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議題並非只是道德命題
淺談《沃爾瑪有錯嗎?》的曖昧

2007/01/25
苦勞網特約記者

書名:沃爾瑪有錯嗎?每日低價的高代價(The Bully of Bentonville: How the High Cost of Everyday Low Prices is Hurting America) 作者:Anthony Bianco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9789571345918

關於大賣場的主題持續在台灣書市成為一個話題,以往從商學經營觀點出發為多,繼《沃爾瑪效應》之後,也很快出現第二本從社會衝擊面下手的《沃爾瑪有錯嗎?》。相對於《沃爾瑪效應》著重在描述沃爾瑪對供應商的坑殺行為,《沃爾瑪有錯嗎?》則較多篇幅地敘述沃爾瑪對其員工的剝削、打壓工會的過程與若干社區反沃爾瑪進入展店的成敗經驗。

只是,即使都從現象面切入,《沃爾瑪效應》在提供了不少供應商被坑殺的案例之後,仍然帶領讀者進入了背後的商業運作機制;但《沃爾瑪有錯嗎?》這本書呢,除了提出一些沃爾瑪剝削勞工、違反美國聯邦勞工法令及打壓工會的事例之外,卻沒有告訴我們,沃爾瑪為什麼走上這條路?難道,這一切只因沃爾瑪目前的經營者缺乏良心?

筆者有如此的疑問並不是沒有原因。儘管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資深財經記者,但提到沃爾瑪時都傾向於覺得有兩個沃爾瑪:一個是山姆‧沃爾頓剛成立時、樸實儉約確實回饋消費者、員工被關心且有升遷機會的良善沃爾瑪;跟過度擴張之後失去創立精神、剝削供應商與員工、貪婪斂財的無良沃爾瑪。如果以道德面向來談論沃爾瑪,就像用「消費者預期心理」來解釋市場景氣一樣,唯心的讓人覺得經濟學似乎已經不再是「實證科學」的一份子了。

有些人會說,沃爾瑪模式在零售服務業掀起的是一場革命。沒錯,就像豐田汽車的後福特式「臨界生產」(lean production)帶給全球製造業的革命性改變,沃爾瑪正是把「臨界生產」的概念引入服務業最成功的一人:業務外包(自有品牌商品)、供應商的「即時供應」(Just in Time, JIT)與倉儲成本轉移、運用彈性勞動力等等。

而這後面的結構性背景,就是戰後全球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市場競爭激化下的結果,資本家必須降低成本以進一步剝取利潤,沃爾瑪不過下手較狠準而已。在例如汽車等進入門檻較高的製造業,品牌與製造仍然合一(生產豐田汽車的仍然是豐田投資的工廠);但在例如成衣、運動鞋、日常用品雜貨等進入門檻較低的部門,品牌與製造就逐漸脫鉤,而由大品牌商來發動臨界生產(例如Nike由寶成來代工),現在連大通路商(如沃爾瑪)都插一腳,並把趨勢整個帶往服務業;而高科技電子業呢,似乎在兩端游移,有逐漸向後者靠攏之勢。至於勞工嘛,就在層層進逼中陷入困境。

總之,作為一個消費者,或許了解沃爾瑪等無良大賣場的惡行,當成消費與否的倫理性參考也就夠了。但作為一個社會運動的支持者或組織者,那恐怕就不能僅止於此。敏感的書市已經觀察到西方世界所注意的大賣場議題,即使台灣沒有沃爾瑪、也有其他大賣場,況且臨界生產的全球效應不會放過台灣、不管是製造業或服務業部門。在台灣的製造業陸續外移、就業機會更趨集中在服務業之後,勞工組織是否也應該轉向於新興部門,這實在是需要組織者多加關注的議題。

延伸閱讀:

《沃爾瑪效應》 規模經濟與流通壟斷型資本主義

二十分鐘

學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