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邊疆神話已然終結?

2023/03/27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編按】19 世紀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傑克遜特納提出「邊疆理論」解釋美國歷史進程,以及邊疆如何作為實踐個人主義的場域以及民主價值依存的基礎。《美國神話的終結: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一書作者、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得主葛雷格倫丁認為,「邊疆理論」合理化了殖民者向西部擴張過程中的諸多犯行,而西部也成為洩除種族歧視等國內問題的「安全閥」。格倫丁進一步利用邊疆理論,解釋 20 世紀以來美國如何在海外擴展其經濟與地緣勢力,同時將極右翼勢力向海外輸出,揭示了美國隱藏在自由與民主等崇高理念之下的歷史黑暗面。本文為《美國神話的終結: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的推薦序,獲得黑體文化出版社授權刊登。

2021年,在川普輸掉總統選舉後,支持者揮舞美國國旗與邦聯旗衝入國會大廈。(圖片來源:衛報)

作為一個曾在美國學習拉丁美洲歷史的台灣人,我經常有一種精神分裂的感受。在美國歷史學界,拉丁美洲史研究具有濃厚的左傾色彩,學者主張美國對於拉丁美洲的干預是一種新帝國主義,並經常扮演批判美國對外政策的角色。而在台灣,受地緣政治影響,我們經常必須藉由美國平衡來自中國的壓力。由台灣看出去的美國,和由拉丁美洲視角看出去的美國,竟是如此的不同。

本書作者葛雷.格倫丁是一個典型的左翼歷史學者,他早期研究關注瓜地馬拉族群衝突及冷戰情勢,隨後作品雖仍以拉丁美洲作為舞台,但已漸漸浮現美國的眾多行動者,2017 年由左岸出版社所翻譯出版的《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即為其中一例。格倫丁近年研究關懷轉向「美國作為一個帝國」的歷史,而本書《美國神話的終結: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即為代表作之一。

本書環繞著美國史中一個重要命題──邊疆理論(frontier thesis)。該理論由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歷史學教授弗雷德里克.傑克遜.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提出,有趣的是,這個對美國史來說舉足輕重的理論,並非在正式學術場域發表,而是 1893 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的一場演講──〈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也正是本書第七章焦點所在。

這場著名的演講,回應了美國普查局(Census Bureau)在 1890 年宣稱,美國已經不再有所謂的邊疆(no more frontier line)一說;這固然象徵著美國向西拓荒開發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卻也讓當時的美國輿論衍生出一種頓失方向的焦慮感。

特納在這場演講中,將原本僅僅指涉地理空間的「邊疆」,轉化成為一種文明與野蠻的相遇過程,他主張拓荒者逐漸向西拓殖的過程中,必須在邊疆的無政府狀態裡,靠自己的力量,實踐出一條生存之道,這就形塑了美國的個人主義,而這種個人先於政府的自由狀態,也正是美國民主的根基。換言之,「邊疆」一方面解釋了美國歷史的進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美國的核心價值,讓她與陳舊的歐洲截然不同。

1893 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可以說展現了美國自 1865 年南北戰爭結束後,並於 1877 年結束重建時期(Reconstruction Era)、進入鍍金年代(The Gilded Age)、全力向西部開拓的經濟發展成果與自信心。事實上,這場博覽會又名為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旨在慶祝哥倫布「發現」美洲 400 週年。並非巧合的是,美國官方首次開始紀念哥倫布日,也是從博覽會的前一年(1892)開始的,至今美國仍是世界上少數和西班牙同步慶祝哥倫布日的國家。

今日對於紀念哥倫布採取批判立場的人士,主張 1492 年由哥倫布所開啟的美洲殖民歷史,對於美洲原住民而言正是一切苦難的開端;然而,在 19 世紀末瀰漫種族優越論的美國,哥倫布卻象徵著文明的到來,而且是種族化的、白人的文明到來。博覽會場對於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展示與排序,就彰顯了這樣的價值:由歐洲開始,中間經過中東、西亞與東亞,最後則是非洲與美洲原住民。最為諷刺的是,經歷 19 世紀以來一波波迫遷、戰爭、土地流失與同化政策的美國原住民,其文化與生活方式,竟成為博覽會中所蒐集、展示與搶救的對象。

特納本人並不歌頌種族主義及領土擴張,然而,他開啟如此這般將美國「邊疆」視為一種精神層次的存在,並且是美國核心價值依存的思考,卻成為日後美國多次在面對社會內部緊張與衝突時,將內部壓力投射向外的一種立論基礎。這也就是作者格倫丁透過本書,想要梳理的歷史。

《美國神話的終結》是一本架構宏大的美國歷史綜論,格倫丁從七年戰爭(1756─1763)後,北美殖民者向西擴張的意圖,如何受到殖民母國與原住民之間協定的箝制,進而成為殖民地追求獨立的開端談起。對於大部分台灣讀者來說,這可能是較為陌生的談法,我們熟知課徵印花稅引發殖民者不滿,以及將茶葉丟進波士頓港的故事。我們大致上知道他們在追求民主(國會代表權)與自由(解除貿易壟斷),但我們很少聽說的,是他們同時也想追求向西擴張的自由,與邊疆生活所打造出的殖民地式民主。

本書的第一到第六章,便著墨於草創的美國如何從原來的 13 州,逐步擴張至太平洋海岸的過程,包括 1803 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Louisiana Purchase)、1830 年的印地安人遷移法案(Indian Removal Act)1、致使墨西哥失去近一半領土的美墨戰爭(1846─1848)等。這些事件經常被描述為美國歷史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彷彿美國從一開始就註定獲得從大西洋至太平洋這一大片完整方正的領土,且正因為是天命,所以過程才會如此順利。

但是格倫丁告訴我們,事實上「西部」自殖民時期以來,一直都扮演著「安全閥」的角色。當美國社會內部產生無法化解的階級與種族衝突時,經常會透過向西擴張來洩除這種可能造成社會解體的壓力,格倫丁寫道,這是「將此時此刻看似無法解決的社會衝突的解方,設想於彼方。」

更重要的是,一種軍事愛國主義的風氣逐漸在此過程中成形,這最清楚體現在第八章所描述的美西戰爭(1898)的動員過程中。經過南北戰爭及重建時期而產生嚴重分裂的南北雙方,特別是南軍的將領與士兵,莫不透過這場名義上為了協助古巴爭取獨立,實際上卻讓美國影響力伸入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等地的戰爭,來重新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度。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原本象徵南軍與白人至上主義的邦聯旗,被帶到了美軍行經的各個角落,自此與軍事作風的愛國主義產生連結。

關注國際新聞的讀者們或許已聯想到,2021 年 1 月 6 日,美國前任總統川普的支持者扛著邦聯旗、進佔國會大廈的新聞事件。雖然格倫丁於 2019 年出版本書時,這個事件尚未發生,然而格倫丁於本書後半部所梳理的歷史過程,都與這面邦聯旗的幽靈糾纏不休。

這張紅色的大旗,曾出現在二戰、越戰中,也出現在美國資助反抗軍推翻尼加拉瓜桑定政權的地下行動,更現身於阿富汗戰爭中。這張旗幟將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憤怒與精力,從對於非裔美人與墨西哥季節性移工(bracero)的私刑暴力,轉移到海外戰場上。

格倫丁主張,一直到柯林頓政權為止,這種將不斷擴張邊疆當作安全閥的操作方式,都還算有效;然而美國的擴張也有極限,而川普的上任,以及川普要在美國邊境築起一道杜絕非法移民的牆的宣稱,對格倫丁來說,就象徵著美國承認邊疆神話的侷限。

歷史學者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那就是我們雖然關心現世,卻很少近距離研究如此切身的時間點,歷史學者比較習慣能夠退一步觀察時代變化趨勢。如此說來,格倫丁這本書的最終評論──「美國邊疆神話在川普政權已然終結」,其實是一個十分大膽的預測。

就台灣的角度來說,拜登自 2021 年上任以來,似乎並未如多數媒體事先預期,主動修復與中國關係,更以積極態度促成台積電赴美設廠,大動作與日、韓、菲聯合軍演,顯見仍有經濟擴張與地緣政治企圖;此間,美國內部的中美洲移民問題、大規模槍擊事件、非裔美人遭受執法過當等問題,也仍在升溫當中。

究竟美國社會是否察覺邊疆神話已然終結?以及這些海外布局,是否誠如格倫丁所言,總歸是為了洩除美國內部社會的壓力,而與美國宣稱所要捍衛的價值無關?都有待我們繼續觀察。但,在此之前,誠摯邀請您一起來閱讀這本《美國神話的終結》。

  • 1. 讀者如對這起歷史事件感興趣,推薦閱讀克勞迪奧.桑特《不講理的共和國:國家暴力與帝國利益下的犧牲品,一部原住民族對抗美國西拓的血淚哀歌》(臺灣商務,2022)。
責任主編: 

回應

怎么没人

不要對美英抱任何幻想!
2022-05-30 台灣海外網 戀戀圖伯特

不要對美英為首的西方集團抱任何幻想!
世界人民要幸福,必須消滅中共、解體中國。美國和英國本來應該在二次大戰初期的1931就這樣作,結果是愚蠢到西方自己打自己、還殺日本朋友。當今世界的問題不是朝鮮問題,不是伊朗問題,不是俄國問題,更不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塔利班問題,而是中共問題。世界一切災禍劫難的根子在中共。中共不滅,世界永無安寧之日!
以美英為首的政客財團豢養、包庇、縱容中共。美國國會維吾爾法案和香港法案等於廢紙,活生生地出賣了維吾爾和香港。英國和美國出賣了圖伯特(西藏)。
從諾貝爾和平獎和美國國會獎,到一系列的美國政客訪問達蘭薩拉,都是為了安撫圖伯特人、穩住達賴喇嘛。圖伯特這個被世界公認的、佔現在中國面積四分之一圖伯特地方的人民,一旦武裝起義,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青藏鐵路在10分鐘內完全可以斷路,通往圖伯特的所有公路、隧道也一樣。還有圖伯特的核彈級的武器,那些密佈圖伯特高原的水壩、電站。截斷通往圖伯特和東突厥斯坦交通,再加中國變成一片汪洋大海,中國的武力將失去作用。
絕對不能同情中國人。中國的俘虜,73年來中國共產黨政府屠殺了超過六百萬圖伯特人、維吾爾人、南蒙古人、台灣人、香港人。
台灣號稱美國在亞洲的航空母艦。可是自2019年中國病毒侵害台灣直到2022年,台灣沒有得到美國的一劑輝瑞疫苗,這叫關愛美國在亞洲的生命之艦嗎?純粹是謊言。美國要的是台灣的錢、錢、錢。
美英集團和中國在玩把戲,欺騙世界人民。美國和西方輸在虛偽的人權、人道和宗教情懷,好壞不分,是非不分,黑白不分,無原則的慈悲,沒有分寸的憐憫,東方也是如此。 東西方政客政商宗教集團勾結利欲薰心,失敗的難民政策,自食其果,自我作賤,不但自己毀滅自己的國家,還使整個世界陷入災難之中。必須消滅毀壞世界的害蟲中共。問問農民吧!糧田每年要消滅蟲藥。不滅害蟲,人類吃啥?連屎都沒得吃啦!人家猴子們都知道消滅害蟲。

美國不能怨懟台灣「疑美論」興起
2023-01-20 洞傳媒 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日前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台灣「疑美論」興起,尤其是年輕世代。雖然整體有5成3民眾不認為「美國軍援台灣會將台灣推向戰爭」,20歲到24歲的年輕人卻有51.5%表示「非常同意」或「還算同意」。或許戰爭對年輕世代的影響超過年長者,因而畏懼或不願發生戰爭的傾向更為明顯。如果是這原因,那麼20歲以下的台灣人或許將更懷疑美國對台灣別有用心。
對此,不久前來台訪問的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在政大演講中批判。他指出,認為美國準備把台灣烏克蘭化的論點「和北京的宣傳有點像」、邏輯荒唐錯誤,甚至嘲諷「荒謬的氣味,就像台北夜市的臭豆腐一樣臭」。但美國真能怨懟台灣「疑美論」的興起嗎?博明搞不清楚:臭豆腐對美國人來說很臭,但對台灣人來說吃起來很香。
其實台灣出現「疑美論」是很不尋常的。從美國與中華民國邦交的歷史來看,即便1979年斷交,美國不再承認中華民國,台灣仍一直是美國的堅定盟友。無論藍營執政或者綠營執政,無論兩岸政策是「和中」抑或是「抗中」,外交政策的基調都是「親美」。然則為何會出現「疑美論」?雖然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呼籲「不能讓懷疑美國的言論成為社會共識」,但無風不起浪,問題或許是出於美國而不是台灣。這兩年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的操作,純粹只為自己利益的現象過於明顯且急躁,才會引起台灣年輕人的擔憂。
以博明的言論為例,這位和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同被中國大陸制裁的政客曾在記者會上表示,他認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非但不能成為防衛台灣的「矽盾」,反而是北京想侵台的導因。因此美國提升半導體產業市占率,將有助降低北京侵台動機。
博明指出,中國想控制半導體產業,不再仰賴從台灣或美國進口,如此就可輕易將其他國家當作「人質」,例如對澳洲的做法;因此美國跨黨派的共識,是絕不能讓中國獲取這樣的控制力。美國除了實施晶片出口管制外,也積極提升自身的半導體產能,如此才能讓北京三思,即使攻占台灣也不能獨占全球半導體市場;因此台美在半導體領域合作,將有助於創造一個更能嚇阻中國侵台的全球經濟體系。
這論述乍看合理,其實大有問題,不僅隱藏著美中霸權競爭的假定,還存在犧牲盟邦以維持美國霸權的邏輯。只要是立足於台灣利益,都將難以接受。
所謂「絕不能讓中國控制半導體產業」,即意味著美國認為應該繼續由美國控制。擔心中國可輕易將其他國家當作「人質」,則反映現在是美國將其他國家當作「人質」,例如施壓荷蘭和日本共同制裁中國半導體產業。這顯示:美國推動「美中競爭」的本質就是應對中國挑戰,繼續維持美國霸權。不過美國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採取積極行動,是理所當為,台灣人沒有什麼好抱怨。
然而,強調「台美在半導體領域合作,有助於創造一個更能嚇阻中國侵台的全球經濟體系」,卻是操弄「話術」,將美國自己利益包裝成台灣的利益,這就有些過頭。無論從任何角度,美國施壓台積電赴美設廠,都是有利於美國而不利台灣。因而拜登總統才會興奮地宣布:美國製造業回來了!而台灣則在經濟上有被掏空的疑慮,台積電的高雄廠即被緩建。安全上疑慮更深,「護國神山」被搬走,能不擔心嗎?如果這樣還要被說成是為台灣著想,讓台灣情何以堪?
所以博明才會想說服台灣人:台積電不是「矽盾」,反而引誘北京入侵;搬到美國,反有利台灣安全。但這種「話術」只會讓台灣人更難過。這豈不是明確表態,美國不會因台灣生產全球9成的先進晶片就出兵保衛台灣,所以沒有什麼「矽盾」?美國之前確實很擔心,商務部長雷蒙多就講過「令人徹夜難眠」的重話;現在當然可以放心了,因為台積電已經到美國設廠。
將台灣擁有台積電列為北京想侵台的原因,完全不合邏輯。「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一旦發生戰爭,台積電就毀了。即便中國想拿半導體先進產能,動武結果也只得到個空殼甚至是廢墟。真認為中國戰略家的腦袋都是漿糊?
因而博明的說法,只會讓腦袋清楚的台灣人認為,美國占了便宜還賣乖。進而質疑:拜登政府所謂的共同利益、價值觀與合作,都只是包裝美國利益的話術而已。「美國優先」的實質不變,只是前任的川普總統敢講清楚。
事實上,質疑美國犧牲盟友成全自己利益,不是只有腦袋清楚的台灣人,美國歐洲盟邦同樣如此。美國以制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由,要求盟邦抵制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讓歐洲能源價格暴漲,美國油商則大發利市。生產成本墊高的歐洲企業不得不尋找新的生產基地。美國則透過《降低通膨法案》提供補貼,吸引製造業到美國,造成歐洲「去工業化」危機。法、德對此提出抗議,但美國不理。
德國總理蕭茲在中共20大結束後,即率團訪問北京;其他歐洲領導人,也利用峇厘島G20峰會期間,紛紛尋求與習近平會晤。這種打臉美國的作法,都暗示對美國只顧自己利益的做法不滿。
更明確的訊號,是荷蘭遲遲不同意加入美國對中國半導體制裁的行列。美國在要求荷蘭拒絕出口ASML最先進的EUV光刻機到中國後,現在想進一步將限制擴大到前個世代的DUV光刻機,以更徹底的封殺中國半導體產業,但未考慮這將造成ASML與荷蘭整體半導體產業的損失。如此等於美國自己獨享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利益(因為先進晶片將由美國製造),卻要盟邦付出代價。這種「美國優先」的操作,和要求盟邦抵制俄羅斯能源異曲同工:美國獨享天然氣價格暴漲與製造業回美國的利益,付出代價的卻是歐洲人。
美國施壓荷蘭已有一段時間,且態度愈來愈強硬;荷蘭擋不住,不得不同意配合,但要求美國補償損失。這不容易,因為此例一開,就會有其他國家要求比照。美國聯邦政府現在財政非常緊張,債務已達31.4兆美元的借款上限,要美國掏腰包可不容易。僵持多久,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這就是美國的問題。美國要維持霸權應對中國挑戰,合理;從盟邦吸血來茁壯自己,卻不合理。強硬施壓的態度已經引起歐洲人不滿,比利時首相德克魯(Alexander De Croo)即將美國這種咄咄逼人的行徑比喻成惡霸。
在台海同樣如此。台美合作是互惠,應該相互尊重。因為台灣固然需要美國協防台海,美國同樣需要台灣守住第一島鏈,否則將喪失西太平洋海權。所謂「美國是為台灣好,台灣應該要犧牲一些」的「美國爸爸論」,在台灣利益、台灣價值與台灣人尊嚴之前,是說不通的。
搬走「護國神山」台積電,還要台灣人說謝謝的「話術」,是把台灣人當傻瓜,讓人感到噁心。台灣興起「疑美論」有其理由,美國不能怨懟,因為那是美國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