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停滯 痛苦油然而生

2007/11/03

于國欽/新聞分析

 這一波物價壓力舖天蓋地而來,引發不小民怨,惟前三季的通膨率還不到一%,即令第四季如經建會模擬最嚴重的情況也不過四%,相較於二次石油危機的一九%,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何以民眾的痛苦尤甚於當年?

 原因之一是一九八○年代小汽車的普及率僅六%,全台逾九成家庭沒有汽車,因此油價就算漲翻天,也僅衝擊極少數的有錢人,那個年代小汽車還屬於炫耀財,有錢人多花些油錢,自然是不會太痛苦。但如今小汽車普及率達六○%,油價上漲的影響已擴及到一般中產家庭了,油價一有風吹草動,全體社會所感受到的痛苦當然會比當年高出許多。

 除此以外,一九八○年雖消費者物價飆漲一九%,但民眾的薪資成長卻高達二一.四%,扣掉通膨率,實質薪資還有二%的成長,民眾的購買力仍持續增加。尤其薪資成長二一.四%,在一般人心裡非常容易產生愈來愈有錢的「貨幣幻覺」,因此非但不悲觀,恐怕還有些喜悅。

 但近年國人實質薪資屢見負成長,二○○一至二○○六年平均增幅僅○.八五%,扣掉通膨率後的實質增幅更僅○.三五%。試想,連續七年薪資成長幾近停滯,在這一情況下,莫說像二次石油危機一九%的通膨率,恐怕只要三%就足以讓社會感到焦慮。

 持平而論,隨著這一波高油價牽引而來的通膨壓力,所以讓國人普遍感到痛苦,並非通膨率過高,而是薪資成長過低,而薪資成長過低則是由於產業附加價值逐年下滑與所得分配日趨不均,前者源於過時的產業政策,後者則源自於扭曲的租稅政策,政府若不能對這些總體政策痛加檢討,民眾的苦日子恐怕是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