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 盼有識別標章

2007/11/03

林倖妃/台北報導

 開車共乘雖省錢,但要媒合成功,並不容易。已退出共乘市場的劉先生說,一開始是同事互邀,但因上下班時間無法完全配合,加上男女共乘易蜚短流長,他轉透過網路找共乘者,卻因國人普遍對陌生人有戒心,要共乘有些困難。

 劉先生和仍在響應共乘的卡爾認為,如能設立共乘實體站,並有識別標章貼在車輛明顯處辨識,推動共乘較可行。

 原本開排氣量二千八百西西休旅車的劉先生說,休旅車耗油量大,一公升汽油只能跑五公里。自從他工作的單位從市區搬遷到新店,每天從基隆到新店上下班加上過路費就要三百八十元。

 為了省錢,劉先生和同樣住在基隆的同事約好一起上下班。大家談妥以客運車從基隆到新店,一趟大約六十五元,他只酌收四十元或五十元,互蒙其利。

 但因他兩天才上一次班,同事卻是天天都要報到,加上有人常要加班,共乘的人數愈來愈少,最後僅剩一名女同事。但劉先生漸漸發現辦公室內傳出流言,託辭不再搭載,轉向網路張貼訊息。劉先生說,他從六月開始貼上網,可能是因陌生人讓人有戒心,雖當時因改換成小車,一趟才酌收卅元,但詢問並成功共乘者不多。他也曾轉往人潮聚集或客運站牌處,但反應不理想,尤其女性多有防備心。

 住在北縣新莊的吳先生說,每天都要到新竹上班,共乘的時間大多是如中秋連續假期期間,平常很少有人願意共乘,因此他自己開出「跑機場」路線,趁上下班時間順道繞道桃園機場,但若要賺錢,還差很遠。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