 馬以南當槍手綠疑特權脫罪
2008年2月19日 ... 管碧玲表示,馬以南代考涉及偽造文書及詐欺,卻創下因被代考人未考取而未被起訴紀錄,當時教育部長主張已出國的涉案槍手都要註銷中華民國護照,馬以南 ...

黑珍珠邱議瑩Alice Blog - 民進黨團:馬以南當槍手代考疑特權脫罪
(中央社記者陳慧真台北十八日電)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今天表示,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於1968年間,涉及槍手集團替人代考大學聯考事件,馬以南涉及詐欺 ...

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於1968年間,涉及槍手集團替人代考
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於1968年間,涉及槍手集團替人代考
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於1968年間,涉及槍手集團替人代考

邱毅爆:前高捷副董事長陳敏賢找人代考上政大榜首
這個網站可能會損害您的電腦。
國民黨「立委」邱毅表示,「陳敏賢參加大學聯考的時候,找槍手幫他作弊,後來他考上政大,好像還是榜首的樣子。但陳敏賢是讀了一年以後,他不是因為作弊被退學,他是讀了 ...

後來他考上政大,好像還是榜首的樣子。(第一名???)
後來他考上政大,好像還是榜首的樣子。(第一名???)
後來他考上政大,好像還是榜首的樣子。(第一名???)
後來他考上政大,好像還是榜首的樣子。(第一名???)
後來他考上政大,好像還是榜首的樣子。(第一名???)

ALLCOME:以上大約為「陳水扁的學生時年」代所發生的作弊事情。

==================================

ALLCOME:我本人是強烈質疑,陳水扁的台大第一名是怎麼來的???
ALLCOME:我本人是強烈質疑,陳水扁的台大第一名是怎麼來的???
ALLCOME:我本人是強烈質疑,陳水扁的台大第一名是怎麼來的???

ALLCOME:現在七、八年級的年輕人們,你們總算可以質疑、推論你們台灣社會裏面,各階層的「當權者」包括--> 總統級、院長級、部長級的人……,

ALLCOME:他們的學歷是怎麼來的吧!!!
ALLCOME:他們的學歷是怎麼來的吧!!!
ALLCOME:他們的學歷是怎麼來的吧!!!

=================================
http://www.stnn.cc:82/hk_taiwan/t20060526_226889.html
................................................(修剪)
同時,趙建銘的畢業論文,也被曝料抄襲其恩師韓毅雄 (二十年前) 的升等論文;韓毅雄接受媒體訪問時坦承他曾將早年論文題目提供給趙建銘,但內容有所更新,當病例累積至一定數量時,可針對相同題目發表論文。
=================================

ALLCOME:看上面的新聞報導,可推論出,你們台灣的政治精英、社會精英,都是這樣被人家製造出來的??

ALLCOME:被培養(製造)出來的「社會、政治精英們」如果在社會當上最高主管,

ALLCOME:那這些被培養(製造)的精英,要如何感謝「培養者」?
ALLCOME:那這些被培養(製造)的精英,要如何感謝「培養者」?
ALLCOME:那這些被培養(製造)的精英,要如何感謝「培養者」?

ALLCOME:看看陳水扁的所作所為,大概就能推論出一些端倪了。

"現實面無法改變,所以必須以另一種方式達到公平性,制度面的改變。政策上有願意往社會公平性來發展,我認為是可以肯定的。雖然效果極為有限。"

原本您(作者)的文意我越來越懂了,但是冒出了這幾句話,讓我又開始看不太懂了。真得抱歉,三番兩次提出問題。

您說,城鄉差具所產生的公平性問題在現實面無法改變。而怎麼又能夠提出一個可走的方向。如果我們都知道結果是您所說地無法改變,那何需再浪費資源。而這個"另一種方式",為什麼能夠與繁星做一個區隔。

還是說您要說,其實繁星也是一種弭平城鄉差距的努力過程,雖然達不太到成果,也無法立即提供些什麼,但是這就是一個網社會公平性發展的助力之一。

抱歉,有那麼多的問題= =||問得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當然,我對於你文章的建議是:我看得出來您有社會關懷的角度,但是人文關懷似乎並沒有在文章中表達出來。人文關懷的角度是指,像是"一個高中生的角度來看繁星",我相信這個角度是重要的,政策是大人在規劃但是正在感受的還是年輕的學子。道路開多是好的,但是教育的道路並非往往一鋪就可以舒適,這是需要不斷的補強加強。我也建議看官們盡量要避免以一種因噎廢食的態度來面對教育,會對學子比較好一些。

上述所說的是在下愚鈍的見解,如果有誤請告知,讓我有反省的機會。

這篇文章前面的假設是城鄉差距屬於一種文明的自然發展:多數資源自然聚集於都市,少數資源留於鄉村。所以這個現象是無法有效解決的。

諸如繁星計畫也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制度,但我這邊肯定的是政策上有意往資源分配平等的方向發展。

但也如superbird所點出的,類似的計畫不過是扭曲的教育政策掩人耳目的花火。我贊同他所說的,如果教育能夠國家化,入學制度其實是小事。但我會建議在國人尚未建立共識,也尚未找到改革動力前,不宜倉卒。

介紹您看這兩篇文章,會對高等教育有更多的想法:
http://dreambox.why3s.tw/viewthread.php?tid=304&extra=page%3D1
http://dreambox.why3s.tw/viewthread.php?tid=350&extra=page%3D1

最後感謝您的建議。我也尚在攻讀碩士,對學子的心情頗有感觸,才會寫出這篇文章。

給家裏有錢但小孩不會讀書的家長一個走後門的門路

高等教育本來就不是人人都必須讀的,但是現在台灣教育制度
卻變成没有讀大學就看不到未來,所以不管有没有那個資質也想
盡一切方法來讀,以前的聯考雖然不是一個很好的制度,但卻是
一個公平的制度,而現在的制度卻是一個充滿漏洞的,讓有錢有權的
家長可利用制度漏洞來讓自己的子女考上非能力及的學校
這個制度根以前的特權加分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