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公糧 誰獲利?

2007/11/13

鍾怡婷

 嘉義縣太保市農會為了要捍衛稻農生存權益而拒絕配合釋出公糧,此舉引來注目。儘管在法律的規範之下,太保市農會的做法可能僅是口頭宣示的意義較大,但我們不妨藉此思索,平抑米價政策是否實質達到照顧消費者與農民的目的?

 米價的平穩對於民生經濟的影響頗大,廉價的糧食供應有助於壓低民生基本消費,民生的基本消費低,基本的勞動薪資水準也就可以壓低,最終即是為了維持低水準的勞動薪資結構。於是,儘管國民所得增加、消費水準調整,物價上漲,但低糧價政策仍舊要繼續維持下去。稻農在低糧價政策的困局之下,並未得到合理的生產所得。

 稻米價格被維持在一定水準以下,並未隨著整體原物料上漲而有合理的價格調升。但生產過程的所有支出,包括肥料、燃料、各式農業資材等等的價格都逐年上漲,截至今年九月,農委會網站資料指出,農業生產費用近十年來已經上漲了二十五%,上漲指數是一二四.三二(以民國八十五年為基準年),但影響著稻米市價的政府保證收購價格卻未進行結構性調整。處於最底層的稻米生產者,他們的生產收益已經在這種多重的不利條件下被夾殺。

 今年秋收季節,因為颱風帶來的強風,造成了收成減少,農民損失嚴重。產地價格隨著收成減少而提高了,在此時農糧署提出了釋出公糧平抑米價的干預政策,使價格又再壓低。

 採收期的產地價格反映的是生產成本提高(包含天災等風險成本)時,購買者必須付給生產者的合理價格,而政府於此時進行價格干預,造成了購買者壓低產地價格;在最底層的生產者,一方面遭受天災而收成損失,另一方面又無法以合理價格出售好不容易搶救回來的稻穀,遭到了雙重剝削。政府選擇在這樣一個時機點祭出的平抑米價政策,並未考量到農民生產者面臨的生存困境。

 此外,農糧署所釋出的八千餘公噸公糧之中,有七千餘公噸是進口米,佔總釋出量的八成。台灣每一年必須進口外國米十四萬公噸,其中六十五%由政府進口,併入公糧管理,為了消化每年十四萬公噸的進口米,政府鼓勵休耕以降低本地稻米產量。大量進口米的消費問題為農政單位每年要煩惱的事,政府藉由此一時機釋出進口米,不失為解決糧倉中大量進口米的方式之一。然而,進口米的價格原先就比本地米便宜,此次釋出的公糧,其價格與目前市價相近,為每公斤二十九至三十元(糙米),在此時釋出,令人不得不質疑這項政策的實質獲益者是誰?

 筆者並非完全反對穩定低價的糧食價格,而是希望低糧價政策應顧及政策正義。在我們思考著要維持民生基本消費在一定水準之下時,是否應提出更完善的補償政策,使得稻農在多重困局與剝削之下,至少能維繫其生存,這也許是太保地區的農民們一絲絲微弱的吶喊與要求。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生)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