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
最近半年,各種民生物資的價格都在不斷飆漲,無奈我們的主計處似乎是依據舊石器時代的公式在計算物價指數,總是堅稱國內物價「平穩」,漲幅有限。可是在原油價格漲至每桶近百元,麵粉、蔬菜、玉米、鮮奶、面紙等全面漲價的情勢下,民進黨政府終於理解到物價上漲的嚴重性,開始正視物價問題。
但是民進黨高官的「正視」,卻未必是件好事,也許檯面上大官多為推入聯公投的好手,平日勤耍嘴皮、善體上意、好鬥政敵,就是獨缺處理政務的能力。於是,對於物價問題,他們只知道胡亂點名公平會、調動特偵組、壓迫檢察官打壓物價。而行政院居然由祕書長陳景峻出面「保證」油價已達最高點。這都顯示民進黨對於市場與經濟的掌握,完全在狀況外。
物價政府該不該管呢?一般而言,價格是市場機能的靈魂;除非台灣不再是自由經濟,否則政府斷無全面干預物價之理。當然,對於囤積物資、炒作行情以獲暴利的,若是影響國民生計之均衡發展,依法政府就可以管。然而這一類的管制,也要依刑法十九章或其他相關法規行事,不能夠為了選舉而違逆市場法則、強行摜壓物價。基本上,一般物價是市場供需交互影響的「結果」,政府不但不能管,即使想管往往也管不了。
舉例來說吧,計程車是準大眾運輸工具,其費率上漲需要經地方政府審核。瓦斯是公用事業,其費率也受到政府管制,漲價必須經政府精算核准。但是對於其他米、糖、菜、肉、奶、紙等物品,雜貨店或量販店要漲要跌是經營者的決策,除非戒嚴或動用政府緊急處分,任誰也沒有權力干涉。官員即使去大賣場看到麵粉漲價,又能用哪一條法律禁止?天下又有哪一國的自由經濟,是不准店家漲價的呢?
如果麵包貴了,老百姓就只好少買麵包,改買其他物品。如果所有東西都漲價、只有荷包變薄,那麼人民就自然會質問政府「拚經濟」的成效。如果政府拚命以國家預算去吸收物價上漲,那也絕對成不了事,因為羊毛終究還是會出在羊身上。政府預算不足就得發行公債、平抑物價支出過多也會排擠其他公共支出,最後還是由老百姓吸收惡果。無論如何,政府可以對物價喊話,但真要去大規模管理物價,坦白說,古今中外還沒有成功的例子。
以台灣這種小型開放性經濟而言,除了土地這一類非貿易財,其餘絕大多數的商品價格都是國際行情的接受者。最近幾年中國大陸與印度快速發展,原物料需求甚大,以致全世界原物料價格都上漲。面對這樣的趨勢,台灣根本無力改變。當國際原油價格漲,台灣就遭殃;當國際鋼筋價格漲,中鋼就樂得眉開眼笑。台灣雖然不是鼻屎小國,但是在國際市場中,絕無影響價格的能力。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可與行政院長的勇氣絕無關係。民進黨立院黨團那一群立委,大可不必因為物價上漲而質疑張院長的適任性。
總之,物價上漲除了極少數寡占者聯合行為、或菜蟲米蟲等黑道把持之外,是根本管不了、也不該管的。問題真正的癥結是:物價拚命漲、但絕大多數人民的薪水沒有漲。過去七年間,台灣的舊產業出走、新產業未見生機,台灣的經濟成長多靠出口在支撐,但外銷訂單的代工收入卻多已外移至中國大陸,因此大多數的出口收入成長都流向了經營階級,一般民眾的荷包卻是日漸羞澀。這整體經濟的困境,才是今日民眾對物價上漲難以忍受的原因。
物價漲,當然令人不安。但民進黨大員上至行政院長下至祕書長、部會首長、立院黨團,面對一個漲價風波,卻暴露出自己對經濟運作的茫然、對公平交易法的無知、對自由市場的蔑視,這才是最令人民寒心之處。聽說入聯公投目前已有兩百多萬人連署,這沒什麼了不起。民進黨如果發起一個「台灣抗議全世界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公投,把它綁上總統大選,搞不好會有一千萬人連署。民進黨政府對物價束手無策,也許該發揮他們的長處,辦一場「物價公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