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物價不能弄錯方向

2007/11/03

黃萬傳

 目前國內民生物價已被國際油價的翻天漲勢,弄得沸騰不已,升斗小民幾離哀鴻遍野不遠矣!政府單位急於滅火,終於在前些日子宣布成立「穩定物價工作小組」而採取五大措施。

 依學理言,物價本是取決於市場機制的供需力量。就石油價格上升而言,早在一九七○年代,就曾出現石油危機,對當時的工商業即產生巨大影響,又加上近年氣候暖化的加劇、環保意識抬頭,遂引起各國積極尋找潔淨的能源以替代石油,尤其聚焦於再生能源(包含生質能源),但尚未及經濟量產。因此,石油本身因原油的逐漸短缺,致其供給減少,替代能源尚未足以補足缺口,所以引起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石油上升因而導致運輸費率與以石油為原料的行業成本水漲船高;另由於先進國家為減緩全球氣候暖化而減少碳排放量,或補足石油缺口,均積極的尋找能源替代品,如以玉米、大豆等來生產生質酒精與生質柴油,遂帶動原料價格上升,進而促使麵粉、飼料、食用油等價格之上漲。

 基於歐美國家競相以大宗物資作為生質能源的原料,致國際間的玉米及大豆價格隨之提高,雖有利於種植此等作物的農民,但伴隨引起的動物飼料漲價,則不利於畜牧農民(如養豬戶)及更下游的消費者;此外,以玉米和大豆為原料的民生物資如麵類、食用油及相關豆類製品,亦因原料價格成本增加而帶動漲價。另外,颱風當時影響葉菜類生產的立即損失外,還影響當時正處於開花期的作物,如水果與水稻,使其無法正常授粉,減損當期產量,此等損失將在若干時間之後才會顯現,因此水果與米價亦呈上漲之勢。

 綜觀上述,政府的穩定物價措施其實並未掌握到真正的關節所在──物價上升是源自於成本增加與供給減少,申言之,政府應就如何降低成本與增加供給才能奏效。畢竟平抑物價非一朝可蹴,大致可分為短期與長期的因應策略。就短期而言,第一,可採取快速開放進口,如由東南亞地區進口蔬果,以增加國內市場供應量來;第二,另方面拋售政府存糧(稻穀),以彌補第二期稻作欠收所造成的市面缺貨,尤其鼓勵團膳業者(機關)大量進用舊米;第三,對一般百姓而言,短期內可種植食用蔬菜,並改變膳食結構,如改為食用漲幅較小的農產品或民生物質;第四,農政單位宜改變目前的農作結構,運用休耕農地和相關配套措施,鼓勵農民投入玉米和大豆的生產,以減緩對進口的依賴;第五,研究開辦「農作保險」機制,以社會保險、風險均攤之精神,在公平正義之原則下,協助農民度過天災。

 就長期策略觀之,由於石油與玉米、大豆已成連體嬰,石油價格越漲,對作為生質原料的玉米、大豆價格亦隨之起舞,故政府應積極落實再生能源的政策,目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還躺在立法院,國內對再生能源(含生質能源)的發展僅止於試驗階段;政府反而忽視了應用國內具有豐富資源的生質能原料,如農作物(含動物)與農業和非農業的廢棄物,用此等原料來生產替代石油的來源。尤其政府與業者似乎忘了動物(尤其毛豬)排泄物亦可用來生產沼氣並同時兼顧環保要求,反而花大錢去「處理」它,平白損失了絕優的能源料。德國、加拿大、智利、瑞典及中國,均有開拓豬糞變黃金的成功例子,如德國的沼氣廠與生質能源村,瑞典的沼氣車與沼氣火車,此等均值得借鏡。

 (作者為中州技術學院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