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方佳怡/台北報導】
物價漲幅大,檢警調也大動作進行調查。消基會則在今(九)日公布漲價前五大「禍首」,分別是奶粉、食用油、醬油、蛋及洗衣粉。其中,白米價格調漲幅度,十月份更曾高達70%!
消基會從每月定期的調查紀錄表中發現,米、油、奶粉等民生必需品,自年初起在無聲無息中紛紛有了漲價動作,不過,在政府開始查察後又開始下滑,因此消基會呼籲政府應長期監控。
另外,消基會說,針對物價輪番飆漲情形,將發動全省消費義工加強監視,不定期公布監視結果,以協助抑制物價過度波動。未來消基會也將針對同一產品,在不同商家進行價格調查,查出是否有遭販賣業者不當調漲情形。
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說,為了解物價波動的情形,消基會義工團長期監督物價進行記錄,並鎖定家樂福、熊威超市、中聯社、全聯福利中心、頂好超級市場等五家業者,進行物價調查。
結果發現,奶粉、食用油、白米、雞蛋…等民生必需品,皆逐月調漲;而洗衣粉、衛生紙、洗髮精、沐浴乳…等清潔用品,也都出現漲價的狀況,一月至十一月價差約在1.1到1.5倍之間,而調漲幅度則從2%?51%不等。
消基會漲幅五大排行為,奶粉漲幅達51%,為漲幅第一名、接著為食用油漲幅為43%、醬油漲幅42%、蛋漲幅41%及洗衣粉的漲幅為38%。
另外,消基會也發現,由家樂福販賣的「4kg金墩米」,今年一月調查時每包129元,隔月即調漲至160元,然後五月悄悄漲至168元,九月又大幅調漲至189元,而十月每包價格更高達219元,十一月才回跌至175元;最高價差達1.7倍,漲幅一度高達70%,漲幅驚人。
面對物價飛漲,消基會建議消費者,應多找出一些替代品,來渡過這個漲價時期;像是蔬果可以挑沒有漲價的來取代,而民生必需品雖然屬於無法避免的支出,但是可以發揮「貨比三家不吃虧」的精神,以及減量消費的方式,一起渡過比較難熬的漲價時期。
消基會認為,國際大宗物資上漲,帶動物價漲跌雖然是正常的經濟現象,但政府相關單位還是要做好把關、稽核、查價和避免不肖人士囤積,以避免讓業者趁機哄抬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