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決策眼光 要準要遠

2007/11/10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全球原物料價格上漲,尤其是油價逼近每桶百元美金大關,從全人類的角度來看的確是件好事,因為如不透過漲價來抑制消費需求或增進能源使用效率,這些消耗性資源將會提早瀕臨枯竭(還沒用完就會出現替代能源)。

 但對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與其人民而言,不斷升高的油價也意味著苦不堪言,特別是對長久以來藉由油價補貼(扭曲價格)來發展經濟,同時也兼顧中下階層人民生活穩定的亞洲國家來說,政府財政也逐漸不堪負荷而必須放寬油價管制,比如先前印度與本月初剛調升油價的中國。

 台灣最近實質凍結油價的決策,看來倒是反其道而行,雖然功過目前甚難論斷,唯有一點可以確定,只要油價繼續攀升甚至只要維持高檔相當期間,到時候油價勢必要跟著反應取得成本,否則國庫將無以為繼。而一旦發生此一情況,台灣經濟將因平時沒有逐步調整而必須接受突如其來的油價變動,備受衝擊之餘更可能就此走向衰退,包括經濟與社會成本等後果恐怕難以設想。雖然如此情境未必會發生,只是不曉得信誓旦旦「未來油價只降不漲」的決策者,是否也曾周詳考慮過?更不必提源於人為補貼的低油價無法傳遞消費者必須節約能源、生產者必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資訊,而長此以往,不久之後台灣用油很可能必須「配給」並出現大排長龍的景觀。

 事實上,任何中國跟印度所生產的東西都會跌價,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都會漲價,近年來國際原油、大豆、玉米等原物料的價格大幅攀升,理由大致都在這裡。單以原油來論,近來每年新增加的需求之中,經濟快速成長的中印兩國就佔了三分之二。當然,在台灣還可以再加上幾乎每年都會不時來訪的颱風,而一旦成災,菜價短期內飆漲(人為哄抬自須取締)也都是再尋常不過的現象,能夠造成不安真可說是奇哉怪哉。

 目前全球的糧食價格其實都在漲,另就鄰近國家而言,除了日本之外也率多處於物價(特別是食品)上漲的局勢,尤其是中國因為連年鉅額貿易順差並採固定匯率,國內貨幣供給與游資成長迅速,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更是嚴峻。但是,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除非是「貨幣現象」並因而形成通膨預期心理,否則「長期且持續」的物價上漲,沒有理由會在台灣發生。

 此外,在一定的收入或預算限制下,某些特定商品或勞務漲價,必然會減少其他商品(如其他製造業產品)或勞務(如觀光旅遊)的需求並導致其價格下降,所以總的來說,整體物價理應穩定,至於市場究竟需要多長時間來做調整,則取決於個別產品特質(比如替代品多寡)與市場供需交易秩序是否健全等因素。

 話說回來,即使某些日常必需品的價格上漲只是短期現象,對低收入家庭或苦於薪資成長有限的個人而言,也都是雪上加霜,因為他們收入之中很大的比例(台灣一般平均大約四分之一)必須用以支應這些漲價中的基本需求。可以說,即便在一般通膨不具威脅的情況下,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之所以必須緊盯民生議題或視民如傷,其背後的執政哲學即在於此。

 然而很不幸地,我們的執政黨一直到現在還不肯承認一項鐵律,過度追求單一目標或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比如入聯,即使這些目標正確無誤),勢必會排擠掉日常行政運作與決策品質,更遑論期許他們面對國內其他重要議題擁有「指尖般靈敏」此一境界了。平日無暇思考,遇到問題只能手足無措,宛如一個沒看書就上考場的不用功學生,答對答錯兩不知。國際原油價格飆漲與少數商品物價波動問題,剛好暴露出此一後遺症。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