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
儘管陳水扁總統、二○○八年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同聲表示油價調整應尊重民意,但行政系統仍依原定浮動油價機制於日昨上調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格,不但造成排隊搶加油的長龍人潮,也引發街頭巷尾的升斗小民批評。或許是站在體恤民眾購油支出不斷增加的立場,也有可能是基於贏得年底立委及明年總統大選的考量,行政院副院長兼穩定物價工作小組召集人邱義仁日昨公開表示:油價漲幅逼近原定一五%凍結上限,經濟部正在評估凍漲的可能性及做法,同時,如果民眾的心理壓力仍然很大,行政院也考慮調低凍結油價上漲的門檻。對於行政院處理國內油價做法,我們理解背後存在太多的考慮及顧忌,但為了節約能源、兼顧社會公平,我們不得不指出,凍結油價等類似做法,並不能解決物價問題,只能轉移問題、延宕問題,甚至惡化問題。
台灣是原油進口國,包括發電、運輸,乃至石化工業運作,在在離不開原油,國際原油售價如火箭升空般狂飆,對台灣民眾、工商企業,以及政府都是一大挑戰。然而,雖然形勢嚴峻,但政府面對問題、處理問題,仍然必須保持章法,對症下藥,不能臨事慌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能盲動躁進,病急亂投醫。如此,不但病體無法迅速痊癒,反而有可能因為亂服成藥或吃錯藥而加劇病情,小則延誤診治時間,大則傷害身體健康,平白斷送寶貴生命。
具體而言,不隨著國際油價變動調整國內售價,也就是採取凍結油價的做法,如果只是短暫時間,譬如一、兩個月,我們認為可能尚無大礙,雖然明顯違反市場機制,並且影響資源配置。但如果時間長久一點,或根本無法確定凍結時間到底有多久,如此冒昧、唐突採用行政力量干預國際資源供應與價格的政策,不但必須付出可觀的代價,成功的可能性也不高。主要的幾項理由如下。第一,不利推行節約能源。在面對油價高漲時代,全世界通用的一項做法,就是「以價制量」,藉著真實反映油價真實成本來調高零售價格,敦促使用者盡可能的節約。如果政府出面以國庫來彌補凍結油價的損失,表面上消費者不再抱怨或降低抱怨,但無形中卻會依然故我的浪費或不節約汽柴油、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開放替代能源的腳步,也會因為政府出面干預而延宕,也不利我國擺脫石油能源的高度依賴。
其次,不利國庫及財政。國際油價目前徘徊於九十美元一桶邊緣,政府體恤民意採取凍結國內油價,短時期當然可能贏得掌聲,但天要下雨,產油國要漲價,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能夠介入、干預、說服不要漲價的可能性實在很小,如果不幸,國際油價上漲逾每桶一百美元,乃至二百美元的預測不幸成真,政府如何兌現凍結、補貼的諾言?何況,凍結油價意味著國營事業中油的繳庫款項會減少,預計的財政收入當然也跟著短少,政府其他建設的經費勢必不足。所謂「治一經,損一經」,為了不漲油價,國庫勢必要補貼、彌補售油收入,但因為財政不足而增加稅收或減少建設,不僅耽誤國家,也會困擾民眾,其實得不償失。
最後,違背社會公平正義。因為國際油價上漲,連帶國內油價調升,所有石油使用者均必須付出增加的費用,雖然負擔加重,但在「使用者付費」原則下還算公平。如果政府採取凍結油價措施,但誠如上述,國庫因而增加的支出,反而會由其他不用油民眾來承擔,形成不用油或用得少者,變相補貼用油者的局面。而在台灣,使用汽車代步者通常屬於經濟能力較寬裕者,一般經濟弱勢者大都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或騎腳踏車或步行,如果政策決定由不用油或少用油者來補貼用油者,豈不是成為政府強迫經濟弱勢來補貼經濟優勢者?如何還有社會公平正義可言?
對於國際油價的漲跌,台灣實在不應該,也沒有能力行政干預或逆勢而為,這些道理,其實大多數政府官員都耳熟能詳。即使政府不用國庫吸收漲幅,只是暫時「記帳」,但國際油價漲勢伊於胡底,誰都無法預測,現在凍結不漲,累積漲幅多了再一起反應,屆時的民怨可能政府更無法承擔。在漲與不漲間,我們認為,負責任的政府應是徹查中油及其他石油業者是否在國際油價大漲時機,利用不合理的油價公式及黑箱作業混水摸魚、不法或不當製造暴利,還給消費者一個公道。至於行政干預或凍結油價,不作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