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古巴生技產業

2007/01/26
台社成員、英國古巴後援會會員

台灣人對於古巴的認知,大概多數集中於雪茄、蔗糖、棒球、威權政治,以及,卡斯楚、格瓦拉、革命與社會主義。雖然不少人在提及後面這四個語詞之時,不免帶著諷刺、時代錯置、事不關己的口吻,更糟一些者則有誤認與犬儒的心聲。

不過,中時近日連續三天對古巴所作的大幅報導,以及工商時報整版對於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的專訪,倒是讓人想起,其實,古巴還有一項重大科研成就,國人應該會有興趣知道。

翁啟惠說,台灣的「政府管太多」,以致於我們雖然擁有這麼多生化科技公司,卻「無法發展」。

怎麼會這樣呢?太奇怪了。第一,很多台人自誇的資訊科技產業,能有今日的規模,剛好是起源於政府策劃。那麼,何以昔日湊效的政策導引,於今失敗?

第二,全球有四五○○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四十%在美國,但美國一九八○年代以來創設的這些公司,至今半數以上毫無利潤,其餘還能苟延殘喘者,大多從沒有出路於是胡亂投入的風險基金取得資本,而僅有二十%得以自足。據說美國政府管的比較少,那麼,管少美國及管多的台灣通通失敗,也許管不是問題,怎麼管才是關鍵。第三,這裡,古巴就提供了有用的對比。

一年多前,望重士林的《自然》(Nature)雜誌說,「古巴業已取得比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可觀的(生化產業的)研發能力…,古巴是怎麼辦到的?」

不僅具有研發能力,在旅遊、海外古巴人匯款等收入之後,古巴最大的進帳,就是各種生化藥物、疫苗等產品。所以,「古巴是怎麼辦到的?」

關鍵之一顯然是古巴的生化科技政策,獨樹一幟。哈瓦那有四十家生化機構、雇用將近兩萬人(包括七千多位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不多,但其研究、生產與市場行銷等各個中心,整合完善,與西方常見的各自壁壘的作風,完全迥異。科研機構與工廠的界線撤除了,資訊流通更見豐富,分享而不是專利獨吞的意識,得以滋潤。

其次,為了支應古巴公衛體系的需要,古巴的生化產品除了忍受現有體制的不平等貿易,也必須重視利潤而對外商業行銷。雖然如此,古巴往往同時以國際主義的認知與實作,將研發果實「拓展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包括派遣數萬人次的醫護人員,攜帶藥品而馳援非洲、中南美洲的窮鄉僻壤,以及災區(如前年底巴基斯坦大地震之後)。

甚至,對於嚴密封鎖古巴經濟四十多年的美國,古巴也在公元兩千年提供五百個獎學金,培訓非裔二五○位、拉美裔與印地安美國人二五○位至哈瓦那接受醫生養成教育,(唯一條件是接受獎助的人,學成後必須返國至貧窮社區服務五年以上)。

古巴隔洋與美國對峙,經濟上被美國封殺,但無礙於聲援古巴的國際聲浪,年年高漲。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有五十九個國家首度決議,要求美國解除對古巴禁運, 至去年已經增加至一八三國。

言論與新聞自由是基本人權,並無疑問,但開口閉口以政治公民權(也許還加上物質生活不豐裕),否定卡斯楚或古巴人的集體努力與成績,減少不了古巴長存 的豐富意義,只能讓發言者自暴其短,重則與某些古巴裔美國人的反動沆瀣一氣,輕則顯示了人文想像的薄弱與奮進意志的衰竭。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